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的稻作文化
□张维军
岑巩作为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近年来,在国家、省、州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稻制种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推动着水稻制种产业行稳致远,为岑巩水稻制种产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民间传说,岑巩水稻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岑巩水稻制种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其悠久的稻作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拥有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积温稳定,区域内溪河密布、河水蜿蜒、林木茂盛,自然隔离出一个个相对平坦独立的“小坝子”,是水稻种植的“天选之地”。岑巩县的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长期在此勤耕苦作,将水稻种植不断发扬光大,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稻作文化。
稻作的起源传说
在岑巩民间,各族群众至今还口口相传着许多关于稻作历史的传说,比如“狗带来谷种”的神话故事。
说是在古时,人间涨了漫天大水,大水消退之后,食物极度匮乏,没有谷种,没法种田,只能靠吃一些野菜维持生活,是一条狗到海对岸上滚得一身谷种游回来……
这个土家族的神话故事虽然可以间接佐证岑巩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却不足以证明岑巩县稻作的起源。因为在这个故事之前,岑巩民间的稻作已经存在,只是一场漫天大水将稻种失落,而靠一条狗去海对岸带来谷种,然后稻作历史才得以接续。
岑巩县稻作的起源目前尚无文字史料可查,但岑巩民间文学中还有比“狗带来谷种”这个神话故事更加久远的稻作历史。
流传在岑巩苗、侗、土家和仡佬族群众中的一问一答形式的《盘古歌》唱道:“哪个年间乾坤定,哪个年间百草活?天皇元年乾坤定,地皇元年百草活;哪个年间人兴旺,哪个年间种谷禾?人皇年间人兴旺,地皇年间种谷禾;种什么,人得活,哪个笑得乐呵呵?种谷子,人得活,世上万民笑呵呵。”又如岑巩仡佬族流传的《开天辟地歌》:“自古地盘我祖开,满山树木我祖栽;大田大坝我祖造,万古千秋我祖财。”凡此种种,皆可说明岑巩县的稻作历史的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远古的“地皇”时代。
水稻生产与习俗
岑巩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长期以水稻生产为主要生计,开发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水稻生产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形成了各种传统生产习俗和独特有趣的稻作文化。
开秧门。每年农历四月,栽秧时节到来,土家族、仡佬族家家户户以换工的方式请人来帮忙栽秧。这天清晨,主人家会用糯米汤耙来招待栽秧客。早餐后,主人家备三炷香、三树长钱,打三个茅草标来到秧田缺口处祭祀秧神,举行“开秧门”仪式。口念:“秧神秧神,显显神灵,佑我栽秧,福我秧民,来年熟祀,为你修行。”祭毕,主人先下田扯一个秧,然后大家一齐下田扯秧。栽秧时,先推举一名栽秧能手破田栽直行,俗称“扯直王”,接着,其他人在他的左右两旁栽配行。当天的午饭和晚饭则比较丰盛,用自酿的美酒、豆芽菜、炖猪蹄、炸“拖面鱼”等来款待栽秧客,称为“吃栽秧酒”。
舞草龙。每当稻田禾穗扬花时节,侗寨人家为了驱除虫害,都会举行舞草龙活动。草龙又叫草把龙,白天玩的叫“秧灯”,晚上玩的叫“黄龙”,也叫“香灯”。草龙是用稻草扎的龙头、龙身(五截或七截)和龙尾,上插香火,用草绳连成一条龙,每节用竹竿撑起,叫一伙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敲锣打鼓,舞着草龙穿行于田间小道上,热闹活泼,十分有趣。
打薅草锣鼓。打薅草锣鼓一般是在农历五六月间稻田薅秧时进行。土家族群众为赶活路,多请亲朋寨邻帮助突击薅秧草。这天,主人备好刀头酒礼和香纸,先敬山神土地,请五方龙神,还要请歌爷和歌娘助兴。若帮忙的仅有一二十人,只请两名歌郎,打单锣鼓(即一锣一鼓);若帮忙者在三十人以上,就打双锣鼓(即两锣两鼓),请四名歌郎。歌郎提锣背鼓,站在薅秧草队伍的后面,面对大家边敲边唱。锣鼓一响,歌声即起,薅草的人排成横队,你追我赶。歌郎在后面以歌激励,演唱的曲调多为“采花调”“山歌调”“钱棍调”等。内容有唱生产的、唱古道今的,如《封神》《三国》《说唐》《西游记》,还有逗人发笑的“扯白歌”和即兴编唱描绘现场的歌。如“赶忙薅,赶忙薅,莫拿锄头撑懒腰;你把锄头撑断了,看你拿个哪样薅?”歌声与笑声,激发了薅草队伍的情绪,提高了工效。正午,主人家送来茶饭、酒水,款待薅草队伍。对歌郎也会得到格外优待。餐罢,人们又在锣鼓歌声中干到日落方休。
尝新。水尾镇大树林村苗族,每年收获新谷后要煮新米饭敬供祖先,叫“尝新”,为表示尊敬祖先,敬供之后全家才能吃。
过小年。客楼镇清水塘、龙田镇猪圈沟一带苗族,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有“过小年”(又叫“吃新节”)的习俗。是日,家家用刚收获的新糯米办粑粑、用新黄豆推豆腐;糯米粑上打着红、绿二色的印花,称为“小花粑”。当家人将粑粑、豆腐摆在堂屋的中柱脚,焚香烧纸祭祀祖先。祭品制成后,任何人不得先尝。
仓储祭。收获的新谷进仓之前,仡佬族人要烧香纸敬“仓神”,并烧稻草等物熏仓,进行消毒和清扫,然后挑谷进仓储藏。
原始信仰与水稻
旧时,在艰难困苦和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岑巩各族群众在生老病死和各种灾难面前,感到个体生命极其脆弱渺小和无能为力,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自然万物甚至鬼神之上,对于滋养生命的稻米亦充满崇拜和敬畏之情,并形成了各种习俗和禁忌。
侗族讨“百家饭”。思旸、水尾等乡镇的侗族人家因娃娃不乖(生病),或者“八字大”,生怕难以长大成人,父母就会带着小孩,挨家挨户去讨“百家饭”。讨“百家饭”其实就是讨米,任凭主人家给多给少。讨回的米煮给娃娃吃,说是能让娃娃健康长大。挨家讨米时,必须站在主家堂屋外面,靠在壁头上,像叫花子一样拿着口袋,伸着手,向主人家乞讨。这些侗族群众对大米有着一种天然的信仰和崇拜,认为它能佑人安康、化灾为夷。
土家族敬青草神。每年六月初六,许多土家族群众要到长满青草的秧田边酌酒三杯,供上斋粑豆腐,然后燃香烛,烧高钱三吊,祈求青草神保佑秧田无灾,农作物获得丰收。
仡佬族“打秧草土地”。每年六月初六中午,仡佬族当家人用三炷香、三树长钱、三杯白酒、三个茅草标、一个刀头,在田边的土地庙前供祭,并拱手、跪拜,祈求土地神保佑禾苗不遭病虫害,当年稻谷丰收。
仡佬族“新米祭献”。农历七月半,仡佬族群众要用新米饭祭祖,如果稻谷尚未成熟,也要掐几线谷穗揉成粉浆,放在饭上。此时如有成熟的稻谷,就扯谷穗约1至2斤,做成米饭一碗,碗上放筷子一双,置于桌上,随即焚香烧纸祭祀祖先,表示感谢祖先保佑,才得到五谷丰收。
仡佬族敬祭“米神婆婆”。凯本镇平牙村的仡佬族人,每年农历腊月十二要吃斋敬祭“米神婆婆”。祭祀时要焚香烧纸,念咒语,感谢“米神婆婆”恩赐当年五谷丰登,希望来年收成更好。
苗族稻种禁忌。水尾镇大树林村苗族每年稻谷进仓以后,不论男女都不准穿鞋进仓;对孕妇、产妇均忌用手去摸种子。播种时,忌土皇戊日,即立夏前的十八那天不能播种。立夏打秧草放田,要先烧三炷香、一占纸,还要用木棒串上一个蛋壳插到田埂上,才能把秧青散入田中。下谷种时,办丧事的主事人七天之内忌下种。
水稻生产的智慧
岑巩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不同的地形环境开辟出不同的稻田,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种不同的稻种,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并创造出各种适应水稻生产和储存的劳动工具,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据1993年的《岑巩县志》记载,早在明代,岑巩境内各族劳动人民依据水源和地形情况,开辟出大量的“烂泥田”“水车田”“堰田”“塘田”“井田”“望天水田”“梯子田”“腰带田”等,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又能提高耕作效率,提高水稻产量。到了清朝初期,由于统治者实施了对民休养生息政策,各族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增多,普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如用牛和铁制工具耕地,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当时,思州府“养苗溪,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为槽,引以灌田”,使水稻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乾隆年间,在水稻生产中,岑巩各族群众已广泛使用戽水桶、水车、龙骨车、水枧等灌溉工具,思州府境内有水车200余架、龙骨车400多架。
岑巩各族群众乐于接受水稻新品种,并能根据不同气候和田块加以推广种植。《思州府志》记载,从汉代至民国期间,岑巩境内种植的水稻品种发展到67个,有早谷、晚谷、旱谷3类。其中,早谷有白露早、洗耙早、麻谷、盖草粘等品种;晚谷有季根糯、绿稠糯、黄扁糯、都匀糯、香糯、红保糯、红毛糯、过冬青、矮筒禾等品种;旱谷有旱粘。除矮糯外,均为高杆品种。一年只种一季。早稻一般在“清明”下种,“立秋”前收获。因生产期较短,多栽在缺水易受干旱的田里。晚稻一般在“清明”与“谷雨”之间下种,“白露”时收获。沿河两岸的坝子田,一般下“清明”种;高坡狭谷田,一般下“谷雨”种。还有立夏播“爆秧”,解决遇春寒冻坏秧及突来雨水打田增加种植水稻面积之急需。
稻作文化的影响
国以粮为本,粮以种为先。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等战略的实施,种业发展迎来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历史新机遇。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岑巩县委、县政府和24万岑巩人民牢牢扛起种业振兴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坚定不移推动“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跨越,努力争当贵州种业发展的“排头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种业振兴作出“岑巩贡献”。
岑巩县传统的水稻种植迅速被现代科技种植所取代,犁耙、戽桶等传统农具被淘汰,旋耕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已被广泛应用;传统水稻生产已被现代优质稻生产和以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水稻生产所取代。
目前岑巩县境内龙江河、龙鳌河流域的大小坝子已经基本被杂交水稻全覆盖,春天绿意盈盈,秋季金光灿灿,仿佛两道百里画廊,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稻作文化。
1976年,岑巩县开始杂交水稻制种实验。历经40多年,吸引了10多家国内知名制种企业前来建立制种基地。规模从最初的190亩发展到3万亩以上,已成为“国家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和“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岑巩县建立了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和“千亩种子产业园”田间生产环境信息监测系统,为岑巩稻种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在注溪镇周坪村国家级杂交水稻生产核心基地,镌刻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贵州岑巩县杂交水稻生产基地”的题词。
在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过程中,岑巩县已培养出300余名农民技术员。这些技术员,被当地群众称为“土专家”,他们除了自己带头大规模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还发动和指导当地群众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使杂交水稻产业成为当地群众一项重要的致富产业。此外,这些技术员中的佼佼者,还被派往“一带一路”国家指导杂交水稻推广和生产。
孟加拉国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土专家”走进“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站。在岑巩“土专家”的努力下,一套适合孟加拉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逐渐成熟,当地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使用这套制种技术,水稻产量得到显著增加。杂交水稻制种在孟加拉国成功推广,“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也纷纷向岑巩县农业部门发出邀请。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岑巩县先后有20余名“土专家”,跨越千山万水,足迹遍布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等10余个国家,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让“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各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赢得了世界声誉。
(作者单位:岑巩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