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8期 本期367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08

推动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专题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是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迫切需求,更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日前,省政协召开“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专题协商座谈会,副省长蔡朝林出席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主持会议。会上,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协商建言,为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本报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蒋政委员代表民革界别发言:


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远景


多措并举提升贵州国际知名度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和贵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旅游产业化上升为全省发展主战略,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远景,从产业规划、政策扶持、专项基金等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全省旅游产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近年来,贵州抓住旅游业复苏机遇,扔出“村超”“村BA”两副“王炸”,在避暑胜地加持下,成为整个夏天全中国人气最火爆的“打卡点”。

贵州手握世界级旅游资源,但目前国内游客仍是贵州旅游的主力军。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远景,要吸引国际游客,首要目标是建立并提升贵州旅游国际知名度。建议:

(一)树形象,构建多层次外宣体系要突破传统桎梏。打造贵州旅游国际品牌形象,通过文字、视频、漫画、艺术作品等多元表达方式,多渠道开展国际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构建“政府+民间”“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多层次国际宣传体系。借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家级外宣平台,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开展贵州旅游宣传,同时多邀请西方媒体、国际友人、国际新媒体KOL/KOC到贵州进行体验,通过本土化的传播吸引更多海外受众。

(二)借平台,助推旅游产业发展要借力省内开放平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国际性会展论坛,推动“旅游+会展”新业态融合发展。依托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重点开发国际化精品旅行线路,引进山地旅游企业及山地运动项目,引入知名国际户外运动赛事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赛事节庆活动。在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引领下,创新性地与NBA、足球五大联赛等大众类国际赛事形成联动,推动贵州旅游形象走出去。

(三)补短板,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要具有国际化视野。根据国际游客需求,针对性开发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少数民族文化体验、高桥研学、洞穴探险等;优化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套餐。同时,加强高素质外语导游人才队伍培养,将导游、讲解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语言培训常态化;高质量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熟悉国际旅游规则、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外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四)强基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要对标国际一流。实施龙头景区梯次建设培育计划,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为开端,逐步开展“黄小西吃晚饭”各景区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在开展重点景区提档升级中,积极发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专家资源作用,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全面接轨,如加快完善国际化旅游标识系统并提供数字化查导服务及专业化人工服务、构建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旅游公共交通网络等。



郑久平委员代表民进界别发言:


激活南北盘江流域“钓旅融合”资源


打造“中国西南垂钓中心”


南北盘江是珠江上游的两条重要水系,在黔西南境内全长591千米,形成U形“水带”将黔西南州紧紧环抱,形成万峰湖、双江湖、董箐湖、马马崖湖、光照湖五个高原湖泊,有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区域内四季如春、风景优美,是最理想的旅游休闲养生垂钓之地,万峰湖更被野钓爱好者誉为“野钓的天堂”。抓住钓鱼人群这一庞大的、相对固定的,且有消费能力的群体,用好南北盘江这个西南地区独有的钓旅资源,围绕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大胆探索以“钓”为“饵”、以“旅”为“渔”的“钓旅融合”发展思路,打造“中国西南垂钓中心”,或可成为贵州旅游经济新的引爆点。

(一)明确“中国西南垂钓中心”战略定位,打造“垂钓”城市名片。依托南北盘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明确黔西南州“中国西南垂钓中心”战略定位,以此作为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一个强大发展引擎。出台专门的实施方案,高位推动、全域规划、重点打造、分步推进;强调规划设计针对性,突出垂钓特色产业布局,构建产业体系,丰富垂钓业态,组垂钓“高端局”,打造“垂钓”城市名片,使黔西南成为全国钓鱼人“心之所向”的必打卡之地。

(二)探索“钓旅融合”发展路径,制定科学合理规划。一是深化资源评估与市场分析,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钓旅融合产业,将各县(市)重点景区与南北盘江进行连片打造,统筹将垂钓与生态、文化、旅游、乡村等要素有机融合。在发展中建立环境监测与保护机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二是优化垂钓旅游线路空间布局,打造“五湖垂钓生态圈”。在五湖规划设计垂钓区,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一个集专业垂钓、休闲度假、旅游康养于一体的“五湖垂钓生态圈”。

(三)构建垂钓竞技产业体系。一是持续举办以万峰湖为主体的“中国·万峰湖野钓大赛”。将野钓赛事延伸至双江湖、董箐湖、马马崖湖、光照湖四湖,借鉴“洪泽湖大圆塘百万超级杯垂钓大赛”做法,将垂钓产业引上岸。二是创新开展“村钓”大赛。将“钓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鼓励并支持具备条件的村落和群众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大力发展“渔”产业。三是探索推动企业参与。挖掘竞技垂钓大赛的深层价值,引导企业、商会等经济组织参与举办或承办垂钓大赛,通过垂钓产业相关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展示和营销宣传。

(四)推动垂钓产业规范化发展。一是完善垂钓活动法治体系。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规章规定,明确垂钓活动的合法范围、管理主体、责任追究机制等,为垂钓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建立垂钓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垂钓场地建设标准、垂钓设施和安全装备配置标准、垂钓导游和教练资质标准等,确保垂钓服务提供者向游客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垂钓体验。

(五)有效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一是持续发挥以万峰湖为首的“野钓的天堂”品牌影响力。针对垂钓爱好者的需求和偏好,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钓鱼界名人效应及其聚合作用,吸引垂钓爱好者的关注,提升品牌形象。三是持续发挥网络加持和舆论造势的能量聚合作用,向目标受众传递南北盘江丰富垂钓旅游资源的魅力和“中国西南垂钓中心”“国际垂钓城市”的特色。通过举办路演、旅游推介会等活动,推广南北盘江垂钓旅游产品。



彭丹冰委员代表农工党界别发言:


坚持规划引领 细化具体举措


推动贵州酒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特别提出大力发展世界名酒文化特色旅游带。贵州依托特有资源推动酒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产业融合的成功案例。但如何充分发挥酒资源与旅游资源“1+1>2”的叠加效应?通过深入调研,建议:

(一)明确“酒+旅游”发展定位。明确贵州“酒”的核心吸引物定位,将“酱香白酒”作为酒旅发展的核心吸引物来打造酒旅路线,既作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环,也作为其他精品旅游路线的噱头和点缀。巩固酱酒爱好者群体的同时,积极拓展入境游和高端游消费游客、美食爱好者、酒文化爱好者、康养爱好者等游客群体。

(二)发挥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助力提升酒企品牌知名度,提高酒企涉旅意愿。充分利用酱酒工艺环节叠加旅游要素,既让消费者在旅游中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提高企业知名度;又让企业员工参与到酒旅产品开发与服务中,体悟主人翁精神。依托旅游市场的积极反应和附加经济效益,为酒企发展“酒旅”提供强心剂。发挥赤水河纽带作用,把“故土乡情”和酱酒文化连接起来,促进民众形成保护和传播赤水河母亲河的意识;融合酱酒与贵州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盐运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民俗、祭祀文化等,提高民众认同感;把酱酒与城市发展、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提升当地民众参与感。

(三)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在属地高校增加“贵州特色产业+旅游”基本课程,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定向为地方旅游输送专门人才。发挥职业培训学校平台作用,常态化开展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技能大比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多种模式培养人才,实施文旅人才库培养计划,将相关人员送出去深造;做好引进人才的政策保障,鼓励企业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产业发展顾问,通过课题攻关、内容转化为企业培养人才。

(四)创新宣传推介手段。由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旅游行业协会、白酒协会、旅游企业共同参与,拍摄贵州酒旅宣传片,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如,借助各地“酒旅+”资源优势,积极举办民族节庆活动、酒类博览会、酿酒技艺大赛等宣传推广活动;立足游客需求,设计开发更多“酒旅+”特色精品路线;创新宣传内容和语言,在宣传中加入更多吸引消费者的故事等。

(五)促进多业态融合。利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遗迹遗址资源,做优精品路线、创新旅游商品,将文化元素融入酒旅,满足游客猎奇寻胜的心理要求,推出“酒旅+非遗+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可借鉴经验打造“图书馆”“展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对歌、酒文化知识竞猜等活动,既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又提高酒企和酒旅景点知名度。

(六)增加产品多元化属性。延伸旅游产品深度、广度,实现酒企差异化发展,拓展旅游产品的丰富性,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的酒旅发展路线。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推出以工业观光为主、特色活动为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体验项目,在工艺流程上下功夫,设置品酒鉴酒环节,让游客真正体验酱酒滋味,增加味觉和触觉享受。



刘国凡委员代表致公党界别发言:


建设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


打造贵州旅游产业化新质载体


当前,贵州避暑旅居度假产业呈现以下特点:贵阳、安顺、六盘水、遵义等地知名景区景点周边乡村和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传统乡村是避暑旅居产业的主要载体。每年6月初,避暑旅居者、度假者陆续抵达,8月中旬开始相继离开,持续两个月左右。整体看,分散性、季节性特征明显。外来客商建成的高端民宿和当地村民建成经营的中低端民宿是外来避暑旅居度假者在黔居住的主要载体。前者集中在知名景区景点周边,后者集中在资源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传统乡村。

近年来,“到贵州避暑”已成为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诸多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避暑旅居度假高峰时期,村民家庭闲置房屋甚至难以满足需求。在贵阳、安顺、六盘水、遵义等地建设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探索文化、气候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贵州实践,提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打造贵州旅游产业化新质载体,赋能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大有可为。建议:

(一)建设命名一批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塑造品牌形象。在以气候为核心吸引物的避暑旅居度假产业渐成体系的形势下,可在气候凉爽、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且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村寨、居民生活区和“三线”企业闲置居民小区中,建设命名一批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季节对旅居度假的影响。建议由省文旅厅牵头制定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的建设标准和命名规范,组织评选“十佳避暑旅居小镇”“百强避暑旅居小寨”等,纳入“乡村著名行动”,将其上图至百度、高德、腾讯导航平台,提高可进入性,扩大覆盖人群,提升市场占有率,带动小城镇、村寨发展,塑造贵州避暑旅居度假整体品牌形象。

(二)制定发展避暑旅居度假产业奖励办法,激发从业者积极性。在法律法规范畴内,制定出台发展避暑旅居度假产业的奖励办法,对达到一定接待规模的小镇小寨给予相应奖励,“以奖代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考察学习等方面,将小镇小寨的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者转变成合格的避暑旅居度假从业者或服务员,帮助其养成“服务即生产”理念,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赋予贵州旅游产业化新质载体更多内涵。

(三)在宅基地审批方面给予小镇小寨一定的政策倾斜。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村民宅基地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审批制度。对有接待避暑旅居度假者意愿和能力的小镇小寨民众,可在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前提下,对其用于建设接待避暑旅居度假者房屋的宅基地审批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一方面,将进城落户村民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划转为避暑旅居度假接待房屋的建设用地,用地指标向小镇小寨集中。另一方面,坚持“一户一宅”原则,按政策适当扩大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宅基地面积,让有意愿、有条件参与避暑旅居度假产业的村民能如愿建设接待用房。



余妍洁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界别发言:


提升旅游消费业态


推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议


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是重要内容之一。要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创新旅游消费业态,推出多种类型特色旅游产品,提升项目体验性、互动性,鼓励支持融合业态发展,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是关键。建议:

(一)持续丰富业态,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一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农旅方面,探索建设一批集农作、农事、农活等体验项目为一体的休闲庄园,大力发展避暑度假游、休闲康养游。体旅方面,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赛事活动游和休闲运动游。同时,依托一年一度的酒博会、茶博会、辣博会等,谋划各种节庆活动,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游、节庆活动游等。二是发挥特色优势引流。依托梵净山、荔波喀斯特等世界遗产名片,建设一批研学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生态科普游和文化研学游,全力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黔川渝粤港澳课外研学胜地。依托茶酒特色优势,打造一批从自然、人文、原材料、生产工艺到品鉴、应用等一站式全方位展示体验的酒庄、茶庄,大力发展茶酒体验游。三是创新旅游消费商品。围绕优势产业和个性化手工制品,以及各类特色食品,研发符合贵州特色定位的旅游商品,分层次打造系列伴手礼。四是打造夜间旅游经济。积极推动旅游与生活的融合,通过夜间造景、民俗节庆、商街夜市和旅游演艺等方式,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主客共享的沉浸式夜间文化旅游娱乐和消费产品,让夜间旅游活起来,真正将游客引进来、留下来。五是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坚持分类施策,对只差少量资金就可以建成投运的项目,想方设法引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推动建成投入运营、产生现金流,“活”一批项目;对经营管理落后、业态零乱的项目,积极引进优强旅游企业运营管理团队加强运作,全面提升景区经营管理水平,“转”一批项目;对部分规划不科学、资金缺口大、无市场前景的项目及时关停、剥离,“退”一批项目。

(二)做实宣传推广,激活旅游消费市场。一是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通过项目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建立全省旅游宣传推广媒体资源库,搭建多网合一、信息共享平台,打造一支常态化的强大的信息宣传队伍;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故事或积极引进影视IP,借名人效应及大IP宣传推介。设计特色鲜明的旅游宣传口号、LOGO等,并通过酒店、客栈和各类日用品、指示牌等推广,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二是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按照华东、华南、华北、西南、东北、西北区域分布,补助部分旅游企业区域宣传费用,不断拓展省外旅游客源市场。充分利用毗邻优势和对口帮扶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川渝、上海、广东、港澳等重要客源地的合作,形成共创共建共享推动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用好用足旅游团队奖励政策,调动旅游企业宣传促销与客源招引的积极性,做大旅行团引流占比;充分发挥旅游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将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品企业等联络起来,整合旅游宣传推广资源和力量,形成联动宣传推广机制,促进各景区之间流量互引。积极动员和引导全民参与旅游宣传推广,树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宣传员和城市文化传播者的集体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旅游推广的格局。



游运琦委员代表文化艺术界别发言:


着力推动贵州文旅与短视频深度融合


贵州旅游近年来持续火爆,这个拥有丰富自然风光和多彩民族文化的地方,正积极借助短视频传播东风,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将贵州壮丽的黄果树瀑布、神秘的梵净山、秀丽的荔波小七孔等美景,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网友们拍摄和分享贵州的山水风光,更多的人领略到了贵州的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例如,六盘水老王山原本是一座小众山峰,但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氛围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了新晋打卡点。网友们在短视频中分享自己的登山经历、山顶的美景以及沿途的趣事,引发了更多人的向往,使得老王山迅速“翻红”出圈。许多人被短视频中的美景所吸引,纷纷前往老王山亲身感受其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贵州的美食、特色活动等也通过短视频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村BA”、“村超”、路边音乐会以及各类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的关注。他们用短视频记录下这些精彩瞬间,分享给更多的人,使得贵州的文旅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例如,黔灵山公园的网红猴子 “小老费”, 因超灵性和俏皮的动作在短视频平台火爆出圈,带动了黔灵山相关旅游产品预订热度的上涨。这不仅增加了景区的知名度,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游客们来到黔灵山公园,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与“小老费”互动,感受贵州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旅与短视频的融合推广,贵州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短视频+文旅”的融合推广,建议:

(一)深度挖掘与整合特色资源。深入探寻贵州各地特色文化、自然风光与独特体验,挖掘如“小老费”、老王山这类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和游客分享小众景点与故事,丰富文旅内容库。整合特色资源,将分散的亮点串联起来,形成具有连贯性和吸引力的文旅线路或主题系列,提升贵州文旅整体魅力。

(二)培育本地创作力量,加强合作推广。培养本地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培训与资源支持,提升其创作技能。贵阳市文联就开展了短视频教学进社区活动,助力居民群众更好地展示贵州之美。建立合作机制,携手本地网络达人、优秀创作者共同推广贵州文旅,让他们成为旅游代言人,借助其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

(三)优化内容创作与呈现形式。借鉴成功经验,注重短视频内容的趣味性、故事性与情感共鸣,运用生动画面、精彩叙事和吸引人的音乐,打造令人难忘的作品。多样化创新内容形式,涵盖美景、美食、文化传承、户外活动等多方面,满足不同用户兴趣需求。

(四)强化社交媒体互动与平台合作。利用社交媒体互动性,积极鼓励用户参与评论、分享、点赞,及时回复留言与提问,增强用户参与感和归属感。与知名短视频平台紧密合作,争取曝光、推荐机会,开展主题活动与推送专题页面,同时借助平台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内容。

(五)优化综合体验与创新营销。重视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确保游客享受优质旅游体验,包括基础设施、交通、住宿和餐饮等,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口碑促进短视频分享宣传。持续关注短视频传播趋势与技术创新,不断尝试新内容、新形式与新的合作方式,将短视频推广与其他营销渠道整合利用,统一宣传口号和品牌形象,形成全方位宣传矩阵,推动贵州文旅持续高质量发展。



龚娜同志的发言:


推动贵州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服务提质转型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加速完善贵州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服务是推动文旅产业深入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贵州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针对港澳台、日韩及东南亚三大区域,推出了生态观光、乡村度假、特色研学、洞穴探险等定制化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RCEP政策优势,发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及6个贵州海外营销中心的作用,树立了行业典范,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并优化入境政策,贵州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服务方面需有更大作为,建议:

(一)聚焦细分市场,提供精准宣传推广。一方面,省内旅游市场主体合作成立市场调研专项小组,加强对东南亚市场,特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宣传推广,同时加大对入境中国免签欧洲市场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与贵州旅游市场主体合作,在入境贵州增速最快、人数最多的国家新建海外营销中心,实现专业化引流。此外,制定《贵州省入境旅游宣传补贴办法》,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多元化、多角度地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最大化提升贵州文旅资源的宣传推广效果,打破传统宣传模式的局限。同时,推动产品体系改革,联合北上广深、西安、桂林等入境游客首选目的地,共同开发连线产品,吸引境外游客。

(二)加速构建国际化服务体系。一是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整体,统筹改进提升度假区、旅游小镇、自驾营地、旅游风景道、车辆租赁、标识系统、旅游代理、旅游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旅游目的地旅行方式、度假方式的整体规划,打造优质的旅游软硬件和支付软件,尽快在“9+2+2”景区普及VISA、MASTER等国际支付系统。二是确保机场、高铁等区域设立对外旅游服务平台及专职引导人员,包括在重点入境出入口设置清晰的交通打车软件、支付软件信息指导牌,提升国外游客入境服务的便捷性。三是针对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积极推进景区内不同饮食习惯专项区域的设置,以提升国际化服务体系,增强贵州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

(三)加速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培养小语种和文旅产业国际营销人才、数字人才。贵州急需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如泰语、缅语、马来语、越南语等,可通过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拓宽贵州文旅服务及旅游产品对外贸易范围。二是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省文旅部门与贵州省旅游人才发展促进会加强合作,推进国际旅游服务标准化培训体系建设,同时建立“产+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制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认定办法及人才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