赏心有形,入手有仪
——中国传统扇文化赏析
□程应峰
在中国,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仅是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蕴藏着许多趣闻轶事,如《苏东坡画扇结案》《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等等,都体现出扇文化深厚的内涵。
仪态伴侣,历久弥新
扇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扇子已发展成为有几百种式样的大家族。中国扇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摘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商周时期,人们取用雄雉鸡绚丽斑斓、五光十色的长尾制成“翟扇”,这时已经出现带柄的“雉扇”。这一时期,如此这般的扇子并非是用于扇风取凉,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作为遮阳挡风避沙之用,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扇子已然是帝王威仪的一种象征。
东汉时期,丝织业开始发展,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最常见的,是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如此式样的扇子象征着团圆美满,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在这些扇子的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自带一袭清风,既平添了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足以体现女子活泼使然的个性。
这一时期,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在宫中使用得多,故又称“宫扇”。
西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嫔妃班婕妤回想起赵飞燕入宫之前,汉成帝对自己的宠爱,难免会产生寂寥的感觉。班婕妤摇扇时,每逢秋风起,都会使用团扇比作自己,并创作《团扇歌》抒发自己的心情。这个时期,团扇与女子之间开始产生紧密联系,为后续团扇文化发展和大家闺秀之间解不开的幽怨情愁埋下了伏笔。
西汉以后,扇子的功用已向取凉转化。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被谓之为“毛扇”。至唐朝,“毛扇”所用的材料已改成孔雀羽毛。至宋朝,折扇兴起,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聚骨扇”。因为折扇方便携带,便延续至今而成为扇子的主流样式。
题扇画扇,时尚风起
在折扇上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折扇扇面书画的历史演变丰富多彩。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团扇的文学具象凸显,发展到盛唐时期,文学创作越来越多,以唐诗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开始和团扇结合在一起,给团扇带来了新气象。至南宋时期,画扇、卖扇、藏扇之风开始盛行,与此同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至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之风愈加兴盛。
扇面缀以字画,赏心悦目,足以带给人美的享受,扇子便自然而然成为个人修养趣味和人际交流的极佳载体。风韵婀娜的舞蹈,佐以扇子,韵味会更为浓郁,以扇子为名的舞台戏曲也不在少数,如《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等等,在舞台上,以扇子作道具,足以表现各类人物的性格。作为装饰,一不经意,扇子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入诗入画、美轮美奂的扇子,无疑是馈赠的最佳选择。不仅是亲友间、情侣间,国与国之间交往也可相互馈赠,我国自唐朝以来,就常常将颇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扇子作为国礼相赠。
扇子作为一种实用物品,与中国的传统书画金石相结合,成为一种为大众认同的艺术品,形成了以书画为媒介,渗入到中国以儒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成就了一种扇文化。这种扇文化,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仍然相当昌盛。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现代化制冷设备的相继出现,加上扇文化所散发的闲情逸致与当下奋发作为的社会风气并不相容,扇子的地位也就有了急骤下降之势。
制扇工艺,繁复精妙
团扇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受到文人墨客和大家闺秀的喜爱。其样式繁多,主要有圆形团扇,花瓣形团扇,长方形团扇,芭蕉式团扇,桐叶式宫扇,椭圆形宫扇等等。
折扇的制作工艺亦是十分繁复。扇骨、扇页的制作,需要40余道工序。为了增加扇骨与扇页的艺术价值,会在扇骨与扇页上再进行镶嵌、雕刻等艺术处理,使其更加美观精致。待所有工序完成后,将扇骨与扇页用扇钉组合起来,扇子的骨架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扇面时,首先在韧纸上画出两个同心圆,用裁剪工具将2个半圆的中间部分截取下来,然后在上面进行装饰,绘画或书法,再将扇面折叠成32等份。扇子的扇面一般由2层或2层以上韧纸粘接而成,在粘接时按比例留有孔隙,以便插入扇页。有时为了使扇子更美观,大多在扇面用一层耐脏色彩或使用不易褪色的工艺。扇坠、扇囊一般悬于扇子的手握部位,大多与扇子保持协调的风格。
如苏州特产之苏扇,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檀香扇是从折扇发展来的,以檀香制扇,散发出天然香味。苏州是檀香扇的发源地,采用“拉花”“烫花”“雕花”“画花”工艺,扇面上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绘以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苏州雅扇集多种精湛工艺于一身,包括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工艺。它们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绘描,其精湛的手艺本身就构成了吴越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明清以来,苏扇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令人垂青的扇子,大都造型优美,构造精巧,或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由大师名人挥毫题诗作画,可谓赏心有形,入手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