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8期 本期3687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1

联组发言摘登(一) 


1.jpg

刘祖荣委员的发言:


政策利导 优配精开


全力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富矿精开”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国家大局、立足贵州实际作出的科学决策。毕节作为矿产资源大市,已发现矿产60余种,煤、铁、铜、铅、锌、磷、稀土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煤炭资源保有量325亿吨,占全省40%,排名全省第一,每年为全省电煤保供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矿山普遍存在“小散弱”现象,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富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富产业。建议:

一是放权让利,激发积极性。制定发布矿产资源审批手续办理指南,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化手续办理程序,压缩审批周期,降低企业成本。对零星资源、夹缝资源、共伴生矿的探矿权和采矿权,通过委托或直接下放的方式,由市级审批登记,省级负责备案和业务指导。提高市(县)税收分成比例,充分调动属地积极性。

二是分类处置,盘活矿业权。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常态化协商,一事一议研究解决各类问题。建立矿业权高门槛准入和低门槛退出标准和机制,加快推进矿业权专项清理,整治“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的问题,关闭退出一批资源枯竭且安全隐患严重的矿井,推动盘活存量资源。一矿一策解决涉法涉诉问题,强化债务主体责任,推动严重资不抵债的矿业公司破产清算,持续释放优质产能。

三是延链补链,提高附加值。坚持全省一盘棋配置资源、布局项目、配套产业,统筹电煤供应、洗选行业发展、化工产业布局,尽可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大力推进工业固废循环利用,比如引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积极探索和推广无害化处置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四是要素保障,打好组合拳。加大沟通协调力度,推动解决拟设矿区范围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相关问题,强化用地保障。加快培育壮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创新型人才队伍,强化人才支撑。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支持“富矿精开”特色信贷产品、设立“富矿精开”奖补基金等,强化金融支持。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将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涉矿政策落地落实。



2.jpg

蒋骞委员的发言:


提升再生铝综合利用水平


补强铝及铝加工产业链


铝材是有色金属中使用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的金属材料,铝产业发展到现阶段,铝材开始进入循环利用周期。再生铝行业是铝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节约铝矿资源,每年还能减少1.7亿吨温室气体排放量,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再生铝利用率为16.6%,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低于32.8%的全球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贵州多措并举推动铝及铝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2024年1月至11月,贵阳市规模以上铝及铝加工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8.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69%,但在再生铝综合利用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贵州是铝矿大省,又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理应在再生铝综合利用上先行先试、赢得主动。建议:

一是向上争取,推动中国资环集团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中国资环集团是中共中央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中国资环集团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能够促进我省废铝从无序交易迈向有序合法交易,使企业在使用再生铝时能够抵扣进项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将有力助推贵阳、毕节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黔、川、渝地区逐步建立废旧资源回收体系,提升再生铝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废铝的本地消化。

二是向外学习,优化细化再生铝综合利用鼓励扶持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再生铝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和相关文件精神,借鉴湖南、河南等地在再生铝综合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市县两级具体扶持方式和实施细则,并从省级层面督导政策落地落实。深挖政策潜力,依法依规推动再生铝项目扶持政策落地见效。从企业再生铝资源综合利用产生并入库的省级、市级增值税留存部分中,划出一定比例,成立再生铝产业发展基金,对再生铝加工企业给予扶持,助推行业发展。

三是向内挖潜,积极培育和引进铝及铝加工企业。鼓励引导省内再生铝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积极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推动铝加工产业向高端化延伸、再生铝装备向智能化转型,培育一批再生铝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积极引入铝合金压铸件和铸造件等生产企业,生产应用在汽车、摩托车、机械设备、通信电子和家电家具行业中的中高端产品,力争省内再生铝产品就地消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形成铝及铝加工产业链的循环回路。



3.jpg

贾平委员的发言:


发挥铁路资源优势


更好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当前,贵州已建成9条高铁,拥有5条出省高铁通道,里程超过1800公里。全省8个市(州)中心城市开通高铁,盘兴高铁正在抓紧施工,基本形成了以贵阳为枢纽呈放射状的铁路骨架网络。随着我省“旅游热”不断走高,铁路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战略部署,发挥优势、精准发力、提升服务,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出行服务。

一是优化客运精准铺图。充分发挥铁路运力,精心铺画列车运行图,突出抓好“一季一图”,有效串联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黄果树瀑布等热门景区,打造热点覆盖、区域互补、整体衔接的产品体系。二是精心打造旅游专列。联合省政协、省文旅厅、省外事办等单位,首次以“专列+动车+汽车”全新模式推出贵阳至老挝万象跨境旅游专列,推动贵州和东南亚地区的旅游互动交流渠道更加多元。三是全力支持热点活动。根据榕江“村超”旅客运输需求,适时铺画贵阳至从江临客、增加榕江停靠站,增开贵阳北至榕江往返列车;针对贵阳马拉松、黔南州州庆、明星演唱会等各类活动用票,提报运能建议22条。四是扎实开展旅游宣传。在全省高铁(火车)站大中型灯箱、LED屏、视频播放点位等载体上,持续投放旅游宣传广告,设置旅游宣传二维码,全方位展示贵州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方便旅客了解贵州旅游资源。

然而,我省在深化“铁路+旅游”融合发展上还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旅游高峰运输能力不足。二是旅游大县铁路覆盖不足。三是外国游客刷卡便利不足。为进一步推动火车向着旅游资源开、向着旅游需求开、向着旅游体验开,更好构建“快旅慢游”的发展格局,建议:

一是丰富运输产品,提升旅途体验。根据大数据统计客流量,通过增加站停列车对数、加密列车开行频次、在节假日实行动车组列车重连运行等方式,有效满足高峰期运输需求。打造“多彩贵州”主题列车,在设计元素上融入特色文化,更好展示贵州风土人情、美景美食,打造“新风景”,形成“乘着高铁游贵州”的良好推广传播效果。

二是深挖普速潜力,拓展运输覆盖。目前,铁路部门正在推进沪昆普速东线(贵阳—玉屏、贵阳—安顺)提质改造工程,建议地方加大对车站广场、公交接驳、安全环境等的配套改造,达到开行集动列车“绿巨人”条件,让沿线旅游大县告别无动车出行的历史。同时打造“慢火车”列车品牌,出台相关政策,拓展公益性“慢火车”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更好将“慢火车”与当地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促进深山美景网红地的盘活利用。

三是搭建支付平台,简化消费程序。加快省内银行境外银行卡支付平台建设,支持使用境外银行卡的游客在各大银行平台进行购票乘车和消费,有效破解“不能用”“不好用”“不想用”等支付难题,打通车站、景区等重点场景支付服务“最后一公里”,方便境外游客更加便捷地畅游贵州。



4.jpg

路祖强委员的发言:


立足贵州比较优势 打造康养产业强省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积极发展养老金融”。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康养产业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

截至2023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数的21%;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60万,占总人口数的17.08%。研究预计,到2030年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20万亿元,对GDP贡献约8%,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形势下,我省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着力点、增长点,拉出经济增长第二曲线。

贵州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文化、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打造康养强省。通过对江苏、辽宁、四川等地区和日本进行考察调研,发现康养产业是一个预期性强、民生急需、产业刚需且可持续的朝阳产业。为抢占发展先机,将我省打造成康养产业强省,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实施康养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国有企业、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把握节点、结构与节奏,合力推动康养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平衡养老服务公益与收益,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夯实政策基础,完善产业用地保障,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二是打造康养品牌。围绕避暑康养、温泉康养、旅居康养、森林康养等生态康养产业,以贵阳贵安为试点打造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标杆、标志康养示范项目,由省属国企牵头在全省各县(市、区)打造以“机构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和“上门服务养老”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生态康养服务体系。逐步建设新增10万张养老床位,以生态康养为牵引,促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治理环环相扣,为全省经济创造人流与人留、物流与物留,打响“康养到贵州”品牌。

三是发展养老金融。出台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康养项目降低融资利率、延长融资期限。设立规模大、期限长、耐心强的专业化、市场化康养产业基金,推动形成专业人才、资本、管理、技术和服务“五位一体”集群,整合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推动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缴费筹资、失能评定、照护管理研究。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推进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险责任转换业务开展。

四是盘活存量资产。目前各地存在大量闲置土地、房产。可结合实际,选取位置好、环境优的资产,结合地方特色,将其更新改造或者新建为康养、医养、旅养中心,让低效资产变高效资产,无效资产变有效资产,实现地方资产盘活、债务化解、平台转型、产业发展“四个轮子”同时驱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五是强化人才建设。在我省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康养类专业,鼓励校企联合培养康养专业人才;设立康养人才基金,以“人才+操盘手+项目”方式,为康养产业提供智力支持;打造人才方阵,通过建立轮训、培训机制,学习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康养产业的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介护技术和长期护理体系,解决康养产业人才短缺问题。



5.jpg

苏跃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界别发言:


推动“以竹代塑”产业链提质增效


竹子是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的优质环保材料,可以“平替”塑料,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竹林资源优势,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招引优强企业落地布局,“以竹代塑”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全省形成竹产业6大系列300种产品,有竹产品加工企业420余家,年产竹材123.2万吨、竹笋43.8万吨、产值达18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5%、8.7%、14.2%,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同时,调研发现,“以竹代塑”的推广和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短板。

为更好抢占“以竹代塑”风口,加快构建品类齐全、业态丰富、特色明显的竹产业体系,有效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相关措施。在赤水河、清水江、大娄山和武陵山“两水两山”四大竹产业带重点区域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科技、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政策的衔接配合,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合力,更好满足产业项目发展要素需求,确保“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健全产业链条。围绕纸浆模塑、以竹代塑、新材料3大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生产企业,注重培育“小巨人”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鼓励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支持组建专业化培育、经营、采伐技术服务队伍。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省林科院、贵州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作用,密切竹产业企业与国际竹藤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等的合作,搭建“以竹代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竹基复合材料产品的深度研发,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大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赋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应用推广。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充分运用电商渠道和传统销售渠道,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以竹代塑”产品销售市场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以竹代塑”产品的认知,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平台,大力推动竹制品进入机关单位、国有企业,鼓励酒店、餐厅、商场等采购使用竹牙刷、竹餐具、竹购物袋等产品。



6.jpg

陈保林委员的发言: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推动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同时,将县域医疗次中心作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重要抓手,开创了由县级医院牵头主导,由“次中心—一般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行政村卫生室”为支撑的梯次带动模式,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实现基层的检查由上级医院出具诊断意见,检查结果相互认可。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1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推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科室、新项目新技术大幅增加,乡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不断夯实,优质医疗服务更加可感可及。同时,调研发现,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更好发挥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建议: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县域医疗次中心推进体制,对已建成医疗次中心的规模、数量进行优化调整。强化逐级协作帮扶,开展省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薄弱县、移动医院巡诊、医师职称晋升前下乡、巡回诊疗等工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二是规范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决策机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医防融合和上下协同,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和下沉。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整合县域医疗次中心现有资源,依托牵头医院组建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疗质控、医保管理、信息数据等管理中心,提升医疗次中心管理效能。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转变医疗机构服务模式,强化医疗次中心服务主体责任和医防融合意识,加快建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升重大疫情应对和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和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县域内重大疫情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优化惠民便民服务举措,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善群众全流程就医体验。

四是完善支持政策。优化人事编制,加快落实次中心人员统筹使用,真正实现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统筹平衡县乡两级医疗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水平,合理调控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落实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分级诊疗。完善监管考核方式和监测考评机制,明确医疗次中心年度任务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健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分析,客观衡量医疗次中心运行成效,为政策调整完善提供依据。



7.jpg

喻理飞委员代表民建界别发言:


免票是把“双刃剑” 优化提升正当时


近年来,我省将免票政策作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手段,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游客以及儿童、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旅游景区免费优惠政策,最直接、最快速地聚集人气吸引客流、提升我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恢复旅游业发展的信心,推动我省2023年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达到2019年的113%、119%和105%,2024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游客人均花费分别增长10%、13%、2.5%,取得显著成效。

门票做“减法”,品质和服务就要做“加法”。为更好落实2025年贵州文旅优惠活动方案,把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建议:

一是开发二次消费项目,优化盈利模式。深挖景区历史文化与自然特色,开发民俗表演、文化研学、手工体验等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停留时长。引入优质餐饮、住宿品牌,打造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街区与民宿,提高消费层次。同时,合理考量免票对旅行社、导游收入的影响,将导游导览融入二次消费项目,提升导游积极性,优化游客体验。

二是提升景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水平。设施上,在游客集中区增设休息区、厕所等,增强承载能力。管理上,科学规划游览路线,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接待、应急及涉外沟通能力,正确引导游客分流。同时,引入智能监控、流量预警及线上导览等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并灵活调整,提升管理与服务效能。

三是完善门票预约机制,优化分流效果。针对寒暑假、黄金周等高峰期出现的预约难问题,强化预约系统技术支撑,提升系统承载能力,防止因瞬时访问量大导致系统瘫痪。引入智能分流系统,根据游客来源地、出行时间及参观偏好,实行分时段、分区块预约入园,减轻单一时段接待压力。为特定免票群体设置专属预约通道,增加预约名额与时段,确保免票政策落地。

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规范游客行为。加强平台合作,在游客预订食宿时同步推送免票政策信息,提升知晓度。利用广播、电子屏、网络微视频等,提醒游客遵守规定、爱护环境,增强文明旅游意识。及时收集处理游客意见建议,针对实际问题,迅速整改并公示结果,提高景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对免票政策适时进行效益评估,在淡旺季、重点客群、重点区域等方面优化调整,发挥好免票政策的最大效用。


8.jpg

张栋委员代表民盟界别发言:


能源安全背景下加快页岩气


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


贵州省页岩气资源量约8.67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4位。2023年,全省页岩气产量2.79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11.2%,预计到2030年,我省天然气消费将突破65亿立方米。近年来,我省页岩气勘探开发虽有所进展,但尚未形成规模,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加快实现页岩气增储上产,是提高我省天然气自给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对我省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稳定天然气供应,降低增量市场价格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在合法合规基础上,简化和加快用地手续办理,推动临时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二是推出政策界定页岩气企业开发在行政区域内的统计、税收缴纳与分配细则,激发地方发展动力。三是增加对产业和科研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明确资助重点和方向,逐年推进,实现持续滚动式发展。四是围绕产业链条建设页岩气人才团队,加大矿产领域高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股权激励、知识产权共有等方式激发高端人才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重点建产区产业链布局。一是遵循“就近消纳、余量外输”的原则,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尤其是管网的建设,稳步推进主干网、联络网和地方区域管网的发展。二是统筹规划页岩气产区的产业链布局,加速页岩气综合应用,积极支持矿区集输管网、液化厂、集气站、压缩站、加气站、应急调峰和储气设施、气源外输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加强地质评价、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一是借助省油气勘查开发工程研究院力量,加强页岩气复杂构造区基础地质研究,从全油气系统理论角度对页岩气成藏过程开展研究,总结归纳页岩气富集关键因素和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关键参数。二是贵州能源集团牵头,对标全国重点科研平台,携手省内页岩气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整合自然资源部复杂构造区非常规天然气评价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打造非常规天然气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快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及推广运用。

第四,以示范区建设方式推动重点建产区发展。一是围绕遵义—铜仁页岩气示范区,加大评价井、开发井部署,加快提交资源储量和探转采速度,建立示范区确立具体目标和任务,出台政策支持,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二是推动省属国有企业与央企及其他优强油气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解决技术等难题,促进优势整合与协同发展。同时,力求将页岩气销售留在省内,推进市场化销售。三是加大向有意愿来黔落户的油气类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推进配套设备、技术服务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