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省之力 邀社资进入
贵州体旅融合发展“冲刺跑”
□本报记者 田锦凡
12月1日上午,2019首届中泰越野车集结赛(CTRR)在兴义市集结发车。这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一个月前刚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如今又多了一项体育赛事IP。
兴义所在的黔西南州,依托独一无二的山地资源优势、多彩民族文化,把山地户外运动作为现阶段推动旅游产业转型的“牵引点”、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体育旅游经济的“着力点”,打造出自行车、攀岩、徒步、露营、热气球等户外休闲体育运动,旅游提速发展思路清晰、转型升级举措得力。
放眼整个贵州,全省已有60余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引入体育元素、赛事资源,以文化为魂、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做法在各地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凭借丰富、优质的山地旅游资源,贵州正力推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日前发布的《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共同构成贵州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顶层设计,标志着示范区创建迈出了坚实步伐。
据了解,《意见》明确到2022年建成山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强省,重点建设30个城镇体旅示范基地、30个景区体旅示范基地、10个体育特色小镇,重点推出10条特色体旅黄金线路,重点打造10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品牌赛事,培育10家具有全国知名度、影响力的体旅企业;《总体规划》提出将贵州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并构建了“一核、六带、多点”的总体空间构架及由十大聚集区、30+N体旅重点项目、25+100项体旅赛事组成的产品体系。
先行探索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遍布,全年有300多天可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适宜发展登山、龙舟、探洞、山地自行车等休闲型、体验性户外体育运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贵州,不仅是山地户外运动的天堂、亦为体育旅游的圣地。
素有“山地公园省”之称的贵州,紧紧立足并深入掘金山地资源,高度重视山地旅游产业发展。近三年,贵州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7.15%、37.68%;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入黔游客2.5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28.3%,旅游业持续保持“井喷”态势。
基于富集的山地旅游资源、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户外运动基础,国家体育总局于2017年9月批复支持贵州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要求贵州探索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体旅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很快,贵州于当年底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6月28日,《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原建设部、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同意规划通过终期评审。这标志着,贵州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编制的这份《总体规划》,在一年多时间里省级层面召开座谈会5次,全面广泛征求意见4次,并召开了中期评审会、省政府专题会议。
今年2月,贵州体育旅游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旨在整合高校、企业资源,创新体旅产业运行机制,发挥政产学研多方优势,致力于体旅政策研究、理论创新、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助力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
创建示范
作为贵州率先在全国探索体育旅游新路的大规模体育类综合空间规划,《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用10个章节内容,备足了推动全省体旅产业高质量、创新型发展的依据。
其中,阶段目标分为近期(2019-2022年)、中远期(2023-2035年)两部分。前者拟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到2022年体旅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占全省旅游产业总规模的10%以上;后者拟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旅目的地,到2035年体旅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占全省旅游产业总规模的2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贵州将以省会贵阳为体旅综合服务核,重点打造擎动全省的6条体旅发展带——喀斯特极限体旅带、红色拓展体旅带、民族体旅带、乌江水上体旅带、武陵康养体旅带、亚高原避暑冰雪体旅带;根据各地不同特色及优势,培育多个以县为单位的体旅特色区,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同时,贵州将着力建设多产业融合体系。其中,重点融合产业为“体旅+大健康”“体旅+教育培训”“体旅+大数据”,相关融合产业包括“体旅+金融”“体旅+会展传媒”“体旅+文化”“体旅+林业”“体旅+农业”“体旅+金民融合”等。
明确将体旅产业培育成贵州经济新增长点的前述《意见》,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消费带动、培育主体,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科学规划、保护生态,发挥优势、融合发展”原则,拟在全省创建一批体旅示范县,促进体旅人数快速增长、消费规模显著扩大。
编制体育旅游示范区规划,正是这份《意见》首当其冲的重点任务。此外,贵州还将打造文体旅特色走廊、城镇和景区体旅基地、体育特色小镇,推出体旅精品线路,开展自主品牌赛事或活动,开发民族特色文体表演项目,培育壮大体旅龙头企业,促进“体育+多产业”融合发展等。
诚邀社资
为顺利完成《意见》明确的15项重点任务,贵州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体育旅游项目审批、项目用地、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旅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旅项目建设;鼓励国家级体旅示范基地创建、体旅精品项目申报,组织开展全省体旅示范县、体旅示范基地等评选命名及体旅知名品牌创建活动。各级金融机构要积极为有实力、信用好、体旅项目开发参与程度高的骨干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起组建促进体旅发展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各类社资有序进入体旅领域;探索体旅开发PPP(政府与社资合作)模式,鼓励体旅项目资产证券化。
未来两三年,在体育、财政、发改、金融监管等部门联动的投资惠政作用下,贵州各市(州)、贵安新区有望培育出1至2家体旅龙头企业,全省将培育出10家具有全国知名度、影响力的体旅企业。
健全体旅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支持高校开设体旅相关专业或课程,鼓励体旅企业与高校联建实训基地,引导相关院校或科研机构设立体旅研究基地;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导游从业人员的体旅专项业务培训,完善考核机制,整合人力资源,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推动体旅大数据运用。以“互联网+”为支撑,建立体旅统计监测体系,推动体旅产业快速发展;整合建设体旅大数据平台,分析体旅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大数据在体旅客流监控、线路规划、安全监管、实时定位、行程智能引导、消费权益保障、网络预订服务等方面落地应用。
据了解,贵州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在政策扶持、资源配套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体旅智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贵州高桥极限运动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贵州路跑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