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69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09

追溯悠久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读《平箫玉笛慰乡愁》《玉屏箫笛文史集萃》


□黄松柏


平箫玉笛是玉屏的骄傲,其箫笛制作技艺是玉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传承好这一重要文化遗产,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组织人员深度挖掘箫笛文化,请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玉屏箫笛的两本近六十万字的皇皇之作。《平箫玉笛慰乡愁》《玉屏箫笛文史集萃》两本书,是地域性文化建设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呈现了玉屏厚重的人文历史,丰富了玉屏箫笛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看后令人振奋,令人感动。


宏廓厚重 意蕴深远


这两本关于玉屏箫笛的书,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纵览平箫玉笛一路音韵的历史印迹,正视历史的情景,还原历史的真实,架构宏大,篇目丰赡,内容纵到底、横到边,包括了玉屏箫笛出世以来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内容以箫笛发展历史为纵线,各历史节点上发生的箫笛事件为横线,纵横扩展,包罗万象。从明万历年间郑氏郑维藩首创平箫开始,回眸了平箫起始“神授”的庄严和神秘,介绍了清雍正撤平溪卫建玉屏县间,围绕笛子产生的史实;厘清了明清时期平箫由祖制礼品自娱自乐,到庙堂贡品皇家独有,再到社会商品全民可有的历史节拍;回顾了1915年郑氏兄弟郑步青、郑丹青制造的一对平箫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历史盛况;展示了民国抗战时期雄调悲声、“群山竞秀”、大师辈出的历史盛景;同时也推出音律、制造、大师人物的介绍,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箫笛整体发展,产品获得省优、部优,郑辉蒸大师参加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吹奏一曲《良宵》技惊四座,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等动心动人的情景。

两本书创作出版历时两年半,是对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的重要献礼,也是玉屏箫笛人文历史的自豪展示。挖掘整理、创作出版这部价值极高的人文著作,是玉屏县在最适当、最重要的时期,干成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大事。无论从历史人文影响的深度,或是从文化自信、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文旅活动开展的现实需要,都极具价值,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继承绝学 承前启后


玉屏箫笛是先贤往圣留下来的绝学,也是国家的绝学、民族的绝学。两本书从三个方面全面地展示和传承了玉屏箫笛文化,其出版发行本身就是继承箫笛绝学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一是深究了玉屏箫笛一路走来的人文影响力和创造性,特别是它从民间民乐,成为宫廷圣物,继而成为世界公认品牌,成为鼓舞抗战的精神武器,从而增强了人们对箫笛文化内在精神力量的认知,为新时代延传箫笛文脉和发展箫笛技艺增添了新的动力。二是对平箫玉笛的制式进行了深度调研和详细地介绍,为人们提供了古时平箫精致的样板,用制作过程的纷繁体现工匠精神的可贵,用箫笛创新改造艰苦探索的不易,为平箫玉笛当代制作人提供了物质参照物和精神催化剂,从而促进现代平箫玉笛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三是书中介绍和展示了一些很有效用的前瞻机制,全县两个箫笛博物馆,公私各一家,名气开始传扬;在小学开设箫笛演奏课并全县推广;县里每年举办箫笛制作竞赛和演奏大赛,人才不断成长;箫笛吹奏雅集在民间时常有之,参与者不断增加。政府、社团、个人三个层面传承箫笛文化,继承先贤绝学蔚然成风。


史料翔实 洞见卓然


这两本书汇集了来自各地方各行业钟爱箫笛的作者们的艰辛著述,其引证参考的资料来自县志以及箫笛有关的历史著述,来自历史名人的有关文字记录,来自箫笛名家后代的回顾追忆。有“一物胜千言”的明清、民国箫笛实物的辨别考证;有近些年一些箫笛研究者倾心写就的著作;有现今热心箫笛演奏大师、制作大师、本地箫笛制作传承人和部分箫笛演奏从业者关于玉屏箫笛制作吹奏的亲历创作实践。整个文本仿若一本古今关于箫笛的文字精粹。丰富翔实的资料,纷繁各异的观点,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人对箫笛的热爱与执着,如此多的故事读来也成为文化守卫者的慰藉。

这两本书中的《平箫玉笛慰乡愁》由贵州史学泰斗顾久先生任学术顾问并亲自作序。他说:“玉屏自治县政协的朋友们,在财力人力不宽裕的情况下,辛勤编纂此书,追溯源远流长的历程,记录精湛完美的技艺,回忆文化艺术的盛事,铭记卓有贡献的名家,传承优秀文化,为造福桑梓,个个担责,篇篇念情。”顾久先生这一席话,中肯切实,感人至深,明确此书意义的同时也褒奖了编纂人的情怀和辛劳。

《平箫玉笛慰乡愁》不仅得到大师加持指导,也包含了星光熠熠的名家阵容和灿烂异彩的地域文韵,吸纳众人之长聚集成了文本的悠长光焰。张维良先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大雅国风”的民乐精彩演奏,用的就是玉屏箫笛。他评价道:“它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艳丽而羞涩的玫瑰,是响亮而豪放的天籁。”唐俊乔女士说:“我主持策划并领衔主演的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在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所用箫笛全部来自玉屏。”……

两本书内容的写作者,一部分是玉屏“原住民”,另一部分为外省市执着钟爱箫笛的“殉道者”。“原住民”写作者为箫笛传承世家、箫笛研究收藏者、有一定写作能力并爱好箫笛的工作人员和社会写作者。外省市的箫笛“殉道者”来自湖南、河南、内蒙古等地,他们既是演奏人,又是制作人,怀着一腔对箫笛的爱,与心中的箫笛“相依为命”,苦乐都在其中。“原住民”的文章,大多追溯箫笛渊源,回眸辉煌过往,忆及形制打造,讲述各家特长等。外省的文章,谈的大多是将箫笛作为灵魂之爱的经历、箫笛的品牌与市场、箫笛形制的继承改革、箫笛的现状与未来等。书中的每篇文章无论出自何方何人,共同的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与挚爱,主基调是文化自信。每篇文章各有价值,各有各的光和魂,聚集产生动人的整体魅力,散发出文化自信的璀璨光芒。




5078-3-1.jpg


5078-3-2.jpg

《平箫玉笛慰乡愁》《玉屏箫笛文史集萃》

政协玉屏侗族自治县委员会  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