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42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31

加强和改进地方政协工作要在“四度”上下功夫

 

□于一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因为有薄弱环节就要“加强”,因为有不足之处,就要“改进”。9月2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尤其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机构作用。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第三,强化委员责任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虽然只有三点,但一个“尤其”,足以体现其重要和思想内涵的深刻,足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关心和期盼。

  作为人民政协组织,特别是地方政协组织,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聚焦新时代,新征程;紧扣新形势,新常态。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摆问题,切实整改落实,在“加强”上做文章,在“改进”上下功夫。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地方人民政协工作,要在“四度”上下功夫。

 

  一、筑牢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敏锐度”

  理想信念,可以说是政协工作的政治灵魂,是每一个政协委员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上就会“缺钙”,就会犯“软骨病”。抓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巩固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革命理想大于天,看一个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第一位就是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政协委员头脑要清楚、眼睛要明亮、立场要坚定。筑牢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才能经得起考验,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敏锐度”,增强精准识别的政治洞察力,明辨是非真伪的政治判断力,抵御风险诱惑的政治免疫力。

  (一)以敏锐的眼光强化学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系列论述,学习人民政协章程、政协理论、政协委员手册。首先,要系统地学,把握总方向;其次要精准地学,抓住重点,抓住关键,抓住精髓,抓住要义。这样才能准确领会和把握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当前要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来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才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以敏锐的眼光树立大局意识。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一域是小局,是局部利益,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大局意识反映的是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说:“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人民政协的工作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国家建设和发展来看,中央大政方针、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是大局;从地区发展来看,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大局,必须坚决拥护。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政协委员来自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代表的是部分群体的局部利益,服从大局也就尤为关键,尤为重要。

  (三)以敏锐的眼光谋划工作。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发展是政协履职的第一要务,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要求。作为地方政协组织,就是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来谋划工作。坚持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政协工作履职就要跟到哪里,正能量就要汇聚到哪里;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到哪里,政协工作的安排部署就要落实到哪里。既要立足当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工作安排在党委、政府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又要着眼长远,为事关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提供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发挥政协的优势,利用政协的智慧和力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用好话语权,提升参政议政“精准度”

  人民政协组织,不是权力机构,是为人民说话的机构,人民政协最大的权力就是拥有话语权。参政议政是政协工作的主要职能,只有用好话语权,才能提升参政议政的“精准度”。

  新时代赋予人民政协新的要求。“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说的就是“精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说的就是“精准”;“帮忙不添乱,尽职不越位”,说的就是精准。那么如何用好话语权呢?

  (一)说实话,讲真话。主要通过创新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来发声。在提案质量方面,通过加强对委员的培训,可事先拟定提案选题,保证委员知情权和严肃立案等方面来把好提案质量关。在办理过程中,要完善和建立提案重点督办、协调沟通、促进落实机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提案对政府工作的推动作用。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首先要做到眼睛向下,深入基层和群众,加强沟通和联系,体察民情、倾听民声。让党委和政府真正听到来自政协的声音,真正了解到来自群众最底层的民情民意。

  (二)建诤言,献良策。主要通过政协调研报告来发声。调查研究是政协建言献策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协委员具备的基本功。首先是调研课程,必须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其次是调研内容,必须深入调查,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把握实情,把问题搞准,实事求是,做到精准无误,力求触及问题的关键和本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出合理而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性意见,也就是说为地方党委政府建上诤言、献上良策,让调研成果得到及时有效转化。

  (三)说好话。说好话就是将实话说好。也就是说话要精准有度。主要通过政协各种会议来发声,譬如政协常委会,县长与委员座谈会等。向党委和政府说实话、道实情,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要用充分的道理,真实的情感,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真知灼见。这样,你发出来的声音,也就是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将会引起共鸣,达到建言献策的最佳效果。

 

  三、营造良好环境,提升民主监督“透明度”

  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协商说理、沟通对话来实现的。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政治方向和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同样是反映群众呼声,通过帮助党委和政府解决矛盾问题来改进工作,维护社会发展稳定大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他说到:“在人民政协三项职能中,民主监督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如何开展政协民主监督工作?面对新形势,如何营造良好环境,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透明度?

  (一)建立健全政协民主监督机制体系。推进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把实践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到制度健全规范,努力使民主和监督有规可守,有序可循,克服避免随意性。

  (二)加强民主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互动性。推动民主监督向纵深发展。把民主监督同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其广泛性,减少监督盲区;把民主监督同舆论监督相结合,提高其实效性,扩大社会影响力;把民主监督同法律监督相结合,可以实现“刚”“柔”相济,大大加强监督实力。从而加强了民主监督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三)努力优化政协民主监督环境。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和多方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政协民主监督的良好环境。一是要把指导和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不断优化政协领导班子结构;二是明确认识,坚决维护委员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协要主动加强同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有效开展民主监督,摆正位置、选准角度、突出重点、注意方法。

  (四)准确把握好民主监督内容、形式和角度。在监督的内容上,要以宪法法律的实施和党委、政府的工作为重点,以提高民主监督的效果;在监督的形式上,要坚持以政协讨论和批评建议为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监督的角度上,要牢记政协的性质,决不可代替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职权。

 

  四、围绕群众利益,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人民政协来自人民,人民性是人民政协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也是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人民政协为人民。人民群众在哪里,政协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哪里,政协的服务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要心中有“民”,要心中有“责”。

  当前,我们在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让全体人民满意。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也应该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让人民群众满意,不仅仅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应该是评价、衡量、检验政协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尺。

  政协工作如何让人民群众满意,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这就要求政协工作,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谋人民群众之所谋。干群众拥护的事,成群众满意的事,要追求为人民群众踏实工作的实绩,各项工作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一)把调研文章写在大地上。政协履职的触角必须延伸到人民群众中间,体察民情、问计民生,不能“蜻蜓点水”,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与群众打成一片,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用心聆听群众的呼声,用情感知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感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心做到知民情,体民意,贴民心。

  (二)把为民办实事落实在大地上。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一步一个脚印。政协要积极发挥特色优势,深入基层开展不同形式的调查,访谈和研究,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发现问题和困难,要想方设法及时解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落实,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欢呼。真心做到抓铁有印,踏石留痕。

  (三)把政协活动开展在大地上。用服务关爱民众,用善举温暖民心。政协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或“嘘寒问暖”活动。帮扶济困,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围绕民生问题,政协可以通过委员视察活动和农村委员沟通交流活动,把问题落实在田间地头,把困难解决在群众最重要的地方。

  (四)把会议搬到大地上。会议只是一种形式,解决和落实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结果。政协是广阔的舞台,人民群众也是广阔的舞台。采用哪一种方式,最容易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妨把会议从政协的舞台帮到人民群众的舞台,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会议,开在田间地头。涉及到有关乡镇的问题,可以把会议开在乡镇现场。一言以蔽之,只要有利于解决问题,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政协的工作都可以创新和探索

  新时代引领新征程。面对新形势,地方人民政协工作任重道远。在“两个一百年”的征程中,政协工作只有不断进取和创新,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作者系黎平县政协副主席、民建黔东南州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