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68期 本期359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贵州籍红军将领简考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笔者认真阅读了有关红军与长征的文化史料,从这些文化史料中了解到一批贵州籍红军将领的故事。

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境内,在各地开展扩红工作,成百上千的贵州各族青年主动报名,加入红军队伍,积极投身革命。而且,早在红军长征以前,贵州就有热血青年参加北伐战争,后来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成长为红军的将领,有的还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贵州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贵州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周逸群(1896—1931),贵州铜仁人。原名周立凤,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贵阳南明中学毕业。1919年赴日本留学,庆应大学毕业。1923年回国到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积极同国民党右派势力作斗争,任青年军联合会常务委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到贺龙部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潮汕失利后转到上海。1928年1月被中共中央指派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到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参与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3月到桑植洪家关发动湘鄂边武装起义,后转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书记,统一了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1929年春鄂西游击大队成立,后扩编为鄂西红军游击总队,兼总队长,领导创建洪湖革命根据地,指挥洪湖红军多次战胜敌人。同年秋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930年2月组建红六军,兼任政治委员。同年7月同贺龙率领的红二军会师,成立红二军团,任政治委员兼中共前委书记。成为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为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9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组建江左、江右军和独立团,指挥部队取得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一、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保卫并发展了洪湖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在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敌军伏击,不幸牺牲。


龙志光(1903—1932),贵州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曾在第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六旅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任排长。1928年秘密入党,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2月率两个连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任营长。1930年秋红十军成立,任第十九团团长。不久成立旅,任红十军第四旅旅长,率部参加攻占景德镇等多次战斗。1931年后任红十军第八十二团团长,赣东北赤色警卫师师长,率部参加了挺进闽北扩大革命根据地的作战和赣东北反“围剿”斗争。同年7月,指挥部队攻打江西贵溪夏家岭,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闽浙赣省苏维埃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决定将贵溪县七区改名“志光区”,以志纪念。


罗统一(1897—1932),贵州榕江人。原名罗正炳,号定之。1919年加入滇黔联军当兵。1924年被编入贺龙部队,任团副兼营长,1926年入漕州政治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国民革命军独立15师和第20军任营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部南下广东时任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团代团长。起义军在潮(州)汕(头)地区失利后他辗转到上海。1928年初,随周逸群、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途中曾参加荆江两岸年关暴动;3月到达湘西北后,参加桑植起义;同年7月,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队长、营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委员,参加创建湘鄂边苏区。1930年秋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二军四师十团团长,红三军第七师十九团、二十团团长,洪湖警卫团团长,洪湖警卫师师长。率部参加湘鄂西苏区反“围剿”和文家墩、瓦庙集、新沟嘴等战斗。1932年秋,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


旷继勋(1895—1933),贵州思南人。号集成,又称邝继勋,早年在川军当兵。1925年,任川军江防军第七混成旅二团团长。1926年,通电响应中共组织领导的四川泸(州)顺(庆)起义,并支持共产党员在其部队中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1929年6月任国民党川军第七混成旅代理旅长,率全旅官兵于四川蓬溪县起义,任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不久起义失败,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参谋科科长。同年冬被派往湖北荆州、当阳从事兵运工作,发动国民党军三个连哗变,到洪湖地区加入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后任军长,参加巩固扩大洪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后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工作。1930年12月调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任红四军军长、鄂豫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军十三师师长。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成立,任军长。参与指挥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重要战斗和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对巩固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1933年2月,任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不久改任通江县军事指挥长。因反对张国焘的机会主义错误,多次受到打击。1933年6月,因肃反扩大化于四川通江洪口场被错杀。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为革命烈士。


匡海龙(1892—1937),贵州人。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后任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三十六旅连长。1928年秋于江西德兴率连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赣东北土地革命军第十四团任连长、营长。1929年4月部队改称江西红军独立五团,任团长。同年12月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率部参加巩固扩大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7月,成立红十军,任第七团团长,率部参加攻克景德镇的战斗。9月,团改旅,任红十军七旅旅长。同年11月,旅改团,仍任团长,后改任赣东北赤色警卫师师长,率部参加转战闽北扩大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率部参加反“围剿”作战。1932年12月,调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十军后,任闽浙赣军区贵(溪)、余(干)、万(年)作战分区指挥、中共闽浙赣省委委员,浙赣军区将地方武装编成新十军后任师长并代理军长。不久任挺进师师长,率部坚持开展皖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秋领导以江西浮梁小源为中心的农民暴动,成立红军皖赣独立师,任师长。同年底率独立师到皖南秋(浦)、贵(池)、东(流)地区活动。1935年率部分红军回到都昌、湖口、波阳、彭泽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牺牲。


黄超(1906—1938),贵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少年读书时因思想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在中共上海杨树浦支部过组织生活,参加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被组织派赴苏联入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毕业,1931年2月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秘书,从事白区地下斗争。同年秋被派入鄂豫皖苏区。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做组织工作。不久,担任张国焘的秘书。同年冬,担任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2年兼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后改任红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和千里转战大巴山,后改任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7月,担任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后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后兼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参加了创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攻”与进攻战役,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务委员、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中共西北特区委成立后,为政治局候补常务委员,并任西北联邦政府执行委员,9月调任由红五军团改称的第五军政治委员,兼任金川军区政治委员。1936年6月随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率第五军西渡黄河,被编入西路军,仍任军政治委员。3月,任中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4月,西路军失败后,随余部左支队艰苦转战至新疆。同年冬被从苏联回国途经乌鲁木齐的陈绍禹等以“托派”罪名逮捕。1938年初被错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平反昭雪。


杨至成(1903—1967),贵州三穗人。学名杨序清,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1年于省立农业中学毕业,后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上士。1926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同年11月转入武汉分校政治队学习。1927年6月毕业后到贺龙部第十军,任连指导员,同年秋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赣粤边。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司令部副官。4月,随军上井冈山。5月正式成立红四军,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副团长兼井冈山留守主任。10月,任第二十八团四连连长,参加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5月,任红四军军部副官长。1930年6月,任红十二军军部副官长。1932年初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后改任中革军委总兵站部部长。1933年1月,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组织兵工军需生产,制造枪弹、医药和卫生器材,保障了中央红军各次反“围剿”作战的物资供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1935年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后方部部长。到陕北后,11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1936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兼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兵站部部长。12月,任军委总兵站部部长兼红军前方总指挥部后勤部部长。1937年6月,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因病赴莫斯科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曾参加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会议,1946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罗登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