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
□王吴军
作为事物的名称,“汉”最早表示的是我国中部的汉水这条大河。《诗经》中已经多次提到这条名为汉水的大河,比如,《诗经》中的《周南》中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这里的“汉”就是汉水。由汉水这条大河的名称又引起了许多地理上的称谓,比如,汉中、汉皋、汉阴等。又由于汉水这条大地上的大河而联想到天上的银河,于是把银河也称为“汉”或“天汉”。《诗经》中的《小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与把银河称为“河”“天河”是一个意思。后来,天河也合称为“河汉”。
秦朝末年,刘邦进入关中灭秦,发迹于汉水边的汉中,项羽封他为汉王,封地就在汉中一带。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建国后称汉,定都在长安,史称为西汉或前汉。于是,“汉”就从一个局部的地区名称变成了国家的名字。当时,外族人称中国人为汉人。据说,“好汉”这个词语,就是来自当时匈奴人对于勇武的汉人的称呼。因为汉朝,人称为“汉人”,语言称为汉言(也就是汉语)。汉朝末年的时候,僧人翻译佛经,常常以“汉言”与“胡音(指梵语)”对照。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汉朝因为强盛而且统治长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于是,“汉”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代名词。
随着东汉王朝的瓦解,作为国家、人民、语言名称的“汉”也曾经被新的朝代明朝所取代。就拿语言来说,晋朝时候的人翻译佛经,从中以“晋言”和“梵言”进行对照,隋朝时的人翻译佛经,则以“隋言”和“梵言”进行对照。唐朝时候的人翻译佛经,也曾经用“唐言”和“梵言”进行对照,而不用“汉言”。
但是,有的时候,唐朝的人却不用“唐”,仍然用“汉”来自称。比如,唐朝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一诗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一诗中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唐朝的著名僧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把中国意译为“汉”,如这部书的卷十二中记载羯盘陀国的自称“至那提婆瞿呾罗”,玄奘将其译为“汉日天种。”据传说,波刺斯国王取妇汉土,路经此处,与日神相遇而有娠,立国于此,故自称“汉日天种。”波刺斯是萨桑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国名,其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曹魏至唐朝初年,这时,中国的国家政权已经不是汉朝。《大唐西域记》一书对于中国一词译为“汉”的译法,说明唐朝时候已经有把“汉”作为中国代名词的倾向。
金朝的时候,首先把“汉”作为正式的族名冠于汉族。这是因为,金朝是另外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为了明确区分两个民族,金朝的统治者把宋政权统治下的人民称为“汉人”。元朝的时候,继承了金朝的这种称呼,但是,在元朝的时候,“汉人”这一称呼的意义与今天的“汉人”的概念内涵是不同的。元朝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当时的“汉人”既包括汉族人,也包括契丹人、高丽人、女真人等民族的人。“南人”指的是南宋遗民,实质上也是汉族人。但是,汉人的主体是汉族人,这一概念逐渐固定了下来。清朝灭了明朝,建国之后,又面临金朝和元朝的问题,既不能把汉人称为“明人”,于是,就仍然称为“汉人”。在元朝和清朝的时候,“汉文”和“汉语”的名称也已经有了,因为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满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为了区别彼此的语言和文字,就有了“汉文”和“汉语”的名称。至此,汉族、汉字、汉语等文化概念就比较固定下来了。
南北朝的时候,人们还用“华言”这一名称来称呼汉语。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又称“中华”“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