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全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相关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研究机构、企业家代表近200人与会,共聚一堂商讨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此次研讨会,为我省下一步垃圾分类特别是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意见。
废旧纺织品:亟待突破循环利用瓶颈
□本报记者 曾 丹
废纺物品体量大
“废旧纺织物的体量非常大。”贵州省物资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旧纺织品产生量逐年上升,据《中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进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高达2600多万吨。
“废旧纺织品的数量之多,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有废旧纺织品,如果将多年不用的纺织品收集起来,估计每一户家庭不会少于5公斤。
“城镇家庭的废旧纺织品相对于农村来说,要偏多一些。而现在的城镇人口又多于农村人口,由此产生的废旧纺织品数量难以统计。”贵州省物资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旧有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很多家庭还没有对废旧纺织品的处理引起重视,不少家庭还有搁置了10来年的废旧纺织品。
“丢掉了太浪费。”这是大多数随机受访市民的态度,他们表示,家里“翻了又翻”的废旧纺织品确实很多,刚开始都觉得可以再用一用,结果都难以再用,又舍不得丢弃,导致越来越多。
“不夸张地说,我家里一年到头不穿用的衣服至少上百件。”家住世纪城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清理换季衣服,打开衣柜后发现全家没穿用过的衣服数量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回收管理有盲区
“废纺织业已成为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行业。”有专家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化纤纺织品的社会存量将继续增加近2亿吨。而废旧纺织品被当作垃圾填埋或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旧衣物除了少量通过公益捐赠或社区回收箱再利用,更多的是直接被丢弃和焚烧。”贵州省物资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衣物等纺织品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耐用品变成了易耗品。处理大堆旧衣物成了许多人头疼的问题。
“废旧纺织品属于垃圾分类处理的可回收物品,但目前的回收管理有盲区。”贵阳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说,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都设置了废旧纺织品回收箱,但后续如何管理,怎样追踪仍不明确。
记者在贵阳市多个小区走访时发现,不少小区都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但多数市民都没有将废旧纺织品投放在“可回收物”箱体里的习惯。在一些小区,还专门有废旧衣物捐赠箱,但大多数都只是空箱。
记者在一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走访时,刚好碰到一位前来扔垃圾的居民,面对摆放的4个分类垃圾桶,她却将一包废旧衣物扔进了普通垃圾桶内。“没有形成对家里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该市民告诉记者,她认为废旧衣物没有用处,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宣传欠缺是很重要的因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市民简单地认为废旧纺织品的处理就是“洗干净”之后再送给需要的人,而在大家的旧习俗观念里,旧有的衣物是不能随便送人的。
“随着多个城市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部署,各地将严格按分类处置垃圾,可回收垃圾中的废旧纺织品将呈直线上升趋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旧衣回收势在必行,尽管很多小区都设有回收箱,很多家庭也开始相应的尝试,但回收再利用率只有不到1%。
“废旧纺织品回收是民生好事,也是前沿产业,要健康持续推进下去,仍需完善政策,鼓励创新,规范管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废旧纺织品,现在不少地方存在“回收箱能不能放,能放在哪,放了之后谁来管,出了问题去找谁”等等疑虑,呼吁尽快明确监管部门和管理标准,设置资质和门槛,做到真回收,避免一些不法商贩转卖获利。
“废旧纺织品量大且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回收,大多数闲置在居民家中,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累赘。”有专家表示,当废旧纺织品作为垃圾被抛弃后,一般会采用焚烧或者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焚烧不仅消耗了煤炭、电力等能源,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等等;填埋不仅占用了土地,而且所产生的有害物质还会污染水、土和空气。
循环利用盼“新生”
今年9月19日,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主办的“2019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全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相关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研究机构、企业家代表近200人与会,共聚一堂商讨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为废纺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更大的契机。”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在大会致辞中表示,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将废旧纺织品与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并列为主要可回收物,标志着未来废纺市场潜力巨大,政策利好可以期待。同时,他认为,让废纺回收利用成为健康产业,需要技术提升、装备升级、标准完善,更需要在废纺利用及再生产品的使用上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会上分享了主题为“垃圾分类背景下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前景展望”的演讲,他认为,垃圾减量应更多地关注成本低、效益高的可回收物的有效回收。他说,“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企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效益的同时减少投入成本,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 有专家表示,在近几年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拆检、加工利用的产业链,尽管如此,我国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率仍不到20%。专家认为,废旧纺织品是一个后端高值化利用体系缺失的品类,急需研究新技术、新领域,突破产业后端利用瓶颈。
“废旧纺织品的再生利用会越来越多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上,有专家表示,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和衣物将是未来研发的重点,比如具有免洗、抗菌除臭、吸湿快干等特性。
“每年消耗纺织纤维达3500万吨,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的纺织品及其原材料。”有学者指出,随着石油减少,人口不断增长,棉粮争地矛盾凸显,纺织原材料短缺愈加凸显。而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如果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纺织原材料,从而缓解石油消耗、耕地紧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