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68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06

春光里 茶与地域文化的又一次交融


——“与世界共享中国茶”百场约茶公益活动贵阳站小记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吟


春拂花溪,虽然还有些乍暖还寒之意,但贵阳十里河滩湿地公园里的樱花树却已肆意绽放,预示着万物苏醒。

2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优秀茶人和茶文化传播单位代表、茶企代表汇聚在贵阳市花溪河畔的孔学堂,共同参加第65期“与世界共享中国茶”百场约茶公益活动。

百场约茶公益活动于2023年由北京和静园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启动,计划在3年时间内,以“茶修地图”为基础线路,举办百场以上的约茶活动。目前该活动已在全国24个城市举行,旨在以茶会友,邀请各界人士共品茶韵,传播茶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底蕴。

此次贵阳站活动的主题为“黔中春胜·心澄见茶”,由宋茶院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倾力承办,省茶协、民革省委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等协办。活动举办了茶会、茶修智慧分享会,并组织与会者探访花溪羊艾栗香茶厂,深度体验采、制、审、泡贵州茶。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推动贵州茶产业更好发展,助力贵州茶文化更好传播。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省委专职副主委、民革省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邓文淼介绍,目前贵州茶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贵州还有原生古茶树群落,唯一的茶籽化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贵州的古播州、思州等地列为全国六大茶区之一。他表示,贵州茶在做好茶叶种植、茶产品加工的基础上,还需要以茶为媒,通过茶文化赋能茶产业发展,更需要茶人们秉持着匠人传承的精神,将贵州茶文化广为传播。

对虔诚的茶修者而言,茶修绝非单纯的技艺训导,而是生命共修。2月26日晚,在孔学堂的阳明大讲堂里,中华茶馆联盟监事长王琼主持了一场题为《茶修,于细微之处构建生命秩序》的分享会。她认为,中国茶不仅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底蕴与哲思,于当代而言,也是许多人向内自省、与心灵对话的桥梁。而对于茶修者而言,泡制一杯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修炼,更是一次具有深度的心灵修行,亦是对生命智慧的探索。茶道至简,不过“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简单的八个字。但茶修的本质,是教我们在拿起与放下之间,找到生命的平衡;透过一杯温润的茶来滋养自己的生命和人我关系,进而在生活中提炼出所有可能的美好,逐步实现人与自然更加相融的美好精神世界,使人生能够绽放出圆满灿烂的生命能量。

《茶经·八之出》说:“黔中生恩州(今务川)、播州(今遵义)……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贵州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基于此,2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顾久为与会者作“贵州历史文化与茶”专题讲座,以茶为引讲述贵州相关的历史文化。讲座旁征博引、趣味横生,令人受益匪浅——

“彝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制茶和饮茶的习惯。彝文古籍中《茶经》和《寻茶经》等均记载了彝族与茶的关系。彝族茶饮包括烤茶、清茶、油茶和盐巴茶等。烤茶是将茶叶放入陶制或铜制茶罐后在火上焙烤,再进行冲泡,并加入盐、炒米、核桃粉、芝麻、苏麻等。”

“侗族有油茶。备好炒好的米、花生、黄豆、芝麻,还有葱、姜末,有些还配猪肝、虾皮等,再将一把生米和茶叶一道炒黄,煎煮,过滤后放作料,一般用于早餐。”

据顾久介绍,贵州文化主要由两种生活系统(两种文化)融汇而成:其一是建省以后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汉族文化,这是大群体文化;其二是原生少数民族为适应山地环境,长年“活”出来的文化,是小群体文化。汉族主流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有丁宝桢、李端棻等人。他们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有一种走出大山、拥抱天下、担当责任、舍我其谁的精神。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有奢香夫人,以及苗族传说中的蝴蝶妈妈等。他们有一种类似于道家文化中尊重自然、守雌不争、和谐朴直、自得其乐的精神。“这两种生活系统中皆有茶的各色身影,也可以说是茶的沁色深入其文化的肤理,相互彰显出内在的韵味……”

1940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正式挂牌成立。这对新中国茶叶的生产、科研、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贵州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技术及贸易的基础。

“高山云雾出好茶”。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加快了茶产业发展的步伐。民革党员、宋茶院创始人叶岩菊满怀信心,她相信,随着市场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知晓“贵州不仅产茶,而且产好茶”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此次百场约茶公益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贵州茶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让文化赋能“黔茶出山”的步伐更加坚定。



微信图片_202503041039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