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文汇山
□董全云
文汇山在延安大学校园的背后,可以从延安大学操场边的一条小路蜿蜒上山。
原本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无名山头,因著名作家路遥安葬在这里,便得了名。有些地方因人得名,有些人物因地出名,路遥与陕北应该是互相成全吧。
走进延安大学校门,经过大礼堂和图书馆,再拐过弯,对面一个不大的房子就是“路遥文学馆”了。馆门口,是一尊路遥先生的半身雕像:略长的中分发型,丰满的脸庞,厚润的双唇,一副突出的粗框眼镜下,睿智而深刻的眼神凝望远方,右手抱着左臂,指间夹着香烟。基座正中,刻着作家手书的笔名——路遥。字迹宽厚敦实、雄浑大气,一如其文学品格。
作为延安大学的学生,路遥曾在这里读过书。山上有他躺过的草地,校园里有他坐过的石凳,墙壁上还曾有过他办的黑板报。
路遥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的笔从没有离开过黄土高原。他的成名作《人生》写于陕北,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产生于故土。每逢有大的构思,他都会回到陕北,匍匐于这片黄土,这里的窑洞土味浓厚,赐予他灵感,让他骚动不安的心灵得以平静。
他在半山找了间房子,封闭自己进行写作,许多天不见人,只靠干馍和方便面充饥。写到兴奋处,他吼着信天游跳起来,悲伤时,他又伏案泣不成声。一颗丰富的心灵,在眼前幻化出一个风雨无常的大千世界;一个阳刚汉子的精气神,凝聚于沙沙作响的遒劲笔尖。最后,作品成了,人物鲜活了,他也永远活在了心血熬成的字里行间。
路遥的小说中处处可见温暖,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无论是求学上进的学子,还是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或是发奋图强的行路人,都会从路遥的小说中获得启迪。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路遥的小说才会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如一抔黄土围拢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路遥曾说:“今生今世我是离不开陕北了,每当我看到这里的一个草芽,一树桃花、杏花,我都会激动得泪流满面。”身患重病后,他毅然返回延安,1992年11月17日,溘然长逝。朋友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静谧的文汇山,从此有了专属名字。
那天去时,正好碰上30多名从北京专程来拜谒他的读者,其中有一位还拄着双拐。因为文汇山坡陡路窄,大家善意地劝停了这位也想上山的女士。对着满脸遗憾的她,同伴们再三保证:“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替你向路遥先生鞠三个躬”。我们走了好远回头,还能望见她翘首遥望的身影。
路遥圆拱形的墓冢是用他家乡的青石砌成的,后面是一面高5米、长14米的巨墙,上面刻写着他的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前的石头上摆放着读者给他敬献的香烟、咖啡,还有青翠的松柏枝。墓地四周有枣树、荆柏,还有路遥生前最爱的白皮松。
大家列队向路遥先生鞠躬致敬,我将路上采摘的野菊花和松柏枝轻轻地放在路遥的墓前。此刻我和他这么近,近得似乎可以听见他在地下的长长叹息。
浑黄的延河水缓缓东流,河对岸的山峦伸向远方,直至大陕北的苍茫里。延安就是路遥笔下的黄原城,是路遥走出陕北的起点,又是他灵魂归结的终点。
路遥墓地旁,几个延安大学的学生坐在那里读书,清纯稚气的脸庞,执着勤奋的模样,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路遥。他们也像当年的路遥一样勤奋努力,书写和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路遥曾在病床上说,《平凡的世界》只是他长篇小说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他一旦站起来,要用10年的时间创作5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要超过《平凡的世界》。
可惜这个朴实的陕北汉子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宏伟梦想,他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给喜爱他的无数读者留下永远的怀念。
十月的文汇山上,阳光明媚。这群北京的读者还在眷恋不舍地徘徊,似乎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多了几分神圣。风不再吹,远处传来粗犷雄浑的信天游:
羊啦肚子手啦巾哟
三道道格蓝
羊啦肚子手巾三道道格蓝
咱们见格面面容易
哎呀拉话话的难
咱们见格面面容易
哎呀拉话话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