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记》断句存疑
□西津渡
在中国,粗通文墨的人中,没有几个人不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许多人甚至能部分或全部背诵出这首诗前面的“记”。1950年后,有关部门将这篇“记”与后面的诗分离开来,以《桃花源记》的篇名编入中学教材,是老师要求必须背诵的名篇之一。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第54辑,收录了陶渊明的这篇诗文,由徐鹏先生注,文章名称叫《桃花源记并诗》。“文革”后的1981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篇选读》也辑录了这篇诗文,文名《桃花源诗并记》。《历代名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部分学者教授选注。1990年6月,国家教委古籍整理“七·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中,就有《陶渊明诗文选译》一书(由谢先俊、王勋敏二位先生译注)。书中自然收录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诗文。
所不同的是,《中华活页文选》给陶渊明的这篇诗文取名为《桃花源记并诗》,将“记”排在前,“诗”排在后。而后两种书则取名为《桃花源诗并记》,将“诗”排在前,“记”排在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一书,收录张旭的《桃花溪》一诗,其注中说“……晋陶潜有桃花源记”,并无“诗并记”或“记并诗”字样。
本文并不是探讨《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记并诗》《桃花源记》三种名称的正误,而是要指出这篇“记”的断句有错误。这个断句错误已存在数十近百年,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中用标点标断古文时就产生了。是谁第一个给《桃花源记》标点断句,已无可考。但笔者认为,现在是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
上述前面三种书均将《桃花源记》中的第九句标点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看来是因因相袭,认识高度一致。问题是这样断句,语法不通,语义混淆。当然,凭字面不难理解这个分句的意思,但文有文法,语有语法,不能不依法而行。这不是小说,可以采用地方语言习惯,理解意思就行了,不必苛求。因为这篇记是范文,是名文,是教学生以为典范的,不可不认真分析。
“其中……外人”这个句子之前,是“鸡犬相闻。”句号,讲的是一个事物的状态。“其中……外人”讲的是另一个事物的状态。这个句子按当前断句字面解又分为“其中往来种作”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两层意思。那就牵涉到谁在“其中往来种作”或“其中往来种作”的是谁,他们如何?答案是“衣著悉如外人。”其实陶渊明也只讲了这一层意思。这句话只有一个主语,那就是“衣著”,“其中往来种作男女”是定语,“衣著”是主语,“悉如外人”是补语。断句如果这样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样语法就通顺了,并且语义清楚,所指明白。照前面那种断句,是讲了两层意思,没有主语“谁”在“其中往来种作,”也没讲明“其中往来种作”的是谁,意思不完整,显然不是作者的本意。
往、来、种、作,均为动词,一般的用法是谁往,往何(处)。谁来,来(了)谁,来干啥。谁种什么,种了(出)什么。谁作什么,作了什么。“其中”在文中作方位名词,一般用法是什么在“其中”(其内、其上、其下、这中间、这上面、这下面),“其中”有什么(是什么、含什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其最高成就是山水记。他的山水记写作艺术很难有人能超越。且看他对其上、其间、其下、其旁等方位名词的用法:
《愚溪诗序》:“其南为愚亭……”
《钴鉧潭记》:“其上有居者……”
《袁家渴记》:“其旁多岩洞……”
《石渠记》:“其侧皆诡石。”
《石涧记》:“其上深山幽林……”
《游黄溪记》:“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其南、其上、其旁、其侧、其下、其间,必须与名词“愚亭、居者、岩洞、诡石、幽林、大石、山水”这些名词相搭配,方才妥贴。
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源记》 “其中往来种作”这一句中,用方位名词“其中”修饰四个动词“往来种作”,显然不知所指,必须与下文的名词“男女”联系起来,才知其所以然。完整的意思是“其中往来”的男女和“种作”的男女。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其中”(山谷田畴中)“往来”(的)和“种作”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陶渊明先生没有错,是断句的人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一句的正确断句,应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去掉一个逗号,就通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