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63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观天之眼


□李万军



“天眼”,顾名思义是观察天空的眼睛,这只眼睛就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伟大成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这只“眼睛”坐落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我一直渴望亲眼目睹它的神奇与壮丽。

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鲁迅文学院贵州作家班暨第七届贵州省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其中一堂实践课程便是前往“天眼”,这让我无比激动与期待。

在平塘县克度镇,建设了天文科普馆、体验馆等,还建有中国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先进事迹馆,汇聚成了一个“天文小镇”,“天眼”则坐落于这个小镇的东南面。

当我们抵达小镇时,正值中午。大家不顾炎热,兴致勃勃地在小镇上参观,总感觉小镇的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尽管我的所见只是冰山一角,却已足够让我震撼。

带队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镇上的南仁东先进事迹馆。走进馆内,墙壁上挂满了南仁东与“天眼”科研团队的照片,记录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奋战的点滴。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展示了相关科研人员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坚持。随着解说员的娓娓讲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天眼”建设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平塘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隐藏在黔山贵水之中的克度镇,距离县城约76.9公里,正是南仁东“天眼”梦想起航的地方。

克度镇东连通州镇、鼠场乡,南接罗甸县,西邻塘边镇,北界惠水县。这里山峦凸凹相连,仿佛守护着一个千年的梦想。南仁东,这位被誉为“天眼之父”的科学家,此前未曾想过自己与克度镇的命运会联系得如此紧密。

1993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构想,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持续恶化之前,从外层空间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听闻此消息,对同事们表示:“外国有的,我们中国也可以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必须有。”这份激情与信念,成为了他追梦路上的执着动力,仿佛在他心中点燃了一把不灭的火焰,照亮了未来的征途。

1994年,南仁东开始了“天眼”选址,他辗转十多年,走遍全国各地后,终于来到了贵州的喀斯特洼地。他发现,这里的天然大坑正是建造望远镜的最佳地点。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与论证,他最终把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作为了项目选址。选定地址后,南仁东的心中总算落下了一块石头,但他一刻也没有放松,继续为项目的科研攻关全力以赴。

为整合科研力量,南仁东多次向有关部门单位报告,经过不懈努力,十多年间,“中国天眼”的立项申请书上增加了20多个高校及科研合作单位,为这一伟大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合作基础。

2011年,“中国天眼”的建设正式启动。然而,项目在开工不久后便遭遇了致命难题:要建造这样一口巨大的“天锅”,市面上的钢索根本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面对困境,南仁东毫不犹豫,亲自上阵,奋战700多个日夜。在历经近百次实验后,他终于解决了索网疲劳问题。

在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南仁东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建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正式落成,标志着中国在天文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天眼”建成仅一年后,南仁东便因肺癌离世了。他将一生的心血倾注于“天眼”,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太空观测最远的国家。2018年,中国科学院将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以此铭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天眼”;没有南仁东,平塘县的名字或许仍然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他的执着与奉献,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承载起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



参观完南仁东先进事迹馆,我们怀着对人民科学家无限的敬仰之情,踏上了前往金科村大窝凼探访“天眼”的旅程。

车在大山间蜿蜒而行,穿越一个又一个山峦,终于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天眼”身旁。

要想一睹“天眼”的真容,必须从山脚攀登至山巅。

仰望那笔直陡立的山峰,四周被浓密的绿荫所覆盖,荆棘里、林木中,错落有致地点缀着五彩斑斓的野花,把这座大山装扮得格外美丽。一些岩石悄悄躲在林木深处,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位探访的旅人,它们似乎在默默守护着这个神秘的观天之眼。

经过安检后,我们终于踏上了木制的栈道,开始了一步一步的攀登。

那条木质栈道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沿着陡峭的山壁缓缓攀升,呈现出优雅的“之”字形。

栈道上共有789级木质台阶,每几十级台阶中间有一个休息平台,平台上矗立着粗壮的柱子,上面雕刻着各个星座的传说,仿佛在为旅人讲述着宇宙的奥秘。

每走一级台阶,脚下都会发出“嗒嗒”的声响,仿佛是在欢迎我们,为我们加油鼓劲。

终于登上顶峰。从观景台上俯瞰,脚下的“天眼”,宛如一口巨大的“锅”,四面雄伟的大山像大锅的支架,将它稳稳托住,似乎要把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装入其中。宏大的反射面在云雾间若隐若现,总不让人窥见500米口径的全貌。身在其间,便能直观地感受到它庞大的身躯与大窝凼的地形如此契合,更让人深切体会到南仁东先生走遍崇山峻岭,为大射电“安家落户”的艰辛。

据介绍,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目前已帮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观测900余小时,涉及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多个领域。

8年来,“中国天眼”发扬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秉持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作风,创新不断,成果频出,不断拓展着人类观天极限,持续为人类极目宇宙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凝视着“天眼”,我深刻而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强大。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国不仅在文化传承上独树一帜,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自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天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它的建成和运行,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更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会继续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5023-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