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68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7

“尚九”文化背景下的贵阳明清建筑


□赵修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以两两相对的概念划分世间万物,就连人们日常使用的数字,也被赋予阴阳两种属性,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个位数的阳数当中,“九”是个至数,即最大的数目,且与天长地久的“久”字谐音,于是被我国古人视为崇高、尊贵的吉祥数字,从帝王将相到士农工商,各色人等无不对“九”崇尚有加,在经济社会建设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处处“尚九”,在建筑方面,则表现为“以九为尊”。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关于王城规划的设计思想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街道的宽度,要求可供九辆马车并驾齐驱。后世的皇城未必尽遵此制,但皇家建筑大多以九或九的倍数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皇宫多为九进院落,北京的故宫原有九千九百个房间,天安门、午门、乾清宫等重要门阙、殿堂皆为面阔九间。北京天坛的圜丘坛最上一层直径九丈,中层十五丈,底层二十一丈,中层与底层相加,等于三十六丈,三层累计为四十五丈,都是九的倍数。三层的栏板共计三百六十块,象征周天三百六十度,是九的四十倍。各层四面都有九步台阶。正如一位当代“徐霞客”总结的:“到圜丘坛走一走,目击脚踩都是‘九’。”

民间建筑固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处处体现“尚九”文化特色,但受“以九为尊”思想的影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些建筑往往也以九或九的倍数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最典型且比较常见的是九眼桥。贵阳的南明河上,从前建有三座九眼桥,南明河右岸支流鱼梁河上也有一座九眼桥。


南明桥


横跨南明河的三座九眼桥当中,建造年代最早的是贵阳城大南门外的南明桥。此桥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初名霁虹桥,因位于南门外,俗称南门桥。贵阳方言“门”“明”二字音近,而且河水清澈明净,因而演化为南明桥。南明桥还有个别称叫襄阳桥,此“襄阳”与湖北省襄阳市那个“襄阳”无关,这个“襄”字是动词,与“共襄盛举”的“襄”字相同,意思是襄助。依地理阴阳定位原理,水南为阴,水北为阳,贵阳城区位于南明河北岸,属于南明河之“阳”,此桥连通城里城外,便于河流之“阳”贵阳城里的人们南来北往,以“襄阳”二字命名,的确恰如其分。民国时期此桥曾改叫中正桥,那是时代的“小插曲”,不久“换了人间”,贵阳一解放,就依旧定名为南明桥了。

南明桥初建时为九孔联拱,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霁虹桥,在治城南明河上,凡九空,永乐二年镇远侯顾成建。”后来因桥面的宽度适应不了汽车日益增多的交通需要,且桥孔过多孔径孔高过小,不利泄洪,解放前夕至解放初期,曾将九孔改建为六孔,桥面改为钢混结构。改建后的南明桥长72米(含引桥20米),宽13.2米。1995年再次改建为长84米,宽40米的六孔桥,并在两端地面上各增建一孔作人行通道。


浮玉桥


当年的贵阳人对“九”这个吉祥数字情有独钟,九孔南明桥竣工不到两百年的明万历年间,在距离南明桥仅220米之处新建的甲秀楼畔,又兴建一座九孔石拱桥连通南明河两岸。为纪念创修甲秀楼和这座桥梁的贵州巡抚江东之,此桥初名江公堤,后依据桥型特征改叫浮玉桥。关于浮玉桥的修建时间,有人说是江东之离任时已经修成,但据著名学者唐莫尧等人考证,江巡抚离任时此桥尚未完工,经继任巡抚郭子章“续建石桥五洞”,遂成九孔石桥。新中国成立后滨河修建西湖路填埋了左岸两孔,九孔浮玉桥遂成七孔。

成了七孔的浮玉桥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桥身较长,它原长100余米,变为七孔后长92米,依然是贵阳市区最长的古桥。其二是造型别致。靠右岸的一个桥孔特别大,其余几孔大小不等,却又相差无几;桥孔顶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看起来错落有致,又整体和谐;桥中线略微曲折,桥面富于变化,第一孔到第四孔在同一直线上,第五、第六孔在同一直线上,第七孔又变换高度;第一孔到第六孔的桥面在同一平面上,第七孔的桥面呈弧形凸拱,须先上十四级台阶,踏过孔顶桥面后再下十四级台阶,方能抵达南岸。无论从上游还是从下游对桥观望,这座桥都别具特色。

《贵阳府志》曾经赞曰:“桥莫大于霁虹、浮玉。”其实,此二桥怎一个“大”字了得。想当年,两座九眼石拱桥平行横跨于南门外的南明河上,南明桥与河水形成的景观就是明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霁虹春涨”。浮玉桥与甲秀楼构成的美景“鳌矶浮玉”也曾荣列清代贵阳八景之中。两座桥与它们之间的芳杜洲相映呈美,成为清代贵阳新八景之一的“九眼照沙洲”。有人说“九眼照沙洲”的“九眼”指的是浮玉桥的九个桥孔,也有人认为是南明桥的九孔,总之,此景观得益于桥的“九孔”,显然是老贵阳人“尚九”所成就的一处别样美景。


汇川桥


南明河出贵阳城区向东北蜿蜒奔腾十五六公里,流经今乌当区东风镇麦穰村,右岸接纳了两条支流,其一叫鱼梁河,另一条叫鱼洞河。这两条河流在距离南明河一公里远近的头堡村边不期而遇,鱼梁河裹挟着鱼洞河水直奔南明河,在鱼梁河即将抵达南明河岸的河段上面,又有一座九眼石拱桥,唤作汇川桥。《贵阳府志》记载:“汇川桥,在城东北三十一里乌一堡(即今之头堡村),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因此这座桥的初建年代不详。据《贵阳市乌当区地名志》记载,此桥“为九孔,群众习称九眼桥。长45米,宽5米,高4米。”1978年改建以后,汇川桥从原来的九孔变成了八孔。

这三座九眼桥经改建以后,比原来更为坚固实用,看起来也更富有现代特色,但这几座桥梁原来所承载的“尚九文化”元素却“黄鹤一去不复返”了。贵阳境内原有的四座九眼桥,至今依旧保持“九眼”原貌的,只剩下一座乌当桥了。


乌当桥


乌当桥横跨于乌当区高新街道新庄村东面的南明河上,从前是乌当区政府原驻地新添寨通往乌当镇方向的必经之路,故名乌当桥。乌当桥为九孔石拱平桥,长76.6米,净宽5.3米,高7.7米,孔径5—6米不等,宛若长龙卧波,建筑风格古朴而庄重。据《贵州图经新志》记载,为“明成化间,宣慰司舍人宋辂建。”清道光年间桥东头两孔被洪水冲垮,当地民众集资依原样“整旧如旧”,使其恢复九眼旧貌,并在桥头立碑以记其事,可见历史上的乌当人对九眼桥情有独钟。1996年贵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南明河上的河滨公园后桥和水口寺桥皆被洪水冲垮,乌当桥却“我自岿然不动”。

随着现代钢混结构建桥技术的普遍推广和人们“尚九”观念的日益淡化,现在很少再修建九眼石拱桥了,唯其如此,乌当桥作为现今贵阳境内独一无二的九眼石拱古桥,更具无可替代的保护传承价值。为此,贵阳市人民政府于1998年将乌当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0年为乌当桥加修了青石雕花护栏,桥面铺了石板,之后在乌当桥上游新建一座大桥连接水东路,在其下游新建一座大桥连接高新路,从此禁止车辆从乌当桥上通行,让这座为贵阳人服务了五百多年的九眼古桥“退役休养”了。


九个城门


除上述几座九眼桥以外,贵阳境内体现“尚九”文化传统的明清建筑,还有城门的数目和文昌阁的独特设计。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城市的布局多为矩形或正方形,多数城市通常是每边各开一门或两门,一般有四个或八个城门。贵阳从前却有九个城门,比有些城市“多”出的这一个城门,缘于贵阳特殊的地理形胜和历史上城内驻军的特殊需要。明洪武十五年(1382)修建的贵阳城垣原计划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门,因城边多山而城郭形近椭圆,南门与西门之间距离较远,城区西南隅即现在的都司路一带当年驻扎着贵州都指挥使司和贵州卫,出于军队进出城的需要,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增修了个次南门,贵阳老城因而有了五个城门,东门称武胜门,南门称朝京门,次南门称德化门,西门称圣泉门,北门称柔远门。明天启六年(1626)从北门向外扩建的新城设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小东门四个城门。于是,贵阳便拥有了九个城门,这个城门数目与我国的“尚九”文化传统恰好“不谋而合”。


文昌阁


如果说贵阳城门的数目所体现的“尚九”传统属于无意插柳的话,那么贵阳文昌阁的设计构建所彰显的“尚九”特色,则分明是匠心巧运了。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在老东门月城修建的文昌阁为三层、九檐、九角、不等边、攒尖顶造型。其平面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为不等边九角形。其别具匠心的高招儿是,以九角攒尖顶上的宝顶为圆心将圆周分作四等分,正面(西面)的圆弧平分为三个三十度的角,东面、南面和北面的三个圆弧分别平分成两个角,每个角四十五度,从而构成不等边九角形。文昌阁有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二、三层的楞木各为九根,梁、柱、楞木的数目皆以九或九的倍数为单位进行设计建造。文昌阁的设计构建把“尚九”文化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以九为尊”的传统建筑思想。显而易见,天坛的圜丘坛是北京“尚九”传统建筑的杰作,文昌阁则是贵阳“尚九”传统建筑的精品。文昌阁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尚九”特点显然增色不少。



5071-4-1.jpg

南明桥旧照


5071-4-2.jpg

老贵阳九门四阁图


5071-4-3.jpg

贵阳武胜门(老东门)


5071-4-4.jpg

乌当桥


5071-4-5.jpg

今日文昌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