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梦
□石庆慧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走访的最后一站是黎平县敖市镇蒙村。
到达蒙村的时候,天色已晚,文友们却仍旧情绪高涨,借着微暗的天光,走村串巷,迅速对这个声名远播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了一番参观与游览。之后又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敖市镇党委和蒙村村委的相关介绍。虽是匆匆一瞥,粗浅相谈,却让人感慨良多。
蒙村,我曾在不同的时期来过几次,因我高中同学兼闺蜜的家就在这个村庄里。高中时我到过她家,与她下过地、挑过水、走过蒙村泥泞的村巷。十多年前,她出嫁时,我又一次赶来为她送亲,在她家住了一晚。她的父母勤劳能干,家中比较殷实,但那时也和寨上绝大多数家庭一样,住着侗族的干栏木楼,而且因父母兄弟长年外出打工,木楼缺乏料理而显得荒旧。后来我调回黎城之初,又一次受邀去她娘家吃烧鱼,她娘家已新建了五层高的小洋楼,虽然并非节假日,家人亲戚们竟都在,热闹异常。
今日的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了漂亮的小洋楼,寨道也干净规整,路边栽满了树木与花草,还建有停车场、宽阔的文化广场、气派的花桥长廊,完全是一座现代化村庄。
难能可贵的是,蒙村的现代化不是政府移民搬迁一体建设的,而是村民们富起来之后,在老旧的基础上一点一点改建出来的。也就是说,蒙村的富不是个别能人的富,而是全体村民都由内而外共同富裕起来了。据了解,这主要得益于村里合作社的建立。蒙村共有529户,2300多人,主要由欧、石、杨三大家族组成。前些年来,为脱贫摘帽,蒙村村民组建了产业合作社,有钱的投钱,有力的出力,有地的出地,全村户户参与,共同联动,创建了3000多亩无公害、无污染优质茶园,并进一步优化加工技术,对茶叶进行精加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了茶园作为根基,蒙村人再也用不着背井离乡打工挣钱了。采茶、制茶、卖茶,让蒙村人有了共同的事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建设家园、振兴乡村的自信与底气。
最让我惊叹的是整个村庄的文化建设。前些年在乡镇工作,走村串寨,包括回到自己的家乡,所到之处无不透着人去楼空的萧条。为摆脱刀耕火种的贫穷,山里人不得不大批大批地外出打工,许多村庄成为“空壳村”,平日只剩老人小孩留守,只有过年或红白喜事才显出农村应有的热闹。建设别人的家园却荒了自己的家园,那时我常想,广大农村的出路在哪?我们的乡愁皈依何处?今日参观蒙村,让我看到了可以复制的乡村建设,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振兴的不单是乡村的经济,还有乡村的文化,我们要摆脱的不单是农民的贫穷,更该将乡村建设成繁荣兴盛的我们愿意留守的家园。
蒙村的文化建设除了各种体育健身设施、娱乐戏台设施、文化墙、图书室等,最触动我的,是在蒙村的花桥长廊上,我竟然看到了欧氏、石氏和杨氏的家训。
重视家教与门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创举,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观念渐渐淡泊,家风似乎也被人们遗忘了。
蒙村的石家与我们村的石家属同一宗族。石家在我们村是人口大户,自古重诗书,讲仁善。据说我的祖太公饱读诗书,又习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府衙曾派人翻山越岭、三顾茅庐,要请我祖太公出山做官,可我祖太公每次皆称病回绝,安心在那个小村庄里当一名乡绅,刻碑调事,收徒授业,润泽乡里。我的爷爷热衷办学,在上重、大稼、双江、岩洞等地当过校长,光荣退休之后又致力于家庭教育。小时候,伯父、父亲也时常教导我们知识规矩。但当下枝开叶散,各奔东西,家风家训之类的文化也就渐渐淡化了,并未成文成规。
所以,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石氏家训。“其一:乡约当遵,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二:祠墓当展,祠者祖宗神灵所依,墓者祖宗体魄所藏,子孙思祖宗而不可见,见所依所藏之处,既如见祖宗,时而祠祭,里面墓祭,必加敬谨。其三:族类当辩,名份当正,宗族当睦,谱牒当重,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止,节俭当崇,守望当严,邪行当禁,回礼当行……”“常怀万石家风,永远祥符世泽”。我百度了一下万石家风的故事,《汉书·万石君传》记载:“万石君石奋,……及孝景即位,以奋为九卿。……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
重树这样的家风,重提这样的故事,以产业为主,以修学为重,经济、文化同步打造,我相信蒙村必定会越来越美,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家国也必定会越来越美!
蒙村远景 郑 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