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非遗跳动的时代脉搏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活动小记
□本报记者 张健辉
蜡刀在蓝布上游走勾勒、古法造纸于流水中成形、芦笙曲调响彻山谷……这些承载着苗族千年记忆的非遗技艺,与来自全国22个省份500余位传承人的206项非遗项目交相辉映,在素有“中国非遗之乡”美誉的丹寨汇聚成一条奔涌的文化长河,吸引着四方来客徜徉其间。
9月16日至21日,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成功举办。
从深山苗乡到全国瞩目的非遗高地,丹寨以文化为桥,连续多年打造非遗盛会,构建起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本届活动借助数字科技、青年创意和国际视野,推动非遗从“被保护”走向“再创造”,不仅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原真风貌,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非遗的时代脉搏。
数字赋能,让非遗“活”在当下
步入主展区,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下,传统非遗正以创新形态绽放时代光彩。
在中央美术学院推出的“星燧炽愿”数字烟花互动装置前,一位年轻人划亮火柴的瞬间,数字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苗族传统纹样,将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与现代数字艺术完美结合。
京东方艺云打造的“趣构成纹”沉浸式光影秀场,让苗绣纹样在光影流转间焕发新生,游客伸手触碰空中投影的纹样,便会触发绚丽的动画效果,仿佛与千年的文化回响对话。
在英歌数字互动展区,观众手持鼓槌,击响鼓面,屏幕中的英歌人物闻声起舞。鼓声越急,舞势越盛,让人仿佛置身传统节庆现场,感受这一潮汕传统舞蹈的磅礴气势……
在“天地织形·露华凝彩”的光影秀场一角,几位身着传统苗族服装的当地妇女静静驻足观望。她们的目光追随着空中流转的光影纹样——那些她们用蜡刀绘制了半辈子的图案。
当看到游客们好奇地触碰投影却不解其意时,一位当地的阿姨主动上前,指着绽放的蝴蝶纹轻声解释道:“这是我们的蝴蝶妈妈,传说她孕育了苗族祖先。”她的手指在空中轻点,仿佛在无形的布帛上勾勒记忆中的纹路。“花纹会说话,”她笑着说,“每一个图案都在讲述我们苗家的故事。”周围渐渐聚拢了听众,她又指向游动的鸟纹:“这是锦鸡,代表吉祥如意。”展区变成了一个生动的文化课堂,科技的光影与传承人的解读相得益彰,让古老纹样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让非遗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中央美术学院导师卢英英如是说。
展会上科技赋能非遗技艺的生动呈现,得益于非遗保护顶层设计的不断夯实。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并特别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一纲领性文件为全国非遗工作指明了方向。
贵州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并进行了本地化探索。本次年会开幕式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蓝皮书2025》的发布和“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的上线,便是贵州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于杰在开幕式上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深入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与国际设计、现代时尚深度融合,让贵州非遗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丹寨县也以此盛会为契机,宣布将设立“丹寨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库”,并以“非遗传承青苗计划”与“人才引智计划”双轮驱动,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构建起非遗长效保护机制。
五好大集,让非遗“潮”起来
灯火璀璨,人潮涌动。“五好非遗大集”正以其鲜活的生命力,邀请每一位来访者,用眼睛、耳朵、舌尖和双手,全方位感受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在“五好非遗大集”上,非遗变得可感可触、可品可尝。“好吃”的诱惑最为直接:丹寨酸汤鱼火锅前总排着长队,食客们在氤氲热气中大快朵颐;来自河南信阳的“茶香珠”摊位则让人惊奇,废弃茶渣经巧手制作,变身清香缕缕的精美饰品,环保又时尚。“好看”的体验目不暇接:佛山醒狮在高桩上腾挪闪跃,引来阵阵喝彩;川剧变脸大师一挥手一拂袖,面目瞬间变幻,让人拍案叫绝。“好玩”的互动拉近距离: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蜡染的冰纹肌理,或在古法造纸坊里抄起纸帘,感受纸浆在指尖流淌成形的奇妙。这场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于一体的盛宴,生动诠释着“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五好”理念,让非遗从展柜中的静态陈列,真正变为人人可参与、可消费、可带走的活态文化体验。
在这场全民共享的非遗嘉年华中,有一群年轻的身影格外活跃。他们不仅是热情的体验者,更是灵感的创造者和传播的先行者。
在“青年交流营”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传承人、视频创作者围绕“非遗出海”展开热烈讨论。当传统的魅力通过新颖的形式触达年轻一代,积蓄已久的青春力量也随之喷薄而出,成为推动非遗“潮”起来的核心引擎。
来自黔东南的苗族蜡染青年传承人潘雪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设计元素,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其创作的“蜡染萌宠”系列视频单条播放量超百万,吸引数十万年轻粉丝关注并线下体验蜡染技艺;新华社旗下“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发布的《非遗周vlog:90后记者带你玩转丹寨》则以轻快活泼的vlog形式,展现青年传承人与游客互动场景,视频获超10万点赞;国际在线Facebook平台海外博主账号“Jennifer Van Agt”通过连续发布苗族银饰锻造、侗族大歌表演等短视频,向全球观众实时推介非遗周盛况,单条贴文触达50万海外用户,有效推动中国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他们用镜头讲述非遗故事,用创意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年轻人的传播力让“五好”非遗真正“潮”了起来,他们用行动证明,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一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创造性转化。这也正是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导者们高度关注并积极展望的未来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微博政务运营总经理李峥嵘则提出了“让非遗成为年轻人心中的‘顶流’”的愿景,她认为非遗不只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可以互动、共创、出圈的活态文化。
文旅融合,让非遗“兴”在乡村中
非遗保护不仅传承文化,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贵州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谋划与推动,清晰而有力。2024年,贵州省文旅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文旅融合,拓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新业态,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体验基地,使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本届丹寨非遗周,正是这一谋划的生动实践与集中展示。从数字赋能的展区到烟火气十足的“五好大集”,从青年共创的论坛到深入村寨的研学体验,整个活动诠释了“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将顶层设计转化为一幕幕可观、可感、可参与的鲜活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丹寨县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模式,打造了蜡染小院、造纸小院、鸟笼小院等一批非遗体验空间,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长桌宴、盛装巡游、铜鼓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黔东南州139家非遗工坊在2024年实现产值4.5亿元。在丹寨,石桥村古法造纸合作社通过承接研学团队、开发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宁航蜡染工坊订单不断,更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点,体验一次蜡染制作已成为贵州深度游的标配。非遗向世界证明,除了文化价值,其同样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不仅构筑起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悉,截至9月21日,丹寨今年共接待游客22.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
夜幕降临,丹寨万达小镇广场上的篝火骤然点亮,万千灯火与炽热焰火在夜空中交织,将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推向最高潮。
身着盛装的舞者与来自四方的游客手拉着手,围绕跃动的篝火欢快起舞,汇成一个巨大的、温暖的同心圆。银铃叮当,笑声朗朗,古老的非遗就在这鲜活的场景中,完成了从“遗产”到“资产”、从“传承”到“共生”的最美诠释,展现出非遗融入生活的无限可能。
群众齐跳芦笙舞。 王炳真 摄
游客在“五好非遗大集”上挑选特色商品。 本报记者 昌金鋆 摄
非遗技艺展示 来源:丹寨县委宣传部
民族盛装巡游 来源:丹寨县委宣传部
绣娘方阵巡游队伍 王炳真 摄
非遗展演现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