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8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1-05

穿越历史的赤水河文化

□陈 政

  赤水河,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在川、滇、黔三省接壤地区。是长江上游南岸较大支流,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所以赤水河是国内唯一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赤水河河源一带陷穴、暗河极为发育。流域呈桑叶形,支流东南岸多于西北岸。河水清澈透底,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洪、枯流量变幅大,全河总长444.5公里,上游云南境河段长73.5公里,川黔界河三段共长194公里,完全流经贵州境的河段共长126公里,完全进入四川境的下游河段51公里。赤水河在茅台以上为上游,茅台至丙安为中游,丙安以下为下游。至合江城东注入长江,浩浩荡荡。

  赤水河,1935年毛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四渡赤水,导演了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有英雄河之赞。

  赤水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酝酿了茅台、董酒、习酒、郎酒、望驿台酒、潭酒、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有美酒河之誉。

  有幸考察赤水河,穿越历史的赤水河文化之间。

  毛泽东得意之笔

  毛泽东在1960年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曾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算不了什么,我的最得意之笔是四渡赤水。”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川黔边境时,曾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之战,取得了长征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众所周知,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于1934年10月开始战略大转移,即长征。蒋介石调集重兵围追堵截,当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后,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1935年1月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过整编,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继续进行长征。当时摆在红军面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向红军追击、堵截和包围,红军能不能打破这种极端严峻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了灵活的运动战,其中最突出并成为经典战役的就是四渡赤水。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红军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在此转危为安,造就赤水河名满天下,赤水河也因此在红色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时间和渡口: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从贵州土城、元厚渡口过河,进入川南古蔺。二渡赤水,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从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三个渡口过河,折回贵州。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渡口过河再次进入古蔺。四渡赤水,1935年3月22日,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过河,从此长驱北上。现太平渡口、二郎滩渡口子1981年经四川省批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和四川省古蔺县当年渡江口岸,建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馆。

  最著名的美酒河

  赤水河,世界最著名的美酒河。两岸民间自古酿酒。《史记》载有公元前135年唐蒙到此闻枸酱事:“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出窃市夜郎’”西汉年间赤水河就酿造出令汉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酱酒。赤水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酝酿了茅台、董酒、习酒、郎酒、望驿台酒、潭酒、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仁怀厅志》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一诗。抛开神奇的传说不提,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上最早记载赤水河畔有“枸酱”,《说文》:“酱,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有学者认为,“枸酱”是一种用拐枣加入粮食酿制的酒,是当今酱香型白酒的原版,称之为原始茅台酒。

  赤水河,乃中国白酒地理之酒核。流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酿造业尤为发达,仁怀市茅台镇是有国酒美誉的茅台酒的生产基地,遵义市董公寺镇是中国名酒董酒的产地。以事实辅证:一条赤水河全长500公里,不出百里必有好酒,流经地域出产了以茅台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占中国名酒的60%。以赤水河为核心方圆500公里内汇集了大量名酒,除了赤水沿岸的茅台、郎酒、习酒外,向北沿长江沿岸为浓香酒的代表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再向北到四川绵阳、射洪,汇集了沱牌曲酒、剑南春、全兴大曲,还有水井坊来源华夏酒报、天号陈,绵阳有丰谷酒,平昌有小角楼、江口醇,邛崃有文君酒、邛酒,万州有诗仙太白酒。往东石阡大关酒、思南乌江酒,向南到贵州安顺、都匀一带,则囊括了镇远青酒、都匀匀酒、平坝窖酒、安顺安酒、金沙窖酒、贵阳大曲、兴义贵州醇,向西至遵义则有董香型的董酒。“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赤水河畔,从来就不缺乏美酒的故事。赤水河是一条美酒飘香的河,它是中华民族有史记载最早酿造美酒的地区,并因出产茅台、郎酒、习酒等美液琼浆,而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条没被污染的生态河。茅台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产自茅台的所有美酒中,最好的当数被后人以地名冠于酒名的茅台酒。在今天林林总总的中国传统白酒品牌中,茅台酒理应是历史最为悠远、品质最早享誉的名酒之一,郎酒、习酒的历史和文化也很悠久,影响也不小。酿制茅台、郎酒、习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蒸馏酿出的酒特别甘美。在过去,无法用科学的手段来揭示赤水河为什么产美酒。赤水河畔悠远的酿酒历史,茅台地区特殊的气候、水质,独具匠心的酿酒工艺,早为古人所知并加于总结。被梁启超评为府志第一的《遵义府志》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这足以见证当时生产的规模和用料、工艺的讲究。

  赤水河区域盛产酒,酒伤肝,赤水河区域就有护肝的灵药赶黄草。赤水河乡民,人人善饮酒,然而该地区肝病发病率却极低。这一现象引起了肝病学者的关注。原来是当地广泛野生的赶黄草具有令人吃惊的解酒功能。赶黄草是载于《救荒本草》的一种药用植物,含有的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等成分均为已知具有抗乙肝病毒和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

  古人类的发祥地

  赤水河流域是中国南方远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县九坝紫山岗南麓发现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后又在习水县土城磨制石器(石斧);保存有自秦、汉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等。

  鳛国,是地处赤水河流域,在历史著作中很少记载也缺乏研究的一个古代国家。鳛,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鳛鱼,传说中一种会飞的鱼,龙头鱼尾。《尔雅》说鳛为鱼龙。郭璞《尔雅注》:“今泥鳅也。”《辞源》《辞海》均释鳛是鳅,即泥鳅。鳛人、鳛部、鳛部水、鳛国皆因鳛鱼而名之。古鳛鱼是鳛人的图腾,灵物。鳛部,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江通鳛部。”鳛部水,最早见于《水经.江水篇》:“江水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郦道元《水经注》:“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鳛国: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有记载:“鳛,国名也。”关于鳛国的来源,《鳛国.姓.鳛部.习水》说:夏禹划天下为九州,今贵州习水境域属梁州西南徼。鳛人部落经过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和奴隶制社会,占着独特的生存空间,即长江南岸赤水河、习水河和桐梓河的天然屏障,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到商周时期,鳛人部落已十分强盛,周武王伐纣,包括部落在内的巴蜀八大部落出兵助其成功,武王为褒彰“巴师勇锐”,封为屏藩——鳛国。据周春元等编著的《贵州古代史》对鳛国的考证:鳛国,大约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308年之间。国的称谓源于西周,当时诸侯称国。《周礼·天官·太宰》“以佐王治邦国”。据历史记载,西周灭商以后,实行分封制,分给功臣封地或食邑,称为国。鳛国正是这时期产生的。古鳛国不在大夜郎范围。《贵州历史笔记》说:“今德江、正安以北是古巴国的南境,绥阳、遵义、桐梓一带属于鳖国,习水附近归鳛国。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说:“考牂牁古国,见于《管子·小匡篇》,在蹻前四百余年。又,既云改且兰为牂牁矣。”牂牁古国远在牂牁江流域,今习水不可能属之,古鳛国与之并存。《遵义府志》的《建置》说:“鳛部水,即今仁怀赤水。然则仁怀为古鳛部地。汉之称鳛部者,或秦前有鳛国欤。”其中说的仁怀,包括今天的仁怀、习水、赤水等地,主要区域是习水一带。据此推断:在习水这块土地上,秦以前曾经建过鳛国,它的范围大致是今习水以及比邻仁怀、赤水,古蔺、叙永、合江、江津、綦江、桐梓等县市交界地区,可能还包括遵义、绥阳、道真等地区。随着历史推移,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庄蹻入滇灭且兰、夜郎与滇诸国,西汉在夜郎故地建牂牁郡,拆鳛部县置平夷县,隶牂牁郡,但是夜郎国已经不存在了。后来先后沿用夜郎这一称谓设置的夜郎郡和夜郎县,也未包括古鳛国地域。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载“习姓历史渊源久远。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有诸侯国(今贵州赤水一带),国灭后,即以国名为姓氏。”

  神秘的丝绸古道

  赤水河,勾通川黔两省物资交流重要水道之一。贵州省食用川盐及生产竹木,煤炭,多靠赤水河输进运出。流域东部桐梓县一带有含量较丰的煤炭和硫以及造水泥用的灰岩等矿藏。存在南方丝路古道。南方丝路古道也称“蜀身毒道”,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为先秦至唐宋以四川成都为起始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总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商贸通道系统。

  赤水河历来就是川、黔间大宗货物运输的重要水道,航运早兴,清代曾称为怀河。自清乾隆年代起经过整治滩险,小型木船可分段上行至金沙县老虎滩。建国后,经两次大规模整治和设立绞滩站,赤水市以下已可全年通航120吨机轮和4×150吨拖轮船队,赤水至二郎镇可季节通航10-25吨机轮,二郎镇至茅台镇白洋坪可季节通航10吨机轮,常年通航5-10吨木船。按照学术界的传统认识,南方丝路古道总长200公里,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越巂、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市)、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主要有两条线路就意味着还有其他路线;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地理、人文情况都会发生变化,交通路线应该是呈蜘蛛网似的,南方丝路一定还有因记载疏漏而被人们遗忘的古道。那么,张仪、司马错、唐蒙、司马相如等这些曾经经过这里的历史人物,行走的究竟是哪条路?

  赵永康先生多年来坚持对南方丝路古道进行探索。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合江县陆续出土了一批汉代画像石棺,再现了汉代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2000年在川黔故道上的合江县榕右乡,发现了《唐代商队人物群像》等摩岩,其中有胡人,说明晋唐年间这条古牂牁道依然畅通,而且古代胡人早已通过这条古道进入泸州。根据典籍记载、考古新发现,围绕探索西南丝绸之路的遗踪这个论题发表了多篇论文。认为经过赤水河的这条商路,有可能就是学者们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西南丝绸之路。新发现的汉棺、摩崖为西南丝绸之路穿过这一地区提供了证据。古代商旅行人往来和物资运输,主要依靠水运。从成都经岷江到宜宾入长江,过泸州到合江转赤水河进入贵州,转牂牁江(即北盘江),再转红水河、西江,可以直到广州。从广州沿珠江出海到交趾和印度,一路水运,远比走从云贵高原翻山越岭、穿过缅甸而去印度,要方便得多。这条“牂牁古道”,当时已由唐蒙开通,走这条路,遭受劫掠的可能性,远比穿越云贵高原为小。出土的《王母御舟图》和《王母王公六博图》等文物都说明,汉代合江,水运已经比较发达了。在以水上交通为支撑的古代,赤水河无疑为秦国将士负辎重而行解决了交通难题。由“兵道”身份,逐渐演变为和平时期的商道。据史学界初步考察,证明赵永康先生对南方丝路古道的探索是基本正确的。在西南川黔的密林之中,很可能还存在着一条神秘的“西南丝绸之路”在赤水河这一带,古代有着很多原始部落,而又处于大山之中,所以遗留下来的文献史料并不多,但实物不少。

  古盐道四大口岸

  赤水河,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贵州素不产盐,自古以来民众食盐均靠从周边产盐省份输入,主要行销川盐、淮盐、粤盐、滇盐,并以川盐产地距贵州最近,又有通过长江连结永宁河、赤水河、綦江、乌江等水道的交通运输之利,而成为在贵州销区最广、销量最大的食盐。明、田雯《盐价说》记道:贵州食盐“仰给于蜀,蜀微,则黔不知味矣。”因受交通制约,运入量小,盐价甚高,其价以谷计,“谷日贱而盐肯平,十钟不易一豆,”入们食盐甚艰,“当甚匮也,代之以狗椒”,“即遇其饶,也止沾唇而量腹”。直到清乾隆年间赤水河经过整治以后,川盐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输入黔省内地,贵州各地盐荒问题逐渐得以缓解,同时,由于川盐通过赤水河中下游地区,推动和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之很快成为贵州古代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之一。

  清永宁道赵藩有诗评述:“亦是故乡水,源从芒部来,蜿蜒腾赤虺,疏凿谢黄能,客路层峦转,人烟对岸开,蜀黔交错地,水蔺劫余灰”。明末奢安之乱后勘定为川黔界河,自此即成为我县与贵州疆域的天然界线。是时,因巨石蜣岩,耸峙中流,万仞之山,壁立两岸,滩高浪激,势险路纡,不能通航。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当局因滇黔铜铅每岁由陆路转输,节节皆崇山峻岭,鸟路羊肠,驼载艰难,运费浩大,且黔省不产盐,须从川省肩挑负运至贵州猿猴(今元厚)转贩,始定疏凿,开通河道。上游白天鼓岩(赤水公社境内)至兴隆滩一段共27滩,经初步开凿,费时一年有余,支银万两以上,能通航之地仅鱼塘河至兴隆滩及二郎滩至太平渡口两段可行小木船,而天鼓岩至鱼塘河一段由于河身狭窄,沿河各滩乱石堆积,水势陡险,仍不能通航,兴隆滩至二郎滩一段,其中心蜈蚣岩(无功岩),俗称十里长滩,水深,滩险,岩如刀削,船不能过,至1949年解放时仍未通航,运往上游的土特产和川盐均靠人力背运过山,其时有成千上万的农民终年均以背过山盐为生。1954-1955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川黔两省组织群众有计划地进行打滩,整饬航道。以后每年疏缮,至现在,太平渡至马蹄滩通航里程已达183公里,其间马蹄滩至马桑坪一段可通行15吨以下小木船,茅台至马桑坪一段可通行小机动船,二郎滩至太平渡一段可通50吨木船和机动船,十里长滩的蜈蚣岩而今亦有船曼往来行驶。赤水河上游北岸亦发生了深刻变化。1952年川滇公路上的赤水河架设了第一座铁桥,1957年地处二郎滩的国营郎酒厂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后,几经扩建已初具规模,特产郎酒,香飘万里,盛产白煤的岔角滩,青龙嘴一带,解放后兴建的自煤厂,所产优质白煤曾在1955-1970年源源不断运销合江,重庆,乃至汉口等地’具有光荣历史的太平渡口,而今已建起了装机2×1500千瓦的火电厂,小型造船厂,1981年10月建成通车的长征大桥,进一步密切了川,黔两省的经济联系和人民交往,太平小镇的面目已焕然一新。

  独特的民族文化

  赤水河,流域为典型少数民族地区。有近千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250万左右,约占25%。神奇的是,全国共有56个民族,而居住在赤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中,就有仡佬、苗、侗、满、彝、回、布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形成了赤水河流域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

  赤水河流域的民族蜡染文化值得一提。蜡染文化是夜郎古国文化的一块瑰宝,闪亮于赤水河的古老岁月。《后汉书.南蛮列传》记载:“织绩木皮,梁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溪蛮丛笑》《南史》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明清以后,有关的记载就更多更详了。明代《嘉靖图经》:“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黔中记闻》:“仡僚有斜纹布,名顺水斑。”这些记载说明赤水河流域的民族蜡染,开始于秦汉以前,发展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年间。赤水河流域的民族蜡染是当地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的一种传统印花染色方法,古代称蜡缬、蜡幔,当地少数民族叫蜡花,尤以苗族人民使用最为普遍。

  赤水河流域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融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在首批列为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83个项目中,就包含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类8个:仡佬族高台舞狮、仡佬族打篾鸡蛋、独竹漂、仡佬族抱蛋、仡佬族打欢喜团、采月亮、五马棋、余庆龙灯;民间舞蹈类4个:黔北花灯、矮人舞、仡佬族踩堂舞、打杯舞。还有许多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一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族体育项目,如芦笙舞、摆手舞、唢呐、锣鼓、竹马、脚竹杆舞、滚山珠、爬花杆、打陀螺、打钱杆、走高跷、扭扁担、比竹笛舞,等等。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河流域,原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方式。1998年在赤水复兴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独竹漂后来逐渐发展为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苗族民间绝技,并成为少数民族的娱乐、比赛项目。要求运动员脚踏直径约20厘米、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左右点水、保持平衡、破浪前进,以耗时最少者为胜。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类似蜡染、独竹漂这样的赤水河民俗文化,见证了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历史,也是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