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0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28

学者督抚毕沅轶事

 

□安 杰

 

  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被称为“学者督抚”的毕沅,雍正八年(1730)出生于镇洋(今江苏太仓),嘉庆二年(1797)七月,病死湖南辰州军营中,享年六十七岁,归葬于灵岩山的东北麓。尽管毕沅一生精力主要用在宦场的腾挪升迁上,但他酷爱传统国学,在官海浮沉之余,能用心于经史百家之学,手握丹铅,辛勤伏案,做到了宦业学问两不误,为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很大贡献,在学术上足堪流芳百世。

  幼年失父的毕沅由母亲教育长成,其母张藻是清朝顺康年间杭州西泠桥边“西泠诗社”著名的女诗人,在毕沅六岁时,即教其诵读《诗经》《离骚》和《论语》,稍长又送到百里之外苏州灵岩山下的木渎镇,拜著名学者沈德潜和惠栋为师。乡试后直接供职内阁撰写谕旨,不久即入值军机处。乾隆二十五年三月,毕沅参加会试榜上有名,全力以赴准备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试。四月二十五日夜,毕沅与同僚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诸重光、童凤三也通过了会试,二人让毕沅代劳值守自己回寓所准备考试。可巧当夜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军机处,毕沅没法复习心里郁闷,闲着无事就详加研读,模拟提出对策。翌日殿试,毕沅打开试卷不由惊喜万状,这次考试的时务策居然正是策问新疆屯田事宜。有了昨夜的研读和思考,他胸有成竹挥笔立就。乾隆阅卷后龙颜大悦,擢升本被评卷大臣列为第四的毕沅为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诸重光列为一甲第二名,屈居榜眼,童凤三则为二甲第六名。当诸、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因而后人戏称毕沅为史上“最侥幸的状元”。其实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毕沅那晚的细心研读,绝对就没有他殿试高中状元的侥幸。因为成功源自处处用心,没有任何侥幸。毕沅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

  毕沅虽官至极品,却处处显示出学人的风范,从政之暇,辛勤笔耕,终成学问大家。作为乾隆时代第一流的学者,他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辑了很多对后世有价值的著作,最具成就者首推《续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记事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至,宋代以后许多学者对其续者修,南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明代王宗沐、薛应旗各撰的《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是其中比较著名的。这些续书虽称厚重,但纰漏和问题也不少,很多学者虽有心修正这些问题和纰漏,编出详实准确的续书,但是却功力不逮望而却步。到了乾隆中期,毕沅开始纠正谬误续编新书,决心超过宋代以来的所有续书者。这项浩大工程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纬,参考各家文集、说部约数百种,四易其稿,历时二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220卷、200余万字的巨著。毕沅《续资治通鉴》共记载了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411年的历史,编排合理,考证谨严,忠实再现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纠正了以往“详北宋略南宋”专著的偏颇,又增加了大量少数民族资料,完全称得上一部信史。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著名学者张之洞对之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毕沅还注疏有《墨子集注》《道德经考异》《晏子春秋注》《吕氏春秋注》《传经表》《经典文字辨正》等著作,特别是《墨子集注》能够不迷信权威,指明必须纠正始于孟子的“诽墨”,认为《墨子》在古代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还特别注重研究历史和地理的关系,撰著了《地理志新补正》《地道记》《太康三年地志》《山海经新校注》等重要著作。乾隆五十三年升任湖广总督后,他与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交往极深,同年底章学诚来武昌署投入他幕下,他在武昌水陆街专门辟出一处公馆,拿出20万卷私家藏书让章学诚编书修志。在毕沅的支持和帮助下,撰成了资料详实的《麻城通志》《湖北通志》《史籍考》等书籍。毕沅还博雅好古,酷爱金石文物,在陕西巡抚任上曾经广泛征集汉唐以来散落在民间的古碑石碣,归集收藏在西安碑林,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碑刻等方面的文史资料,同时撰著了《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志》《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金石文物书籍十余种,有些直到今天还被列为大学考古专业的教科书。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诗作收集在《灵岩山人诗集》中。

  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毕沅还重修了周公墓,新筑了文、武、成、康四王陵墓,修葺了乾陵、茂陵和西安明城墙,杨贵妃墓及西岳华山的诸多文物古迹,并设置姬氏《五经》博士,广泛征集古代各类碑刻。在杨贵妃坟头还曾满怀感慨的写下《过马嵬坡咏古》七律十首,其一云:“斜谷铃声暮雨昏,石羊亡走卧空邨。合欢堂上虚金屋,不向秋坟覆丽魂。”他对西岳华山十分向往,曾和友人同登华山苍龙岭,该岭虽然陡峭险峻,但他上去之时因为乘轿而未能体验其险峻之处,及至顶峰俯视来路,顿觉骨软筋麻悲从中来,大哭云:“今生死于此地也!”竟然要立下遗言。同伴再三劝他别看两旁一心往下走,定可从容安全地返回,只是毕沅充耳不闻两眼紧闭,竟不能移动半步。无奈之下同游者只好让其饮烈酒大醉,以毛毯紧裹,用绳子吊着慢慢放下。这则轶闻简直与韩愈游华山而抛书大哭有异曲同工之妙,读来叫人莞尔。在湖广总督任上,毕沅对风雨飘摇的黄鹤楼进行了重修,并延请当时名人刻石书额,为这座千古名楼增色不少。

  毕沅自己身为一代学问宗师,尤其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和爱护,时人称他“人有一技之长,必驰币聘请,唯恐其不来,来则厚资给之”,因而当时名儒多被他招至府中,其中就有著名学者章学诚、洪亮吉、段玉裁、孙星衍。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后裔诗人黄景仁才华横溢,只是狷狂寡谐,生活贫困潦倒,恰巧毕沅读到其“一家俱在秋风里,九月寒衣未剪裁”的诗句,遂赠其白银50两。“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诗人汪中与毕沅本不相识,某日递书:“天下有汪中,先生无不知之理;天下有先生,汪中无穷困之理。”毕沅爱其才华又赠以白银500两。在任陕西巡抚的时候,偶然路过某座寺院,受到了老僧的热情招待,谈得十分投机。毕沅忽开玩笑:“一部《法华经》,不知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老僧从容应道:“我乃破庙老僧,愚钝无知。大人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才识如长江大河,不知一部《四书》有多少个‘子曰’?”毕沅调笑老僧反被戏谑,非常佩服其思维敏捷、谈吐风雅,于是捐银为寺里添置田产,还把寺院整修一新。宋代大文豪苏轼是毕沅的偶像,每到阴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他都会专门腾出功夫,组织文人骚客为其举办诞辰庆祝。庆祝大会十分隆重,中堂悬挂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苏轼肖像真迹,两厢下数以百十计的艺人笛箫演奏其自作的“迎神”“送神”曲,毕沅亲率幕僚、门生冠戴整齐拜谒苏轼遗像,随后大宴来宾,即席赋诗唱和,是当时人人称道的文坛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