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670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4

多方合力 共铸文化自信基石


——访省政协委员龙佑铭


□本报记者  王  吟


在省两会这一年度盛会中,与会政协委员纷纷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民生领域,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力量。其中,省政协委员、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主任龙佑铭的发言尤为引人关注,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性的视野,为推动贵州文化繁荣贡献了宝贵智慧。

此次省两会,龙佑铭委员精心筹备,提交了6份紧密关联我省文化经济的提案,这些提案不仅触及核心,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多份提案还获得了其他委员的联名支持,彰显了广泛的共识与影响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龙佑铭委员满怀深情表示:“我内心始终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致力于将这份情感转化为推动文化繁荣的实际行动。” 

谈及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龙佑铭委员目光坚定,他认为:“非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只有当非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民众的文化自觉时,才能真正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他进一步指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珍贵性。

回顾过去二十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非遗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贵州在此方面同样表现突出,但龙佑铭委员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非遗具有活态性,其传承依赖于人,因此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他呼吁:“我们必须抓住当前关键时期,尽快启动全省第二次非遗普查,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现状,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坚实基础。”这一提案得到了包括陈麟、白敏在内的五位委员的联名支持。

在另一份提案中,龙佑铭委员聚焦于“茅台酒酿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他提出:“‘贵州茅台’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为进一步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在开拓海外市场时,突出文化相伴、茅台相随的理念,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吸引更多国际消费者,并将茅台酒与贵州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蜡染、刺绣、银饰、泥哨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以及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芦笙舞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非遗相结合,通过跨界合作、数字化与社交媒体营销等创新方式,生动讲述品牌背后的文化故事。”

此外,龙佑铭委员提交的《打造“心学之路”的建议》提案,在省两会期间也备受关注。龙佑铭委员介绍,贵州作为王阳明悟道之地与阳明心学的诞生地,有着深厚的阳明文化底蕴。王阳明一生留下600多首诗作,其中六分之一以上创作于贵州。他的系列文章大多围绕地方人、物、书、碑撰写,在其途经的驿站,大多都有诗词作赋为证。在文化遗迹方面,贵阳、修文、水西等地尤为突出,众多碑记、摩崖石刻留存着,如修文的玩易窝、龙冈山、王文成公祠、君子亭、三人坟,水西地区的谷里象祠、黔西阳明书院、大方君子亭等。贵州在研习阳明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调研阳明先生行迹,龙佑铭委员发现,修文作为龙场悟道的主要地点,在阳明文化展示方面成效显著,但其他区域在保护传承弘扬阳明文化方面相对薄弱。在许多驿站旧址、旅游景点以及文化展播中,几乎难觅阳明文化的踪迹。为此,龙佑铭委员建议,从省级层面出发,督促相关部门抓紧完善补充,提升遗址和景区的文化内涵,加以抢救保护,全力打造“心学之路”。



5057-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