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587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7-19

竹笋产业“破茧成蝶”

——岑巩县水尾镇长坪村党建扶贫走笔

□吴寿静

  骄阳似火的夏日,走进千亩竹海环绕的岑巩县水尾镇长坪村,微风中阵阵竹香夹杂着丝丝凉意,格外沁人心脾。

  “新鲜采摘的竹笋需要经过杀青、上蒸、水降、摆盘等流程,才能进入长达14个小时的烘烤。”长坪村党支部书记黄俊碧介绍,11斤鲜笋,烘干后得到1斤竹笋干,每天可以对1400余斤新鲜竹笋进行烘干加工。

  水尾镇长坪村因地形崎岖,交通闭塞,是岑巩县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村民407户1637人。在脱贫攻坚战中,该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依托当地丰富的野生白竹、水竹等自然资源,2017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用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在该村半坡组成立了岑巩县长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岑巩县水尾镇鳌山竹笋加工厂。

  “每到竹笋加工的季节,我都在合作社里做烧水工,一天150元的收入,还管饭。”村民杨杯元激动地说,离家近,能给家里增加不少收入,一点都不比外出务工差。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致富是关键。长坪村竹笋加工厂的建立,不仅催生出新的产业,还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三个就地化,让当地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一谈起村里的竹笋产业,龙延松立即来了兴致:“千亩竹林围绕村子生长,不仅是长坪村冬暖夏凉的天然空调,还成了大家日子节节高的脱贫‘秘诀’。”

  龙延松是长坪村的贫困户,长期以来靠耕种家中几亩薄田和编制竹制品维持生计。随着村里的竹笋加工业发展起来,每到采笋季节,他都积极上山采笋,因技术娴熟,采笋量高,每天收入高达160余元。2017年,凭借自己采笋的收入和儿子务工的收入,龙延松不仅圆了脱贫梦,还修建起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

  “我一直都在村里的竹笋加工厂里面务工,主要负责的工种是摆盘送到烘烤室,全都是手上的活,比起种地那可容易多了!”该村的贫困群众何梅珍高兴地说:“每天100元的收入,还管我们饭,就在家门口,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呢!”

  竹笋的加工需要大量的工人,长坪村党支部就近聘请村里的群众到加工厂务工,根据工种的不同,每天以100元至150元的工资进行结算。同时,积极发动村民们到山上挖竹笋,合作社进行收购加工。

  “合作社以每斤1.6元的价格收购群众上山挖的鲜竹笋,经过烘干后以每斤72元的价格出售。”黄俊碧算了一笔经济账:“销路不愁,我们都是真空礼盒包装,订单销售,每年都是供不应求。”

  长坪村的竹笋因是天然生长,在口感和品质上更优于其他地方的竹笋,每年的竹笋干都被帮扶该县的电子科技大学和省黔晟公司订单采购。

  谈及未来的发展,黄俊碧信心十足地说:“在竹笋加工厂周围的土地里,村里发展了300亩黄桃,明年就挂果,还种植有20余亩钙果。以后将烘干的蔬菜种类增加,把豇豆、白菜等品种纳入烘干加工,提升种类,做大产业‘蛋糕’,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长坪村的竹笋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破茧成蝶”,生产笋干从原来的900余斤到现在的近2000斤,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产业的带动下,该村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118户508人,2019年还将带动72户186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