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苗族最长的迁徙路——洲际跨越
□文/图 石朝江
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
苗族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在美国就有近20万的苗族人,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沿袭着自己的传统习俗,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居住在这五大洲苗族的起源了。
据法国学者杨沫丁考察, 1810至1820年之间,大约有5万多人迁徙至老挝,1850年,他们已居琅勃拉邦扎住了根;1975年前后的战争,老挝的部分苗族人在战争中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在泰国和联合国的帮助下,这批难民被输入送到第三国。美国是接受苗族迁去最多的国家,现有20多万人;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和阿根廷等国也接受了几百、几千或几万人。
移民美国
1975年,美国承认侵越战失败而撤兵,老挝爱国战线夺取了老挝政权。王宝的“特种部队”和一部分苗族群众(近20万人)先后逃离老挝,拥入泰国难民营。难民问题一时扰乱了泰国正常的政治及生活秩序。泰国政府要求联合国干预这个问题。1975年7月30日,联合国难民署派出代表前往泰国,经与泰国政府协商,形成了《1975年印度支那移民与难民援助条例》,由联合国给进入泰国的难民提供援助并寻找移民国家。1975年底,约150户苗族家庭计750人(主要是王宝和军官及家属)首批离开泰国难民营,移民美国。
杨道博士曾是老挝王国的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他在《苗族为什么要离开老挝》一文中写到:第一批加入历史性移民的是:王宝将军家的成员、在司令部供职的军官、几个寮族省的省长、跟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候亚方省和新况省的苗族人和克木人,和在这两个省供职的公务员及其数目庞大的家庭成员。美国空军的4架dc46飞机,以龙镇为基地,在龙镇和泰国东北部的乌都恩基地之间进行了历时1个星期的往返飞行。
贵州民族大学苗族女教授吴晓萍多次赴美国,专门调查苗族移民美国的情况,并将自已的调查所得资料整理成书,书名为《穿越时空隧道的山地民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她在书中写到:老挝苗族难民移民美国呈波浪式的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75年到1978年是他们移民美国的初级阶段,这期间大约有9000名老挝苗族难民获得签证移民美国……1979到1982年,是老挝苗族难民移民美国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老挝苗族难民移民美国的第一次高峰。仅1980年内就约有27000名苗族难民拿到了美国的移民签证。这个阶段美国接受了大约8万名苗族难民……1987年到1990年,是老挝苗族难民移民美国的第三个阶段,这也是第二次移民高峰。这个阶段大约有31000名难民移民到美国……1991年到1996年,是老挝苗族难民移民美国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移民美国的苗族难民约有29000人。
美国先后吸收近15万苗族难民。历经40多年,现在美国约有苗族38万人。其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且都居住在城市。相对于移民西方国家的苗族,移民美国的苗族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
移民法国
老挝在历史上曾是法属殖民地之一,法国是吸收老挝苗族难民人数仅次于美国的国家。1975年至1980年,法国先后吸纳老挝苗族难民约13000人,一部分被留在法国,一部分被分散安排到法属圭亚那。
原美国加州大学斯坦尼斯劳斯分校的苗族教授杨寇在其用英文撰写的《战后时期的苗族大流散”》一文写到,前十年中,大约有5000名法国苗族移民到美国和法属圭亚那,与他们的亲朋好友会合,已寻求更好的经济和教育机遇。目前,共有大约10000名苗族仍居住在法国,使得法国成为西方国家中拥有苗族数量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法国的苗族分散居住在许多城市中,包括:巴黎、布尔日、里昂、尼米和尼斯。许多生活在巴黎的苗族受雇于自己,担任出租车司机和企业家。
1986年,杨寇教授访问巴黎苗族,他很惊异地发现自己在老挝所认识的一些苗族正在巴黎街头驾驶出租车。一名苗族出租车司机透露了实情,那就是他不得不记住巴黎所有的街道。拥有多年驾驶经验后,他现在可以不用看地图就将乘客送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历经几十年,现在法国苗族约有15000人。如同美国的苗族一样,法国的苗族分散居住在许多城市中,包括:巴黎、布尔日、里昂、尼米和尼斯等。由于分散居住在众多城市,法国苗族很担心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保护本民族文化。比如,穿苗族服饰、说苗话、过苗族节日、举行苗族同胞聚会等。
法国苗族被迫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有环卫、保安、的士司机以及一些劳务工作,尽管越来越多的法国苗人新一代上了大学,但失业率仍然是一个问题。也有一些人居住在城郊结合部,依靠种植疏菜或部分农业生产谋生,以便适应新生活。
移民法属圭亚那
南美法属圭亚那的苗族,是法国吸收后安排去法属圭亚那的。与许多国家不同,法属圭亚那划出一定的地盘,专门建立苗族村寨,让苗人们聚在一起生活,这使得他们更多地保持了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卡考和加沃黑就是两个最大的苗族村寨,各有1000多人,还有一些较小的苗族村寨。几十年过去了,法属圭亚那的苗族现有9000余人,他们已经适应了炎热而潮湿的环境,掌握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技巧,已经完全适应了那片土地。和当初在老挝一样,他们继续居住在属于自己的村寨中,不断追寻苗族自己的幸福生活,追求与原来在老挝时相似却更为繁荣的生活。
法属圭亚那和法国之间的苗族双向移民持续不断,许多苗族家庭在两国之间来往地移民,以法属圭亚那苗族移民法国的为多,也有少数人移民美国与亲人团聚。
移民德国
苗族移民德国相对要晚一些。据相关报道说,1979年11月,泰国难民营有10户苗族家庭获准去阿根廷,并且已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当他们在曼谷国际机场正准备登机去阿根廷之前的最后一分钟,阿根廷政府改变了想法,拒绝让他们登机。难民们只好返回中转站。正当他们准备回到Nam Yao 难民营时,又被告知,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去德国定居。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们决定去德国而不是返回到Nam Yao 难民营。1979年11月19日,这10个家族抵达德国。1980年后又有一些苗族家庭先后从泰国难民营飞往德国。
许多美国苗族和老挝苗族都听说他们的一些亲戚朋友去到了德国,但都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在苗族所有的20余个宗族中,有5个宗族有人员在德国。所有居住在噶玛廷根的苗族家庭都转而信仰基督教。与法国和美国苗族不同,所有的德国苗族青年都能说很好的苗语,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位接受过大学教育。
德国苗族就业主要以在工厂和一些服务性行业为主,也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包括后来又从别的国家移民德国的,现在徳国约有苗族300人左右。
移民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苗族的数量略高于5000人,由几位引人注目的专家所带领,他们是:加利·伊阿·李、宝·夏阿考和吴·邵。加利·伊阿·李是第一位苗族人类学家,宝·夏阿考则是首位在英语国家接受培训的苗族医生。他们都是在1975年秘密战争结束前到澳大利亚读书的学生,战争结束后他们选择继续留在澳大利亚。20世纪70年代末有少数的苗族难民前往澳大利亚定居。这时,这几位先行者自发组织起来,帮助难民适应在澳大利亚的新生活。他们充当了桥梁、经纪人和首袖,协助苗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澳大利亚苗族协会,为澳大利亚的苗族社区成员提供领导和相互支持。
目前,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可以找到苗族的身影,包括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和塔斯马尼亚岛。大多数的澳大利亚苗族仍然坚信苗族的泛灵论和祖先崇拜……苗族的孩子与澳大利亚孩子获得了相同的待遇,苗族男女童入学率相同。60%的澳大利亚苗族拥有了自己的房产。苗族多就业于低薪部门。据说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苗族约有200人左右移民至新西兰。
移民加拿大
加拿大苗族约有近2000人,主要居住在安大略省基奇纳/滑铁卢双子城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州温哥华市。位于安大略南部基奇纳/滑铁卢双子城中的苗族社区约有700名苗族居民,在温哥华有120名苗族。温哥华社区内的苗族与居住在西雅图、华盛顿、波特兰、俄勒冈的美国苗族联系密切,时常前往上述地区探望亲友。基奇纳/滑铁卢双子城的苗族社区从20世纪80年的50户发展到2000年的100多户。
加拿大苗族中约有56%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屋,超过80%的人拥有固定的职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有一些加拿大苗族拥有并经营自己的小本生意,包括零售店、洗车场等。
移民阿根廷
最先一组进入阿根廷的苗族难民大约有10户,他们于1979年12月抵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1980年1月初,第二组也是最后一组苗族难民共14户来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们是阿根廷唯一的两组苗族难民,总共有24户家庭,超过150多人。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停留了一个月,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完成相关文书,也得到了一定的休整。此后,他们就流散到了内格罗河省、拉潘巴省等几个省份。有10户家庭被送至内格罗河省省会威尔布玛市,其余的人则被送到拉潘巴等几个省。目前,阿根廷的苗族约有200余人,居住相对比较分散,苗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苗族人民由于不断的迁徙,磨练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但也由于不断的迁徙,苗族人民的生产力长期处于低速发展的状态,也造成苗族的方言众多,没有统一的苗族语言以及文字。
长久以来,早就飘洋过海或跋山涉水到海外去的苗族,带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当地生根发芽,但他们的心向着中国。他们说:“我们的根在中国”“中国是世界苗族的故乡”。
无论在中国或在外国,苗族大多聚族而居,拒绝同化。海外苗族还操苗语、吹芦笙、穿苗族服饰,老人去世,要请巫师操度亡灵回中国东部老家与其祖先团聚。
一位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曾经强大的民族是最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文化的。”苗族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
老挝苗族。
美国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