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平箫玉笛
□刘渝安
一座小小的县城,就有两座箫笛博物馆(公办玉屏箫笛博物馆、民办郑金城箫笛博物馆),既有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的玉屏箫笛厂,又有十来家民营箫笛生产店铺。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这就是中国箫笛之乡、贵州省东大门——玉屏!
一
玉屏箫笛又称“平箫玉笛”,因产地“明设平溪卫,清改玉屏县”而得名。水名“平溪”, 山名“玉屏”,用作行政建制地名,同指一地。“平箫玉笛”称谓,即“平溪箫笛”“玉屏箫笛”的互文修辞缩略简称。如同“龙箫凤笛”“神箫仙笛”,作为“平箫玉笛”的别称,均属互文辞格的妙用。不能理解为“平溪卫时传进(始制)箫,玉屏县时传进(始制)笛”。箫、笛,是最古老的中国乐器,同属上古“八音”的竹类,好比一对孪生姐妹,从古到今,形影不离。
“平箫玉笛”,二十世纪初一跃成为世界名箫笛之冠。
她1913年赴英、1915年赴美,在英、美霸主举办的世博会上夺银夺金,奠定“玉屏箫笛甲天下”美誉。
1947年《辞海》原版本载:“玉屏箫 中国著名的乐器之一。”1979年《辞海》修订版,在原版本词条后画蛇添足,加了句:“创于明代末期。”
《玉屏文物志》1982年版根据民间采访、田野调查写道:玉屏箫笛,“相传于明朝永乐年间,一云游道仙路过玉屏,将箫笛制作技术授与……”。“永乐年间”是“明代早期”,与附庸为金科玉律的“创于明代末期”相悖。如此逆天,风波乍起。
在此前后,原解放军总部军旅作家刘秉荣,1981年在玉屏采写、在《北京晚报》刊发《玉屏古箫奏新曲》载:“从古至今,赞咏玉屏的诗篇很多,如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提到的玉笛,就是指玉屏笛。著名的玉笛(实为“玉制之笛”或“美如玉一样的骨笛、竹笛)早就成为贡品,所以也叫贡笛。”该文认为:玉屏笛早在唐代就成为贡品。
又有,原《铜仁报》副主编陈世海1991年初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书,书中《仙到玉屏留古调》一文写道:玉屏箫笛始祖郑汝秀,大约在150年前,到镇远赶集,遇见一道人。道人来玉屏后,手把手教郑汝秀断竹、开音孔,制作出了第一支箫。该文认为:玉屏箫始制时间在150年前的清代。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上述三文都称“郑汝秀为玉屏箫笛始祖”。历史人物郑汝秀,穿越唐代至清代上千年,成了神话人物。
笔者时任玉屏县委宣传部部长,职责所在,将数年积累撰写成《试论玉屏箫笛的起源》万言书,该文论证:“玉屏领风骚数百年的郑氏箫笛,始制于明永乐年间。”县政协主持研讨会征求玉屏文史界意见,收到许多宝贵的完善补充建议,同时受到《辞海》补充条款捍卫者的质疑。不能统一认识,我深以为憾。
1991年12月,中国《乐器》第四期首发连载《试论玉屏箫笛的起源》。次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第266号证书,授予该文:全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
“平箫玉笛” 产生于明永乐年间,产地发展为 “中国箫笛之乡”。皆因永乐年间平溪(玉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天时。玉屏古称“雄溪”,是著名的“五溪”之一。至宋乾道元年(1165)易“雄”为“平”, 开设“平溪峒”边贸市场,“互市盐米,价听民便”。“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癸巳(1390年4月15日)置平溪卫”, 许昇指挥筑平溪卫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颁大成乐器(含箫、笛)于天下”,兴礼乐教化。永乐初(1403),孔孟之乡饱受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驾车)、书(书画)、数(数学)“六艺”熏陶的山东郑氏,世袭平溪卫指挥使。在平溪卫创建钟鼓楼,将大成乐器、礼乐教化落到实处。这是孕育“平箫玉笛” 的政治基础,即“天时”。
地利。玉屏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旅必经之路”, 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周时,楚顷襄王遣将庄豪(蹻),从沅水伐夜郎经此。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吹笛武陵”、平“五溪蛮”经此。 阳河上的镇远祝圣桥有副古联:“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就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在贵州的生动写照。玉屏古属夜郎,夜郎王又称“竹王”,此地盛产美竹。这是孕育“平箫玉笛”的物质基础,即“地利”。
人和。古人言:“上阵父子兵”。 乾隆年《玉屏县志》载:平溪卫“初尚武功,继修文德”。永乐初,山东临青(清)州人郑忠,以军功授平溪卫指挥使(地师级);忠子郑泰,以功升湖广都指挥使(省军级);泰子郑恂,世袭平溪卫指挥使。永乐年间的郑忠老当益壮,忠子郑泰年富力强,泰子郑恂风华正茂。康熙年《平溪卫志》载:“永乐年间(1403-1424),创制谯楼(钟鼓楼),督建者掌印指挥郑恂。” 郑氏祖孙,永乐年间在平溪卫,分别以武功、文德建树立史。钟鼓楼之建,在“定基址”的张三丰、督建的掌印指挥郑恂、施工的侗汉能工巧匠之间牵起红线,将不其山得道的辽东大才子张三丰、孔孟之乡山东迁平溪的郑恂、平溪善建筑与雕龙画凤技艺的侗汉能工巧匠,连在了一起。这是孕育“平箫玉笛”的人文基础,即“人和”。
玉屏郑金城箫笛博物馆,箫笛套盒藏品中有 “不其山人”的铭记。
“不其山人”是谁?一说是开创平箫玉笛的山东郑氏,一说是传艺与山东郑氏的道仙。而传艺道仙又有三说,一说是唐代道家八仙中吹箫的韩湘子,一说是明代早期的张三丰,一说是明代末期的鹿皮翁。
道教称信徒为道士、方士,得道者称“仙”(大师)。就像人们称唐代李白为诗仙,称明初张三丰为道仙,并非虚构人物,而是确有真身。《辞海》载:“张三丰,辽东人,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求之,皆不得,英宗(朱祈镇)时赠为真人。”《百度》载:“不其山,位于山东嶗山西北部,邋遢石在楼上村涧东,系一巨石,相传是张三丰道士升仙的地方。”由此可见,在不其山悟道、得道后的张三丰,又称“不其山人”。“不其山”好比王阳明在贵州悟道得道的修文“龙场驿”。
乾隆《玉屏县志》“仙(道)释(佛)”篇记有“张三丰”“鹿皮翁”两名道家人物。第一名记载全文是:“张三丰。明初,一瓢一笠棲石莲峰(即“八仙岩”)下,来去城市,踪迹不测。钟鼓楼之建,基址方向,皆其所定。后遗记而去曰:百年以后无平溪,予张揧(邋)遢也。”由此可见,张三丰是“ 钟鼓楼之建”总设计师,“基址方向,皆其所定”;与总工程师“督建者掌印指挥郑恂”,携手侗、汉能工巧匠,创建了平溪卫钟鼓楼。
古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建钟鼓楼时,山东郑氏开基第一代郑忠年事已高,年富力强的第二代郑泰“以功升湖广都指挥使”履职远走,受孔孟“六艺”熏陶雅好音律的钟鼓楼督建者郑恂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值上进好学之时。督建钟鼓楼,让郑恂与“不其山人”张三丰成了忘年交。二人共商共建钟鼓楼,如影随形,共同泛舟镇远 阳河,漫步八仙岩、玉屏峰、飞凤山,断竹、开音孔、制作箫笛。张三丰见多识广、多才多艺,将箫笛制作诀窍传之。
钟鼓楼建好了,晨钟暮鼓声在平溪卫城响起,龙箫凤笛声也在平溪卫城荡漾。劳动产生音乐,二人携手善雕刻的侗、汉能工巧匠,创制了“平箫玉笛”。郑恂不忘张三丰指点传艺之恩,在所制箫笛上铭记:“不其山人。”郑氏后裔,世代相传。
三
玉屏故老相传:老道传艺后,就辞别郑家云游去了。老道云游到京城,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坐在城楼上吹奏起在平溪卫制作的箫。箫声随风送入皇宫,正在御花园赏月的皇帝,被飘飘忽忽、如丝如缕的箫声所陶醉。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皇帝忙唤侍卫出宫寻找吹箫之人。人已渺无踪迹,不知去向了。后探听出那日所吹之箫,是湘黔边城平溪卫郑家所作,皇帝便派人到平溪,令郑家年年进贡箫笛。贡品中,尤以道仙在京城吹奏感动上天的平箫,最为珍贵。平箫玉笛传承人,尊老道为仙师。箫笛上常刻有这样的赞诗:“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平箫玉笛”又被称为“神箫仙笛”。
“不其山人”张三丰“棲石莲峰下”,石莲峰又名“八仙岩”。 “八仙岩”之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阳河悠悠从玉屏流过,凤凰山把俊影投入水波,满山翠绿的水竹摇动凤尾,簇拥着八个巨大的岩石宝座。相传那八个宝座坐过八个神仙,日日夜夜吹着箫笛,引吭高歌。一朝,仙人们骑着凤凰去了,不知哪个神仙箫笛遗落。能工巧匠拣起神仙的箫笛,伐满山翠竹精心仿作。从此,玉屏成了箫笛的家乡,悠扬的笛声飞过岭岭坡坡……。”这就是“八仙”的传说,也是军旅作家刘秉荣采写“玉屏箫笛早在唐代就是贡品”的由来。
乾隆《玉屏县志》“仙(道)释(佛)”篇,所记第二名道家人物全文是:“鹿皮翁。椎髻篮缕,不知何许人,披鹿皮游于市。时举人郑维藩乏嗣,翁诣其门曰:培补心田,当生贵子。约期来贺,及藩生子,果如其期。贺罢一笑而别,莫知所之。后藩子蓬乾,蓬乾子君锡皆贵,卒如其言。”鹿皮翁与郑维藩的故事,发生在明万历年间。郑维藩后裔香火供奉中亦有“鹿皮翁”。此本为郑维藩 “发子发仕”的故事,后人移花接木为“发箫笛”。
钟鼓楼定基址的道仙张三丰和督建者郑恂与侗汉能工巧匠,在劳动中创制平箫玉笛之事,转嫁给了看相算命的鹿皮翁与郑维藩。《辞海》1979年修订版,又以此给词条“玉屏箫”添加“创于明代末期”。
始制平箫玉笛的“不其山人” 张三丰与郑恂,变成了两百年后的“鹿皮翁”与郑维藩,玩笑开大了!果真如此,郑氏箫笛后人在箫笛及套盒上,为何只记“不其山人”, 而不写“鹿皮翁”呢?
按中国传统说法,山东郑氏开基平溪的前三代,才可称“山东郑氏”,因为他们生在山东,祖先埋骨地在山东,根在山东。当山东郑氏扎根平溪埋骨玉屏后,“日久他乡即故乡”,他们的后代就成了土生土长的“平溪郑氏”“玉屏郑氏”。 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山东郑氏的“后裔”。说山东郑氏创制平箫玉笛,这是永乐年从山东迁来的前三代人之事。前三代才有资格叫“山东郑氏”。 15世纪初从山东开基平溪的郑氏爷孙仨传承了中国箫笛,世袭平溪卫指挥使的孙子郑恂在“不其山人”和侗汉能工巧匠的帮助下,成为平箫玉笛的始作俑者。“平箫玉笛”至今已六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