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4

  近年来,我省各地村规民约在促进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0月16日,我省多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全省所有村和社区将在2020年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通俗易懂、便于执行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村规民约:筑牢乡风文明的根基

 

□本报记者 曾 丹

 

公序良俗树新风

  “前些年,春节前后的酒席特别多,一年出门务工赚来的辛苦钱,一个春节就要花掉一大半。”谈到酒席乱象,安顺市塘约村村民彭珍祥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在春节期间都害怕回家过年。

  “那时候不仅有订婚酒、结婚酒、搬家酒、祝寿酒、满月酒,还有剃毛头酒、生日酒、甚至落难酒。”说起过去滥办酒席的现象,塘约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天胜说,这些酒席不仅将村民们的荷包吃空了,也把大伙搞生产发展的时间也吃没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塘约村做过一次调查,估算出村里每年光摆酒浪费的资金就将近3000万元,这还不包括礼金。

  “礼尚往来不仅变成了人情负担,还极大地制约着村里的发展。”塘约村支书左文学介绍说,2015年初,塘约村以整治滥办酒席风气为契机,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最终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了“红九条”。

  “‘红九条’颁布后,对村民办酒情况进行了严格规定,整个村只能办‘婚丧’酒,礼金最高100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严格管理,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组建了30余人的服务队伍,免费为村民提供酒席操办“一条龙”服务,服务队所需设备及服务人员劳务补贴全部由村集体资金统一列支,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村规民约实施后,全村的酒席总量减少了70%。”左文学介绍说,现在村里办酒不比酒水高低、客人数量、菜式花样,比的是节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塘约村的村规民约,除了治理滥办酒席,还涵盖了公义、诚信、守法、忠孝等内容,对不参加公共事业建设、贷款不守信用、不执行村支两委重大决策、不孝敬不奉养父母或者不管教未成年子女等等进行了明文归档,一旦有人违反,将立刻被拉进“黑名单”。而进入“黑名单”的村民3个月内无法办理任何手续、无法享受任何惠民政策。

  “以前村里陈规陋习泛滥,尤其是大办滥办酒席现象严重。”大方县环保局派驻箐口村干部于兴武介绍说,箐口村因为贫穷落后,村居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

  “为改变群众生活陋习,箐口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经群众举手表决同意,制定了箐口村村规民约。”于兴武告诉记者,村规民约主要内容为“三建七改十不准”,即建和谐家庭、建和睦邻居、建文明村庄;改思想、改饮水、改道路、改圈舍、改厨房、改沟渠、改厕所;不准房屋乱建、不准车辆乱停、不准垃圾乱倒、不准污水乱排、不准粪土乱堆、不准柴草乱放、不准家禽乱跑、不准乱砍滥伐、不准滥办酒席、不准种毒吸毒。

  “大家按了手印,做到了自行遵守。”于兴武介绍说,陈规陋习得到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箐口村,红白喜事都由村支“两委”承头操办,村委开菜单、请厨师,提供桌椅板凳,并规定礼金不得超过100元。在环境卫生的治理方面,箐口村下足了功夫。每周一由每户选派1人与村干部入户查看评比,对卫生搞不好的农户罚款20元,对搞得好的奖励50元,奖勤罚懒。经过多次评比,现在凡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无论大人小孩,大家都会主动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讲文明、爱卫生的行为在箐口蔚然成风。

  “塘约村和箐口村是全省村寨因村规民约废旧序树新风的缩影。”记者在省民政厅了解到,去年12月,我省开展了“村规民约示范村”评选,共有631个村入围,这些村寨的村规民约,为全省乡村建立公序良俗助推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左右。

 

村规民约全覆盖

  10月16日,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文明办、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0年,全省所有村、社区将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通俗易懂、便于执行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我们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是根据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7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我省实际而提出的,旨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内容空泛、制定程序不规范、实施流于形式等问题。”记者在省民政厅了解到,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必须坚持“五大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合法合规、坚持发扬民主、坚持价值引领、坚持因地制宜。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8个方面;制定程序包括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审议表决、备案公布等5个步骤。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一般应包括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引导民风民俗、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及强化监督保障等内容。对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情形,要有相应的教育和处罚惩戒措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监督落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出了规定,如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纳入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重点内容,纳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防止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各地还可结合实际采取“红黑榜”、“积分榜”等形式,对优秀先进典型予以公开和表彰,对违规违约反面典型予以曝光和批评,倡导社会正能量、淳朴好民风等等。

 

监督执行强引导

  “今年以来,兴义市民政局多举措帮助各乡镇、街道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多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记者在省民政厅了解到,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兴义市民政局出台了《兴义市民政局关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通知》作为指导性文件。增设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内容范畴。将“红白喜事”、文体事宜、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展览展销、农村建房等6类涉众活动纳入安全管理工作范围。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宣传工作,严禁大操大办生日宴、升学酒、满月酒、乔迁酒及以其他形式的宴请活动。严格审查,对欺压村民、横行霸道的村霸,曾被判过刑、有过犯罪前科,采取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手段参选的7种人,不得作为村干部人选推荐,并根据村(社区)实际修订完善。

  “一段时间以来,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公共环境脏乱差、孝老爱小不到位、酒席泛滥等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顽疾。”省民政厅村镇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这些现象,政府、法律监管乏力,全靠村民自觉,但如果任其泛滥,则会恶化社会风气。

  “党委政府若完全生搬硬套有关政策和法律,以行政命令强制管理,就可能会导致村民产生对抗情绪。”省社科院的专家指出,村规民约这种“德治+自治”的手段恰好填补了这块空白,这种土生土长的道德规范,更容易规范村民的行为,有利于农村新风气的树立。

  “村规民约的最终落脚点是改变村风民俗,表面上看是改变村民的行为习惯,实质上是对价值观念进行改变,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很多地方都有村规民约,但成效不一,主要原因在于不少村规民约内容空泛、制定程序不规范、实施流于形式等。

  “村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要融进村民的心里。”省社科院的专家指出,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只有通过引导村规民约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利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有序的乡村治理,能增加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实际现状,加大对村情实地调查和研究,认识和把握村情发展现状,深度把握农村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专家建议,切实解决农村治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将其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尽可能激发村民自治的内在活力,进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