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丙溪
□文/杨清博 图/胡攀学
丙溪既是水名,也是村名,两条潺湲清浅的小溪流在村口汇聚,村子被溪水包围,如同一弯轻柔的怀抱,拥抱着一片参差错落的世外桃源。虽然距城市不远,跟上下两个县城岑巩和玉屏都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但连绵的山丘却隔绝出静谧安详的一方独特天地。
在玉屏县城时还是炎炎烈日,熏蒸炙烤,可是沿着溪流进到山里,似乎把云气都带到了这一汪洼地的上空,真有几分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烈日的淫威都被挡在云山外,四围的森林频频送来凉风,偶尔似乎还有“锋面雨”,三三两两地掉落在脸颊上,只是微微一凉,却绝不让你发现它的踪迹。
村口是一所乡村小学,正逢暑假,学校慵懒地躺在溪边晒太阳,享受这难得的清静。整座村寨依山傍水,房屋格局相似,虽是砖房,却做出清水墙、木柱廊的造型,一家一栋,依着山形水势,高高低低,两层三层不等。奇怪的是,不少人家新建的房子虽然底层是砖房,可顶层却仍是山村老木结构的屋子,据说这些老木结构都是他们自家原来老房子的材料,舍不得抛弃,便照着原样把木房又拼建在了新的砖房上面,形成独特的阁楼式样,既享受了现代化的家居环境,又保留了亲近自然的木屋精髓。这里的侗民们就这样携带着乡愁、牵引着历史,走向了现代,还展现出一种时尚的气质。
溪流湾环之处,红黄蓝绿一片鲜艳的沙海吸引了我的目光。这里就是这座侗寨最时尚的地方——“乡村迪斯泥”。玩沙子泥巴似乎是所有小孩的天性,经常听到家长们感慨花钱买来的精致玩具反不及沙子泥巴、枝条木棍之类的东西更让孩子们欢呼雀跃,乐此不疲。我也常常困惑不解,想来不管今天的人类如何与自然疏远,这种在小孩身上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的天性,或许正是我们人类与自然母亲血脉相连的那根未剪断的脐带吧。这一片五彩缤纷的人造沙地,非常整齐地按照颜色分列在一大片空地上,远远望去,既可以从儿童的视线里看到一片绚烂瑰丽的童话世界,又可以在隐约中透露出“神州沃土,华夏膏壤,五色交辉,载玄载黄”的和谐光谱。走进去感受这细腻绵软的沙质,真后悔没带孩子们一起来,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迫不及待冲进沙海里的欢快背影……
最让我羡慕的,是这里临水而居的村民。一条水街沿着丙溪水蜿蜒而下,街边联排的小楼终日聆听着溪水的低吟清唱。村民有的在房前屋后捯饬着自己的农活,有的聚在一起闲聊,也有老人拄着木棍坐在门前,在静听、在凝视、在沉思,一言不发地守着这陪伴了自己一生的老树和大山。人间有新陈代谢,自然有四时轮回,看懂了自然,也就看懂了人生。
丙溪本是一个自然村落,由于扶贫开发的缘故,如今又是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时也是玉屏自治县文旅康养度假开发项目点。丙溪村以及附近的朝阳、大湾等村落是玉屏侗族民俗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被誉为“北侗之源”。过去交通不便,所以村落更加原生态,特别是去朝阳、大湾,还要爬更高的山坡,虽然是柏油硬化的路面,却受制于陡峻的地形,十分狭窄。以前,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侗民们,深夜登上山顶,甚至能够看到城市上空殷红的光影,却难以征服眼前这些险峻的大山,更无力走出世世代代艰难谋生的寂寞山村。现在,借着东风,他们终于走出了大山,住进了让城里人都艳羡不已的庭院小楼。宽阔的公路从家门口联通大千世界,他们听到了公共汽车的喇叭声,听到了载重大货车的汽笛声,不远处,甚至有高铁列车风驰电掣的身影,这是亘古以来从未见过的神奇速度。
紧挨着安置区的,是一片精心规划的田园,这里是与搬迁安置工程相配套的“微田园”——这又是一个时尚的新名词。当地政府为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记得住“乡愁”,探索了一种新型农耕模式,利用安置区内剩余的土地,通过平均划分的方式,确保每个搬迁户都能分到可耕种的一块田园,地块不大,却基本能够保障安置居民的“菜篮子”问题。相比起城市居民为了吃上一口绿色蔬菜而想方设法营造出的“阳台种菜”模式,村民的绿色生活显得从容宽绰得多了。
即将走出村寨,忽然听到鞭炮声,安置点家家空巢,原来都是到这家来吃喜酒了。妇女们从后厨捧出一碗碗“罐罐油茶”,客人们或坐在桌前,或蹲在墙角,或站在檐下,左手端着油茶碗,右手只捏着一根筷子,一边喝着土鸡炖出的鲜美茶汤,一边用筷子将炒米、碱粑、菜粑、红苕等丰富食材刨进口中,人人心满意足,纷纷夸赞主人家油茶煮得好、碱粑蒸得香。早就听说过“客人来到家,敬烟敬酒敬油茶”的侗家俗话,这侗家人祖祖辈辈承传沿袭的美食,不仅他们自己吃不腻,还招引得外人津津乐道,俨然成为当地的美食地标,其色香味陶醉了无数远方的客人。
上车前再次回望丙溪,依然在白云的映衬下,在青山的掩映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鼓楼显得格外高峻。要知道,传统的侗寨鼓楼是上不去的,更像一座高耸的大亭子,而这座摩登的鼓楼却可以登临远眺,成为一座真正的“楼”。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民族融入现代生活的渴望与决心,更看到了一个民族对乡愁的眷恋与痴迷。这两种情绪融合在一起,似乎充满着矛盾,却正如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新的风景、新的出路,往往就在那看似矛盾之处,看似穷竭无望之时。水穷之处,云起之时,这里有一个新的名字——云起小镇,这个既现代又传统的名字,蕴藏着一个民族柳暗花明的憧憬与喜悦。愿这一种尝试带着这一方山民走向更加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