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有活力 协商有实招 落实有成效
——沿河自治县政协“五个着力”推动“院坝协商”工作提质增效
□杨龙飞
2024年以来,沿河自治县政协以“院坝协商”为载体,聚焦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抓关键点、找切入点,做到议题有活力、协商有实招、落实有成效。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书写了基层一线协商的沿河精彩实践篇章。
着力夯实基础 明确协商主体
制定出台“院坝协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由主席会议成员领衔,委(室)负责指导,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委员会牵头,按照“1+2+N”模式合理确定参与人员(“1”即政协委员若干名,“2”即议题关联的县直部门或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村“两委”干部若干名,“N”即村民代表、老党员、老支书、老村干、致富带头人和农村乡贤、德高望重老人及议题关联人员等)为协商主体,有序开展“院坝协商”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主席会议成员联系乡(镇、街道)工作机制,明确主席会议成员分别联系指导23个乡(镇、街道)的“院坝协商”工作。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在23个乡(镇、街道)建立“院坝协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推动“院坝协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着力审核把关 确保议题聚焦
聚焦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具体的利益问题,以“小切口”做民生“大文章”,采取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委、界别委员、村居干部商题,提请县政协主席会议或乡镇党委定题的方式,精选协商议题,让协商更加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促进政协协商同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确保做到选题精、切口准、能落实。沿河自治县从县级层面明确了以“推动弘扬孝道文化,创建文明家庭”“推动农村饮水工程规范运行和管理”“推动抓好产业奖补政策实施,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推动民主示范村建设”为“院坝协商”参考选题,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委结合实际,在县级选题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规范红白喜事办理、整治高价彩礼、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内容作为议题进行协商,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政协“院坝协商”应有的作用。
着力建管阵地 强化整合联动
采取“会场+现场”“固定+移动”的方式选取协商场所,结合协商人员实际情况,按照就近、就地、方便的原则,在村委会、社区、院坝、田间地头等灵活组织开展“院坝协商”活动。乡(镇、街道)按照有阵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活动、有成效的“五有”要求,整合党务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矛盾化解室等现有资源,构建固定协商议事室1个以上。村级以院坝、凉亭、长廊等亲民休闲场所为载体,建立N个流动协商点,切实把协商议事活动阵地搬到田间地头和群众身边。截至目前,23个乡(镇、街道)协商议事室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协商议事示范点5个。
着力程序规范 提升协商实效
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按照充分沟通、充分调研、充分协商的“三个充分”要求,务实高效开展“院坝协商”工作。在开展协商活动前,邀请议题涉及单位和相关人员对协商内容和相关政策、信息进行沟通,并组织协商人员围绕议题内容开展调研,为协商活动顺利开展打牢基础。在开展协商活动时,根据会前沟通调研情况,明确协商活动主持人、现场答疑解惑人员,实行“现问现答”,充分调动协商人员参与交流互动的积极性,确保协商活动顺利开展。2024年,累计开展“院坝协商”50余场次,现场回应解答群众关切问题60余个,推动解决具体问题80余个。
着力成果转化 有效服务群众
突出协商有成果、办理有结果、落实有效果“三有标准”,健全完善“院坝协商”建言落实机制,将协商中各方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协商意见建议,属群众履行的义务,由村党组织督促落实;属村(社区)承办的事项,由村(社区)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属行业部门的事项,由县政协督促其按规定办理。对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村(社区)协商议事室及时收集整理后,由县政协相关专委会形成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县政协通过“回访”“通报”等形式,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有力有效推动协商成果落实。2024年,累计现场达成共识事项65条、转办问题63个、开展回访30期,实现问题处置率100%。
“自‘院坝协商’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参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党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有效推动了民心和民智在协商中凝聚、困难和问题在协商中解决。”县政协主席杨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