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62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0

一曲激昂跌宕的交响乐


——《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读后


□张  维



5016-3-1.jpg

《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

黄西蒙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大国重器的诗意文化》一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信息量大,融新闻、历史、科技、诗词歌赋、天文地理、神话、航天、航空、航海等等于一书,仿佛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又可谓是一曲激昂跌宕的交响乐。这种极强的包容性,使得不同情趣爱好的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滋养。

全书用文学的力量疏通了科技发展的河流、脉络。通观全书,深感作者知识广博、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整部专著通过古今文史的旁征博引,对大国重器科学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梳理,既有深度,又有厚重感,颇具浓厚的诗意文化,值得品味。以往那些深奥枯燥的科技知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意趣盎然。比如“墨子”一章,将墨子技术比喻成从万米高空往地面的存钱罐投币,形象生动;把对小孔成像光学研究的启迪,说成宛如一把引领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神秘钥匙,很有意思;“鹊桥嫦娥号”一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学味浓,可读性强。作者深入浅出地描述,让科学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科技之门,让人不禁对科研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此书启示我们,创新与传统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的进步注入崭新活力与无尽创意。正因为如此,这些描述大国重器所流露出的浓郁诗意文化,令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前景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与热切的期盼。

书中所展现的我国在各个领域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从悠久的历史文化到当今的前沿科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坚韧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这让我们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信,我们的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我们的科研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宁的。

神话故事是传说,是想象。但先民有了这个大胆的奇思妙想,才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未知的远方,对一望无际的海洋,对茫茫宇宙产生无畏的勇气。正如郭沫若说的,科学要善于幻想,只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和束缚,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

国之重器的命名深思熟虑,非常考究,是在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名字不仅浪漫,富有诗意元素,还融入了古老文明的想象力与美好的情感寄托。比如“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祝融”号火星车的命名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展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以及国人不断提升的文化自信。

国之重器作为全球强国的显著标志,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力量与风采。以古人的名字命名,以神话故事的人物命名等等命名国之重器,既体现了科技的强硬实力,又充分融入并彰显了中国的深厚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对文化历史的传承,对先贤的认同,也是对科学的敬重,体现出国人的精神寄寓,对未来的美好希冀,昭示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书中用大量篇幅对我国历史上为国家繁荣富强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爱国志士的感人故事进行了深切的讲述。他们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都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这种爱国情怀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通过阐释国之重器的命名含义和背后科研的艰辛探索,在展示科技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国人的信心。比如“夸父逐日”的故事表明,先民具有努力拼搏、不畏死亡的执着精神,越是坎坷,越是勇敢,决不放弃,不断抗争,不断寻求希望,才有了之后灿烂的中华文明。“天问”火星探测器的命名,不只是科学探索精神的体现,更是家国情怀的呈现,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的双重内涵。“鸿雁”一章苏武的忠君思想、爱国情怀可谓感天动地,世间稀有,值得敬佩弘扬。“黄山舰”一章以优美的笔触引经据典对黄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描绘,激发了读者对黄山的神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金无纯金,书无完书。事物都有两面性,窃以为,这本专著也并非十全十美,在内容编排和取舍上稍有欠缺。有些地方拓展得过于宽泛,古诗词赋的引用增强了文化内涵,但引用过多,也稍显累赘。比如第一章“天问”,引经据典太多,而且不少原文引用屈原的诗赋,涉及人物比干、雷开和《封神演义》等等;比如“天眼”这一章,拓展了地名,对作家维茨格以及心理学家荣格的介绍非常详细,虽然增强了诗意,但有点脱离了大国重器这个主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对于一般初中生,以及古文功底较差、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或者阅读速度较慢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难以理解透彻,这就加大了普及的难度。如果点到为止,见好就收,简洁一点,或者用翻译后的通俗语言解读,降低难度系数,该书会更容易普及。还有“天问”一章,对鲲鹏运输机的功能、体型大小、重量、承载能力、运行速度等都没有描述,是空白。如果能像介绍“昆仑”发动机和“徐霞客舰”的性能、特点、优越性等那样写得比较清楚明白就好了。

总体来说,该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专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科技文化世界。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相信这本书会在更多人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