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祝“六一”共筑未来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
在我国,“六一”儿童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它承载着对孩子们的深切关怀和美好祝愿,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对儿童权益和教育的高度重视。每年的儿童节,各地政府部门都会积极采取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性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注入了积极的能量和动力。
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但也不只是孩子的节日,它应该是所有富有童心的人的节日。无论什么年纪,无论何种身份,在这一天,让我们了解一下儿童节背后的文化,欣赏一下国画大师笔下的童趣。
儿童节背后的文化
“儿童”一词从何而来
“儿童”一词,不是近现代的新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描绘了儿童扑蝶玩乐的童真童趣。
那“儿童”二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儿”与“童”这两个字如今意思相近,均是指年少之人,但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形”还是“义”都是不一样的。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的“儿”与繁体“兒”变化不大。“兒”上半部分的笔画并没有封口,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婴儿头骨最初是没有闭合的,现代医学将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称为囟门。头大而身小之人,正是婴儿的模样。
至于“童”,最早并不是指孩子的意思。“童”字在甲骨文中代表有罪的男人,更准确地说,是有罪的奴仆,后来专指未成年的奴仆,用于“书童”“家童”,《陈情表》中也有“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的句子。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童”字慢慢褪去奴仆的含义,成为孩子之意。
“儿童”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列子·仲尼》中已有“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的说法。该句中的“儿童谣”在现代一般简称为“童谣”,但先秦时“儿童”一词并不常用,多使用“小儿”“童儿”“童子”等。其中的“小儿”在现代医学中仍使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常把儿科称为“小儿科”。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历途中,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辩太阳的大小、远近,《列子·汤问》中便称作“两小儿辩日”。
唐宋开始,“儿童”一词的使用相对多了起来,尤其是在诗文中。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北宋文人苏东坡《满庭芳·归去来兮》:“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等。
那么,多大年龄的孩子可以称之为“儿童”呢?《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则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在我国古代,通常是将从出生到10岁划定为“幼年”,适宜学习,因此称10岁孩子为“幼学之年”;而到了20岁叫“弱年”,应该束发加冠,此年龄段称为“弱冠之年”。从《礼记》规定来看,10岁以下的幼年相当于现代少儿阶段;20岁以下为未成年人,20岁为成年,要行中国古代特有的成年礼仪“冠礼”,又称“成丁礼”。不过,这是对男孩而言的,对于女孩,15岁以下算未成年人,15岁时被称为“及(开)笄之年”。
除了“童儿”“童子”等,古人称呼孩子的词语很丰富。如垂髫,多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小孩子不绑头发,“垂髫”是他们头发自然下垂的样子,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儿童或者童年之意,《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记载。又如总角,古时孩童的头发中分,在头的两侧各束一结,因为形状像牛角,所以叫总角,古人常用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用“总角之交”来形容幼年时代就交好的朋友。还有“束发”,是把总角解散,束成一个髻,开始束发的年龄大约为十五岁,在古代是入大学之年。
我国儿童节的历史
1925年之前,我国并没有儿童节的概念。直到1925年8月,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会上通过了《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
1931年,在中华慈幼协会的倡导及多重力量的助推下,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儿童节纪念办法,规定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各小学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及家庭可于当日举行纪念活动,旨在“鼓舞儿童兴趣,启发儿童爱群爱国爱家庭之心理”。
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眼中,儿童节是弘扬慈幼文化的极好载体,所以他经常出席纪念儿童节的一些活动,并郑重地记载在日记中。此外,他还在一些媒体上公开发表演说,支持儿童节的设置。如1934年4月5日的《申报》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蔡元培表示:“儿童节为四月四日,当名之为双四节。”不仅如此,蔡元培还别出心裁地解释“双四节”的另一番涵义:“第一个‘四’字,即食、衣、住、行,是我们的基本生活。各位小朋友,现在仰给于家庭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供给,或父母不注意,即发生危险。故各位要记着此时此刻父母供给,将来成人后即要努力工作,以抵偿今日之债;第二个‘四’字,即智、体、德、美四育。大人们锻炼你们的身体,培植你们读书,告诉你们做人的道理,陶养你们的性情,就是智体德美四种教育。”此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创作过《儿童节歌》,歌词为:“四月四,四月四,大人要立志,肯跟小孩学,才算大本事”。
尽管当时设立了这个节日,但在那个年代,儿童节不过是个“摆设”,大多数儿童过节时也不得不做苦工讨生活,无法接受礼物、听戏、看电影、吃糖果、参加游艺会等。
在国际儿童节正式确立之后,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发出通令,废除旧的“4·4”儿童节,将6月1日作为我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少年儿童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欢庆自己的节日。早上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学校参加活动,下午跟着家长去公园或者看展览,许多公共娱乐场所特地为孩子们免费开放,一些单位在这天还向本单位职工的子女馈赠礼物,这是孩子们最愉快的一天。
各国五花八门的儿童节
除了“六一”国际儿童节,一些国家还有各种各样的儿童节。
日本是世界上庆祝儿童节次数最多的国家,一年之中有三个。
3月3日女孩节。在这一天,有女孩的家庭就会在家中陈列台上放置穿着和服的漂亮玩偶,作为给女儿的节日礼物。因此,日本女孩节又称“玩偶节”。
5月5日男孩节。有男孩的家庭当天会在庭院或家门口悬挂鲤鱼旗,鲤鱼旗一般用色彩鲜艳的纸或者布制成,形似鲤鱼,穿在竹竿上挂在屋顶,用来象征儿童消除厄运、克服困难、顺利成长,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鲤鱼日”。
11月15日“七五三”儿童节。在日本习俗里,三岁、五岁和七岁的孩子特别幸运,所以家长会专门为这三个年龄的孩子庆祝,给他们送上糖果和玩具,还要全家一起祈福。
除日本外,瑞典也设有“男孩节”和“女孩节”。每年8月7日是男孩子的节日,又称“龙虾节”,这一天男孩们会打扮成龙虾的模样,学习龙虾的勇敢精神。12月13日是“女孩节”,又叫“露西亚女神节”。露西亚是瑞典传说中专门保护女孩的女神,这一天女孩们会打扮成女神的模样,为其他孩子做好事。
韩国的儿童节是5月5日,也称为“五月节”,是韩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节日之一。这天全国放假,如果碰到周末或其他公休日时,还可以给予补休,是韩国少数可以“补休”的国定假日之一。
新加坡的儿童节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日期,在2011年修宪时为“促进家庭生活”改为每个10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在儿童节当天,除了孩子,政府还给所有家长放假,让他们更好地陪伴孩子过节。有趣的是,新加坡的国家游乐场还专门制定了一条特殊规定:儿童节当天小朋友要购买全票,家长则要购买半票,这样不仅让孩子体验了一把当大人的感觉,更让家长们重新找回久违的童年时光。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