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70期 本期359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3

新征程上将改革进行到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感悟


□王召侠


改革开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宣传宣讲、贯彻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全会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始终坚持抓改革促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创新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首先,应以改革思维谋划发展。思想先破冰,发展后破局。要强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打破传统路径依赖,聚焦中心工作、重点任务谋划一批改革举措,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其次,应以改革方法破解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导向。面对前进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必须以改革的方法破藩篱、激活力、增动力。始终坚持改革开路、改革破题,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最后,应以改革方式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对已经确定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改革,要采取试点先行探索的办法,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为改革积累经验、提供思路、打下基础。


二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始终坚持抓改革惠民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首先,要顺应民心抓改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在认真落实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优先、社会保障等改革举措的同时,善于从老百姓呼声中寻找改革切入点,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其次,要聚焦民生抓改革。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坚持以改革之力为民解忧、为民谋利,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改革成果。最后,要汇集民智抓改革。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要走好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坚持问需、问计于民,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工作中,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认同度。


三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始终坚持抓改革保稳定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首先,要坚持抓改革保障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堵住机制上的漏洞,就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因此,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体制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其次,要坚持抓改革保障和谐稳定。社会稳定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应以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快构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债务化解、意识形态、生态环保等各条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最后,坚持抓改革保障公平正义。只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要协调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始终坚持抓改革强党建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要以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组织体系去实现,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其次,要以改革提升工作作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硬仗,必须要有过硬的作风、过硬的担当作保障。要健全完善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求真务实抓落实、敢做善为抓落实,确保数据真实、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最后,要以改革净化政治生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坚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巩固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