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7期 本期3621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6

“壮丽七十五周年·情系政协共成长”


——省政协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演讲比赛演讲稿摘登


编者按:

为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9月11日至9月24日,省政协举办“壮丽七十五周年·情系政协共成长”演讲比赛。此次演讲比赛,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省政协办公厅精心组织,省政协各专委会,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各市(州)政协大力支持,全省各级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干部广泛参与。从初赛27名选手中遴选出的9名决赛选手,围绕演讲主题、紧贴工作实际、结合自身感悟,在演讲中回顾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美好愿景,展现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良好精神风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增动力、添助力、聚合力。本报特摘登他们的优秀演讲稿件,以飨读者。


寻找——人民政协与困牛山红军壮举史实再现的故事


4989-2-1.jpg

石阡县政协委员、石阡县文博小学副校长 毛南燕


铜仁市石阡县困牛山西侧,虎井沟峭壁深深,黑滩河乱石密布。

九十年前的那个十月,在一阵枪炮声中,红六军团18师52团为掩护主力转移,把敌军引向石阡困牛山展开殊死搏斗。战斗到最后,红军战士们宁死不伤百姓、不做俘虏,折断枪支,毅然集体跳崖……从此,再也没有了52团的音信。52团哪里去了?党中央一直牵挂着,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3次派人到石阡寻找,可都没有结果。

2004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政协文史工作者们在困牛山村调研时发现,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都要到困牛山上烧香烧纸,几经打听才知道是祭拜红军。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18年的寻找52团之路。

寻找已经尘封70年的历史,注定是艰辛的。当地村民要么不知道,要么不愿讲,总之,没有人再提起这段往事,也生怕给自己带来麻烦。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寻访毫无进展。这群政协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跋山涉水,奔走在田野山间,在一片沉寂中,寻找着。他们寻访了失散红军的后代、目击者、知情人共675人,查阅档案资料1000余份,形成寻访调查材料近30万字,终于让52团的悲壮历史,呈现出真实的面貌,让红色成为了困牛山最鲜明的底色。

这几十年来,集体跳崖的唯一幸存红军陈世荣,每年都要带着子孙去困牛山祭拜。点燃香纸后,就喊娃娃些磕头,他说:“娃啊,他们是我的战友,在这里牺牲,没有后代。你们不光是我的子女,也是他们的子女。你们能读书、参加工作,是他们用命换来的!以后我不在了,你们也要来给他们上香烧纸,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老红军后代邓玉平来到红军跳崖的地方,跪拜在悬崖边,哭喊道:“叔叔们、伯伯们,我们终于找到你们了!”

老百姓自发的祭奠,陈世荣悲痛的回忆,邓玉平的跪拜,深深震撼着政协委员,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寻访的决心和信心!18年来,各级政协委员就困牛山红军壮举先后提出提案26件,向各方面发出呼吁。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戚建国、叶小文等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呼吁从国家层面支持“困牛山红军壮举”的保护传承,这引起了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6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省政协的全力推动下,2022年8月1日,“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在石阡召开,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齐聚一堂,让这首尘封多年的英雄赞歌响彻全国,让困牛山上丰碑巍然!

如今,原本十分偏僻的困牛山村,新建了县委党校、红军学校,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和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困牛山村民也得以在赓续红色血脉中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一切,无不凝结着政协人的汗水和心血、使命与担当!

红军精神一脉相承,52团从未离开,政协人从未停止寻找!52团的全体战士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铜仁市政协选送)



政协委员为群众筑起甜蜜致富路


4989-2-2.jpg

民盟盟员、民盟省委艺术专委会委员  曹亚琪


说起蜂糖李,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为镇宁自治县独一无二的甜蜜名片,蜂糖李一上市就成为市场追捧的金果果,先后荣获全国优质李金奖、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称号,更是被当地群众喜称为乡村振兴的“金果子”。

但十多年前,却没有人能想象这颗小小的果子会有怎样的未来。当时的蜂糖李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老百姓口中俗称的“桐壳李”,虽然好吃,但大都只是种在房前屋后零星挂果,形不成规模、做不成产品,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幸运的是,心系群众的农业专家、省政协民盟界别委员李用奇发现了它。从2012年起,李用奇便带领团队开始研究蜂糖李配套种植技术,频繁开展技术试验,耐心指导乡亲种植。当时的镇宁六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张,这个坑要挖大一点,树与树之间要间隔4米,一定是4米啊。”“老李,你这个土还是要堆高一点,泥土是松的,下场雨就冲下去了。”“王婶,栽好以后,要按时浇水,一定记得浇水。”

就这样,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李用奇带领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效破解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这颗小小的果子也不负众望,在2016年通过审定,正式命名为“蜂糖李”,凭借其甘甜脆爽的口感,迅速征服了大家的味蕾,可以说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成名背后往往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2024年6月11日,一场强降雨突袭了镇宁自治县。仿佛天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无情地洪水奔袭而来,六马镇打罕村陷入了一片汪洋,大雨过后,巨大的石块混杂着泥土横亘在路上,长达200多米的山体滑坡将村庄通往外界的道路彻底阻断。

而此时,正处于收获期的蜂糖李如果不能及时运送出去,村里老百姓一年的心血即将付诸东流。危急之际,县政协联络委干部与部分县政协委员不顾道路泥泞,不顾滑坡风险,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查看道路受损情况,现场与村支两委、群众代表开起了院坝会。倾听群众心声,协商施工方案,敲定解决办法……经过紧张的抢险工作,道路被打通了。看着蜂糖李终于装上了销售的货车,笑容洋溢在每一位村民脸上。

作为山窝窝里长出的金果果,蜂糖李产业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各级政协委员的心。从2016年至今,李用奇委员不仅一直奋战在蜂糖李种植一线,还与各级政协委员一起向省、市政协提出关于助力蜂糖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20余件,许多都被列入重点督办提案。各级政协也通过组织视察、调研、社区协商、院坝协商等方式,落实提案办理、协商解决问题。

随着蜂糖李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镇宁六马也从贫困乡镇变为全省唯一的“十亿元镇”,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华蜂糖李之乡”。

蜂糖李的故事,只是政协委员为群众谋福祉、促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政协委员们始终秉持着“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关注民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也必将用辛勤的汗水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民盟省委选送)


一份“天价”提案的诞生


3天价提案农工党赵明.jpg

遵义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遵义市妇幼保健院药学部主任  赵明


老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保障日益完善,人均寿命提高到了77.3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老有所养,如何来养? 2014年,农工党遵义市绥阳支部副主委蔡娜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我省各市(州)也开始不同额度发放此项老人福利,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等也分别启动此项工作,但仍然未能实现全市全面覆盖。 

于是,蔡娜在2014年底向农工党遵义市委提交了《关于建立全市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的建议》,被市委会遴选为党派提案提交给遵义市政协四届四次全会。其“尽快启动、逐步提高,实现老人福利由传统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的建议,反响非常强烈,不仅作为重点提案被时任遵义市政协主席亲自督办,还陆续受到遵义市两大主流媒体,遵义广播电视台和《遵义日报》的关注和采访。

因为这个建议,在2015年4月,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方案暖心上线,凡是遵义市范围内年满80岁的老人,只需到村委会和社区填写申请,通过审核后,每月就能领到50到200元不等的高龄补贴。政策一出,群众欢欣鼓舞。家住绥阳县蒲场镇91岁的刘大爷在领到200元的补贴金后,高兴得合不拢嘴。这200元,对普通家庭可能微不足道,可对当年的贫困农村家庭,200元能解决很多问题。银杏村的张奶奶说:“就算是我自己的儿女,也没这样准时准点地给我钱。”老人们把喜悦写在脸上,把感恩说在嘴上。截至2023年,此项补贴遵义市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0亿余元。一个遵义就是10亿,那么全省呢?可想而知,绝对天价!

这天价的背后,是政协的作为,政府的担当,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更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这份补贴一直持续在为高龄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驾护航,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为他们晚年的幸福“买单”,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这是一份“天价”提案,更是一份民生提案,一份暖心的提案。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的今天,这份提案的产生、督办、落实,除了是一套完美的政协提案工作流程,也是人民政协关注民生福祉,建务实之言、献睿智之策的典型案例。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对高龄老人的关爱,就像是在用最柔软的手抚摸每一个生命个体和整个社会,党派在关注,政协有建议,政府有措施,老年有保障,这份用“天价”换取的属于老人的幸福,值!


 (农工党省委选送)


“小协商”里的“大智慧”


4.协商黔东南曾真.jpg

黔东南州政协机关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州政协派驻榕江县水尾村第一书记 曾真


俗话说得好,“院坝虽小,却内藏乾坤”。最近,黔东南的“院坝”备受关注,吸粉无数。苗家姑娘的坝坝舞,姑妈们的篮球赛,“村T”的走秀,这些院坝里的事都是老百姓共同协商完成的。

2021年4月以来,黔东南州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以全省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试点为契机,创新推进“院坝协商”工作,把村民们汇聚一堂,共商对策,共谋发展,把协商民主搬到群众身边,推动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路走来,我们通过“院坝协商”,不断化解难题、不断凝聚共识、不断激励斗志。

凯里市淑里村和麻江县孟江村的“母亲河”龙山河,过去河流治理工作没有协同开展,导致水质有所下降。2023年8月,由两地政协牵头,组织跨区域“院坝协商”,达成协商共识12条,探索出了一条县域交界村寨治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协商结果的落实,不仅极大地改善了龙山河下游水质和村民的生活环境,更激发了两地村民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精神。

“村BA”是发源于黔东南乡村的篮球赛事,火爆的赛事带动了台江县台盘村的发展,也为综合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村BA”赛场周围有8000多个停车位,是村集体用地,村民们就是否收停车费出现了多种意见:收,能立即获益;不收,更能保持“村味”,利在长远。最终,台盘村通过“院坝协商”让村民们达成共识:不收停车费,让外地游客体验更纯粹的“村BA”。二组的李婆婆把自家晒谷场让了出来;村口的王大爷连夜把小吃摊搬到了指定地点。不仅解决了台盘村停车位问题,还推动了村口夜间经济的发展,升腾出浓浓人间烟火味。“院坝协商”的成果获得了广大游客的好评,也让村民们深刻体会到参与家乡建设的自主与自豪。

镇远县羊坪镇的养牛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很多散养户存在肉牛市场信息不对称、养殖技术无法共享等难题。今年6月,村民们通过“院坝协商”,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肉牛产业协会理事会,通过《肉牛协会章程》,打通了信息壁垒,推动养殖户抱团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院坝协商”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榕江县通过“院坝协商”,全民参与“村超”。大家腾车位、搞服务、做引导;送西瓜、唱侗歌、齐呐喊!“村超”不仅是火爆出圈的赛事,更是老百姓协商自治的典范。村民自发地唱出歌谣:大事小事你莫慌,我们院坝来协商;相互理解多帮助,家家户户胜小康!

“院坝协商”只是黔东南乃至整个贵州省开展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如果说“院坝协商”是乡村治理的温馨小灶,那么“社区协商”则是城市治理的温馨港湾,“园区协商”更是工业经济的温馨引擎,它们共同构成了贵州基层协商民主的多彩画卷,展现了协商民主在贵州大地上的勃勃生机。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一个个民主团结、和谐创新的动人故事正在演绎……


 (黔东南州政协选送)


政协很近 委员就在身边


5.创意园遵义陈曦.jpg

遵义市政协委员、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播音员   陈曦


在遵义市大连路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无名后山上,有一座于1984年设立的小小的纪念碑。被纪念的人,名叫陈荣殿,一位生于福建、奋斗于黔边的医学教授。这是一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富有强烈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

1982年,大连医学院重建,遵义医学院绝大多数的教职员工申请调回了各方面条件远好于遵义的大连。但陈荣殿教授等一部分人却为了遵义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留了下来,他们矢志扎根于遵义,服务于贵州人民。陈荣殿教授病逝后,遵义医学院遵照他的遗愿,将其遗体的病理解剖过程拍制为电视录像教学片,部分遗体制作为示教标本,至今存放于遵义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内。其余遗体火化后分别撒于贵州高原和东海之滨。陈荣殿教授常说:“人民给我的本事,要舍得花在人民身上。”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数十年过去了,在遵义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像陈荣殿教授这样具有献身精神的人还有很多。为了更好挖掘“三线”精神内涵、保护开发三线建设遗址、传承发扬“三线”精神,遵义市政协组织委员主动作为、积极参与,让三线建设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挥其独特价值,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2年,在长征十二厂旧厂房即将被开发作为商业用途之际,罗德生等30多名市政协委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遵义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提案,遵义市政协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文史专家和市政协委员到多地考察调研、征求意见、研究论证,形成了《关于建设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的提案》,为城市规划发出了政协声音、提供了政协方案,促成“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和“遵义三线博物馆”列入2014年遵义八大旅游文化精品工程,并如期建成开园。

如今的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三线”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闲置厂房变成了文创产业孵化器、艺术交流聚集地、资源保护示范园。很多人说它是北京的798、成都的东郊记忆,是美国的比利佛山庄,但我想说,它就是属于我们遵义的1964。当我穿梭在创意园如织的游人中,看着保留下来的宽阔高大的红砖厂房,听着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感人故事,摸着博物馆里陈列的各式展品,我深刻认识到人民政协为人民的重要意义,正是我们的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让“好建议”变为“真实效”。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一名遵义市政协委员。七年的履职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正是那些有社会责任、历史担当和文化自觉的政协人,用心用情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履职答卷, 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擦亮了“人民政协”这张响亮的名片。他们让我看到“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无私与奉献,勇敢和担当;也让我明白了作为政协委员的光荣与使命,责任与义务。

其实,政协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遵义市政协选送)


十年磨一剑 赤水变清河


6.赤水河民革王艺迪.jpg

民革党员、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二级主任科员 王艺迪


提到赤水河,您想到了什么呢?是生态河?是美酒河?还是英雄河?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赤水河重生与蜕变的故事。

十多年前,由于过度开发,且云贵川三省规划标准不一,赤水河一度陷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煤矿遍布、下游酒厂排放超标的窘境。那时的它,仿佛是一位被岁月遗忘的长者,默默承受着伤痛。万幸的是,在黔贵大地上,有一股力量,正在悄然汇聚,誓要还它清澈与生机。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的初春,那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在中共遵义市委召开的年度总结会议上,一场关乎赤水河未来命运的深刻讨论正在进行。“赤水河生态治理怎么办?谁来治理?怎么跨省治理?”正是这次讨论的焦点。大家集思广益,智慧碰撞,共谋拯救赤水河的佳策良方。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面对赤水河生态治理的挑战与困境,民革遵义市委负责同志大胆发声,提出了“三省四市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治理”的思路。这个建议提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可是要怎么统筹三省四市16个县区共同参与呢?大家心里都没底。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由民革遵义市委向上争取民革中央和省委的支持。历经了5次进京报告、近1年的跨省协商、几十次专题调研,在贵州省政协的大力推动下,民革中央成功携手云贵川三省政协,踏上了赤水河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征途。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16年5月,在民革中央、贵州省政协的共同组织下,第一届中国赤水河生态经济发展论坛顺利举行,来自三省四市16个县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在完善赤水河生态文明建设、开发协作保护机制等方面达成了宝贵共识。

在这一共识的引领下,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党派的政协委员们,心连心,手拉手,凝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在一次次调研、一份份提案、一场场座谈讨论中,搭建起云贵川三省的沟通桥梁,勾勒出三省共治的美好画卷……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赤水河流域,为“最美母亲河”的重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八年时光荏苒,在民革中央和三省政协的携手努力下,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了,生态补偿机制落地了,联合执法更加完善了。321座水电站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100%,沿岸旅游业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赤水河,这条镶嵌在黔贵大地间的红色血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声中,再次焕发出了蓬勃生命力。

今天,漫步赤水河畔,看两岸青山连绵、竹林茂盛,赤水河在政协的护航中蜿蜒流淌……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放缓脚步,三省共治赤水河的故事,将会成为75年人民政协光辉历史上的生动一页。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人民政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民革省委选送)


黔宁合作搭平台 “西西协商”促发展


7.西西协商黔西南杨开雯.jpg

黔西南州政协委员服务中心文史资料科科长 严开文


你知道贵州与宁夏的距离吗?两个同在中国西部却相隔2000公里的地方,今年,因为一颗小小的菜心,牵引出了跨区域协作的故事。

2024年的春天,在黔西南州安龙县一场农业“园区协商”会议上,一位蔬菜种植户道出了心中的苦楚:“最大的问题是缺技术工人……”而不久后,在另一场“园区协商”会上,一名群众却说出了他的烦心事:“我在宁夏种菜心,那边种的夏秋菜,冬春两季没工作……”政协委员们就纳闷了:一边是缺人,一边是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呢?

原来,黔西南和宁夏都是优质蔬菜产区,菜心是宁夏的“拳头”产业,种植规模超过了80万亩,吸引了五万多名贵州工人前往务工。由于两地的地理气候不同,宁夏菜心夏秋上市,黔西南菜心冬春上市,时间刚好错开。政协委员们认为:既然两地菜心生长的茬口期刚好错开,那么工人则完全可以两地错峰就业啊。但随着调研的深入,新的问题又来了:贵州宁夏相距2000公里,往返成本相当高,一旦用工岗位不确定的话,工人往返将面临着高成本、零收益的风险。

3月,恰逢全国两会召开,在委员界别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从宁夏银川到黔西南州挂任副州长的沈爱红提出:贵州与宁夏两地气候互补、资源同优、工人互用、市场互通,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合作优势,建议黔宁两地协同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贵州、宁夏两省(区)政协快速响应,为促进企业“联姻”牵线、推动产业合作搭台,黔宁协作由此拉开序幕。西南的贵州与西北的宁夏,合作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大家给这次协作取了个亲切的名字——“西西合作”。

很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成立了菜心产业专班,并安排州政协一名副主席担任专班班长,“如何统筹协作”“怎样发展产业”成为了州政协“周协商”“月协商”的高频词。随后,黔西南州政协与银川市政协共同发力,开展了7批次交流互访,探索搭建起了“西西协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宁夏与黔西南建立了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条,首期4000亩示范基地落户安龙县,系列协议也将陆续落地,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夏秋在宁夏,冬春在贵州”的良性互补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合作领域也在逐渐拓展,宁夏企业被贵州生态黄牛肉所吸引,双方迅速达成了合作架构。黔西南“山翁青”饮料企业与宁夏公司也签订了经销合同,本土品牌即将走出大山,跨区域合作链条也越拉越长。

“要说在‘西西合作’中最开心的呀,还是咱老百姓。”望谟县的耿青大哥欣喜地说:“我上半年在宁夏,下半年回家乡,既能打工挣钱,又能回家过年,家庭团聚了、收入增加了,干劲也更足了!”

人民政协发挥独特优势,让黔宁合作的种子在“园区协商”的厚实土壤中扎下了根。牵住菜心产业的“幼苗”,让两地跨越千里却实现了“双向奔赴”,探索出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浇灌出了“西西协商”的累累硕果。这项工作得到了两省(区)政协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赞誉“西西合作”成效显著,要求继续予以重视,持续深化合作。

西南的贵州和西北的宁夏,一个是公园之省,一个是塞上江南,“西西协商”让相隔2000公里的两个西部省份自此携手同行,共创未来……


 (黔西南州政协选送)


以梦为马 逐梦今朝


8.以梦为马社法委拧金花.jpg

省政协委员、黎平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宁金花


我是一名年轻的省政协委员,但其实我和政协已经有9年的缘分,是个名副其实的“老政协”。从黎平县政协委员到省政协委员,9年的时光更替,9年的同心同行,9年的履职历程,极大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拓展了我生命的厚度与宽度,为我增添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我被派到广东省佛山市挂职,心里想着,有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响应省政协倡导的“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动”。但初到广东,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平台,甚至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怎么办?后来,我发现当地的人都习惯随身携带名片,而名片上都把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印在最显眼的位置。我心里一动,也将“贵州省政协委员”几个字印在名片最上方,没想到,这一小小的举动竟然成为了我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介绍说他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政协委员,也是深圳市福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朋友处看到我的名片,邀请我去他的企业考察。见面后,我和他都不约而同地聊起了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越说越亲切,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后来,通过他介绍,我认识了更多的广东民营企业家委员,圈子越来越大。在他们的引荐下,我跑遍了广东省9个市,拜访企业200余家,邀请和陪同他们到黔东南州考察20余次。短短一年时间,我参与服务落地的项目有7个,签约资金3.52亿元。2023年11月,从江县人民政府与深圳医药行业协会在从江县举行项目投资签约仪式,出席仪式的四川省乐至县政协委员对我说:“天下政协是一家,走到哪里都是家。”这句话就像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政协组织强大的凝聚力。

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也成了我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最好的“介绍信”。当我知道黎平县坝寨乡连洞村修建文化广场和停车场是群众多年的愿望时,我迅速与佛山市政协、佛山市禅城区政协等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关心支持下,历时11个月,前后跑了8家单位和企业,筹集资金68万元,2023年6月,连洞村“博爱综合文化广场”竣工,群众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2023年5月,得知广东嘉星集团有意向贵州捐赠100万元的消息,我千方百计与董事长取得联系,更巧的是,他刚好也是政协委员。经过几次深度沟通之后,他最终同意给黎平县龙额乡龙额中学捐赠128万元用于修缮学生宿舍楼。宿舍楼修好的那天,嘉星集团董事长对我说:“我愿意给你捐助,就是源于一个政协委员对另一个政协委员的信任!”

每一次的履职历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具有特殊作用的护体铠甲。有了这身铠甲的加持,走到哪里我都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充满能量。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忆同心岁月,共抒政协情怀,这份荣光与责任,共筑着每一个政协人的梦想。我在一个个履职故事中努力汲取营养,汇聚成我不断奋进、努力拼搏的力量。

以梦为马,逐梦今朝。人民政协的使命和任务在每一届委员的交替中薪火相传。一进政协门,终生政协人。政协给了我干事创业的底气和平台,努力为政协组织增光添彩,也是我——一个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我,一个来自基层的省政协委员的心声和自白。


 (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选送)


立足本职担使命 履职尽责有作为


9.委员履职人资环委周华.jpg

省政协委员、省自然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周 华


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李济深等60人联名提出了《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这就是人民政协的第一提案。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以压倒性多数的表决结果,我们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来到了2021年,为庆祝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我国启动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是向全球推荐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成功入选。这个村的规划是我们单位编制的,没想到能用这样的方式与先辈们努力的结果产生了联系,也让我对荔波旅游有了更多的了解。

荔波位于北纬25°,是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在“黄小西吃晚饭”中占有重要一席。可在一次调研中我惊讶地发现,每年前往小七孔的游客超500万人次,但70%都是当天来了就走的“过客”,留下的30%均摊到每一天不到1500人。荔波拥有各类酒店、宾馆1000多家,床位超4万张,但品质好的酒店年均空床率也超四成,7、8月旅游旺季退房率也有10%;全国人均旅游消费4000元,而荔波仅1100元。这样大的差距,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啊!我觉得,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应该做点什么。

利用自己专业,我首先分析了荔波县昼夜间人口密度。从人口密度热力图可以看出荔波县早上8点到晚上12点的变化。您看,真的是太阳下热热闹闹,月光中冷冷清清。

光看数据不行,还得去荔波再看看!我又叫上同事,沿着漳江河一边走一边看,观察酒店夜间亮灯情况,走访当地旅行社,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心声。大家都说“这家酒店条件不错,怎么就那么几个房间亮灯啊!”听见最多的抱怨是“哎!他们都是冲着小七孔来的,如果没订上门票,情愿退房也不来!”

原来,很多游客都以为荔波只有一个小七孔,他们不知道,除了小七孔的绿,还有卧龙潭的蓝、荔波古镇的青、特色美食的彩、恩铭故乡的红……绚烂多姿的美,就这样静静地躲在山峦与碧波之间,期盼着大家的到来。

远方的客人该怎样才能留下来?这成了破题的关键!在最头疼的时候,一份国际慢城的研究报告启发了我。慢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全世界已经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301个城市建成了国际慢城,我国已建成了23个。

如果让大家“慢”下来,站在山巅与星辰对话、畅游河湖与友人品茗,细尝美味感受人间烟火,深入乡村触摸民族文化魅力,客人不就留下来了嘛!于是我撰写了荔波建设国际慢城的建议。

今年6月,《荔波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2024-2028)》公示了。规划中明确写着打造“世界级景区旅游强中心,即以荔波县城为核心范围的荔波国际慢城旅游生活区。” 我的建议被采纳啦!委员用心的思考,真的可以被听见、被看见!对美好生活的用心建议,真的能够落实!

无数个这样的建言献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小到民生发展,大到国家前途命运,人民政协一直贡献着力量!这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的使命,这是我们的自豪!1949年的那次会议还历历在目,75载风雨兼程、75载风华正茂!今天,历史将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该我们起航啦!加油!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