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过后是地名——遵义小考
□文/图 胡长斌
穆家川
遵义市中心城区有一条河穿城而过,曲折蜿蜒。这条河,明代前称“穆家川”,之后易名“湘江”。
湘江发源于大娄山南麓,自西北往东南流经汇川区、红花岗区,又折向东流,于三星场汇入乌江。湘江有喇叭河、高坪河两条源流,二源于城西北官塘(今三阁公园)汇合后始称湘江。
官塘往下,河床陡峭,到了洗马滩,水花飞溅,涛声如雷。再下千余米,河之右岸有一片山谷,东傍河沿,北面山梁横亘如墙,与南向山冈相交于西面高坡密林,形成襟山带水、地沃水丰的居家乐土。穆氏人家聚居于此,开垄筑墙,开启了最早的城市建设序章。
所以,“穆家川”是一条河的古名,又是一座古城的名字。不管是作为河名,还是城市名,都与穆氏有关。
据《穆氏族谱》载,唐乾符三年,播州叛乱,朝廷命佐臣穆星明(讳开封)征播,不虞马失前蹄殒命芦村(今习水县温水镇);两年后,朝廷又命鄱阳镇守穆星天(星明之弟)远征。临行前,皇帝有旨:平蛮有功,世司其土。
公元876年,穆星天带着三个儿子一个女婿,率部从湖南娄底进军,战乌水(乌江)击败叛军,收复播州。杨端进入播州时,眼见播州已成穆氏天下了。
《遵义简史》引《穆氏族谱》:“杨端举贺谋夺,致父与子、婿丧命于酒宴之下矣。”事发后,未死的儿子驰赴长安奏陈冤情,但朝廷已将播州地交给杨端了,为调合矛盾,追谥穆星天为“国公”,追认已死的子、婿为相公,敕封管阴,立庙享播民春秋两祀;恩赐未死的儿子以千户之爵管阳,子孙世袭。
《遵义简史》:今习水县芦村坝,曾建有祭祀穆星明的开封殿,今存遗址。穆星天即穆氏入播始祖,今红花岗区中山路丁字口幸福巷里面原有古庙,即祭祀穆星天的穆家庙。
《遵义市政区地名志》云:穆家川,即遵义老城,是遵义亦是贵州最早的城市。南宋淳熙三年,杨轸将播州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穆家川从此成为这片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播州治所迁驻穆家川前,穆家川早有发展。南宋淳熙年间,又经杨氏政权建设,以后,又历“改土归流”大变革,在穆家川开辟城墙,营建街衢,竖立城门,俨然一座坚城矣。至清代,河西穆家川被称作老城,成为官衙要地和文化重地;河东成为商贸繁华之地,亦建起城墙,谓为新城,丁字口为新城中心所在。老城、新城连璧,为湘江增色。
穆家川淡出历史,遵义老城成了一个城市的记忆。
白田坝
南宋时,杨轸据有穆家川后,穆氏“居湘川之左”,在河之左岸、桃源山下建设家园。这片河谷地带,因泥呈白色,故谓“白田坝”。
杨粲治播时,穆姓离开白田坝,隐居于大娄山北坡响水坝一带繁衍生息。“白田坝”成为穆氏族谱中频频出现的地名。
尽管穆氏不在,但“白田坝”仍将留痕于历史的信息之中。
公元1600年,“平播战争”结束,平播主帅李化龙在向朝廷的报告中,称“白田坝沃壤数百里,即播州遵义县故地,当复府治,设县附焉”。
李化龙的意思是说,白田坝曾经是播州宣慰使司和长官司驻地,这地方有数百里之阔,且土地肥沃,现仍应设府治于此,另外,把一个县的治所也放在这里,府、县同郭,恢复原来的气象,便于管理新辟的郡县。
此外,李化龙还考虑在新置府境内驻军七千,分布在白田坝、真州、桐梓等驿防守,以安定地方。
在李化龙写报告时,“白田坝”这个小地名是被当作大地名来用了。因新的府名、县名还在他的拟议中,还在向中央的报告中,还在西南山海链接京城的漫漫驿路上;于是,李化龙用原有地名“白田坝”来指代他所拟设的府、县同郭的所在地。
那么,作为一个地名,“白田坝”在今丁字口一带,则有清《遵义府志》为证:“太白听莺处,在府治东桃源路口,知府刘诏升刻石志其处。”又说:“洞外为白田坝,后人因附会太白《白田马上闻莺》诗,谓即在此。”
据传,李白流放夜郎时,曾游历过白田坝和坝东的桃源山,留句“春浮蚁绿醅初熟,暖如莺簧舌渐调”。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府据《通志·古迹》“有太白马上闻莺处”,于是引“春浮”句,刻在石碑上,立在桃源洞口,以作城区人文景观。
郑珍在编修《遵义府志》时,考证桃源洞口石碑上的诗句其实是欧阳修的,而《通志》在引述明人著述时未作考辨,兼之李白集中有《白田马上闻莺》诗,山畔恰又有白田坝,于是附会说当年李白在这里写过诗。郑珍说:“不知所谓白田,在今江南宝应。”原来,此“白田”非彼“白田”矣!
湘江左岸的桃源山、湘山,都是白田坝边上的地方名山。桃源山上,元代建有会仙亭,清嘉庆年间,知府赵遵律在山巅营建怀念李白的谪仙楼;紧邻其南的湘山之巅,建有香(湘)山寺。此外,白田坝边上建有总会庙,辟有先农坛。穆家庙,在桃源山北肩山麓山谷。
白田党
在白田坝设置基层政权,自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遵义县城设七党二十坊,城内四党八坊,城郊三党十二坊。
兴隆党、白田党、泽门党为城郊三党,白田党辖有旺泽坊、承恩坊、闻韶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白田镇,隶遵义县第一区。二十四年,基层区划调整,“白田镇”消失,“古式镇”现身。民国三十年(1941),区划调整,相同地域“丁字镇”出世。
遵义解放后,设遵义市,辖原遵义县中区(城区)之文化、洗马、丰乐、丁字、朝阳、白农六镇。建市后,废镇设区,丁字镇设为丁字区,辖十保一百二十甲。1950年,区划调整,原丁字区并入丰乐区。
“丁字口”声名鹊起。清中后期及民国年代,丁字口成为新城的中心所在,成为商贸中心和物质集散地。由其取代农耕色彩的“白田坝”,取代“年深月久”的“古式巷”,而成为一个地片名,便是早晚间的事了。
穆家庙
距丁字口一二百米,也就是白田坝东北向有条浅谷,谷之东为今新东门山冈,之南便是桃源山,东南向是走马坝,西向谷口是一片小山坝,与桃源山麓相邻,穆家庙立焉。
据穆氏族谱,皇帝赐封穆星天为国公,立庙享播民祭祀,所以穆家庙又叫“国公庙”。唐末立庙,到南宋时,穆氏开发白田坝,从白田坝到穆家庙渐次成市成街,即穆氏族谱中的“白田街”。
宋元明清,朝代更替。穆家庙应有官方修缮,才不至于消殒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清《遵义府志》称:“穆家庙,在丁字口,川主行祠,阖郡严祀。” 郑珍认为,所谓“穆家庙”,是“川主行祠”,纪念李冰父子的。这说法很勉强。
穆家庙历时千年,成了古寺庙,再演绎成古式庙,亦称穆家巷或古式巷。
1933年,黔军旅长拆除残破旧庙,在原址上建成豪华的易家住宅。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驻遵期间,毛泽东住进易家华宅,同住的有张闻天、王稼祥。
遵义解放后,将穆家巷改名中山北路一巷。1964年,地方对当年毛主席住过的地方作了维修,定名“毛主席住居”,对市民开放。1966年,将巷改名幸福巷。
据“幸福巷纪事”墙介绍:“从民国时期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巷内青石墁地,重门深锁,时现小楼雕窗,九曲回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中华路到先农街,对路面作混凝土改建,长300余米,宽2至4米。2001年,地方整治“住居”周围环境,拓展保护范围。曾经的幽深小巷渐次不复,所谓“幸福巷”者,有名无巷了。
2018年,“毛主席住居”纳入国家长征公园建设,以发挥红色文化的旅游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现在,毛主席住居依然座落在桃源路口上,坐东向西,鸟瞰繁华的丁字口一带。从中华南路路口拾级而上,花坛竹苑,曲径蜿蜒,宫墙林立,环道层迭。满眼是笑颜的人面,满目是姹紫之嫣红,满心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穿城而过的湘江河。
丁字口旁边的添秀桥。
毛主席住居。
丁字口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