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山的书卷气
□张思文
了解安龙风景名胜的人,只要提起一览亭、半山亭、涵虚阁,必定滔滔不绝,但提起金星山,却未必如此。
今年初,笔者等100余名参加县两会的政协委员赴金星山视察旅游项目建设和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了西南之地这座秀美却不知名的青山。
金星山是一座文化之山,除了自然美还有人文美,从安龙走出去的名人张之洞、王安泽、罗汛河、祝宁华……如璀璨的星光,闪耀着无尽的光辉。
金星山在哪儿?安龙旧志有云:“金星山在城西半里,突耸秀,孤峰特立。”
顺着山路缓缓走上十一级台阶,便到了金星山山门前。
山门两侧刻有代理兴义府知府、清末著名学者聂树楷(字尊吾)的楹联。横额刻有“苕清霅绿”四个字。“苕”指苕溪,“霅”指霅溪,分别是浙江省境内的两条著名溪流,都流入太湖,以此来比喻众水汇入绿海。其上下联分别是“忽惊华构依岩出,不断海风吹月来。”上联出自苏轼诗《柏堂》“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下联出自陆游诗《泊公安县》“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如果我晚上来,一定是能够感受到那“不断海风吹月来”的意境的。
跨过一条石门槛,踏过八级条石台阶,往右拐弯,便来到了一座通往一览亭的小石舫前。
小石舫正面两侧皆刻有楹联:“虹垂古阳羡,鳌戴小蓬莱,”横额是“尺幅千里”。此楹联明白地告诉我们,金星山附近的景致,像彩虹落下古阳羡那样地美丽,是传说中的巨鳌不辞劳苦,从远方千里跋涉,驮运到这里来的。
这里的景色,如蓬莱仙景一样迷人,简直就是小蓬莱啊!
“尺幅千里”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此地景象虽小,却在有限画幅里,画进了约千里长的风光。
形式简略但内涵丰富,需慢慢品味。诗人黄世文在此和诗朋酒友赏荷,举杯欢畅,激情涌动,留下“近水遥山皆入画,赏荷醉月共飞觞”的诗句。
穿过小石舫,再踏上五级条石台阶,往左面走,便到一览亭。
一览亭为四楹八柱长廊,卷棚式屋面,构筑在金星山的最前面。整个亭子坐北朝南,东西长七八米,南北长约两三米,高约三四米。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张石造四方桌。
亭内共有八根石造立柱,南北各四根,每根皆成八面,四窄四宽,窄约两寸宽约八寸,宽的一面多刻有楹联。
楹联内容丰富,如“乘兴此登临,云海烟峦之间,见城郭依稀,四面景物皆归眼底;静观皆自得,稻田蔬圃而外,更渔村隐约,三农生计直注胸前”,为李炳奎撰写。有触景生情抒发感慨的楹联“风景不殊,登临无限山河感;苍茫入望,独立依然云水身”,由代理安义镇总兵刘显潜撰并跋。有借景抒怀的楹联,如“人在画图中,江山入妙;地超尘俗外,俯仰皆宽”,由郡人黄芳材撰句并书写。有表达安龙文化“揽河山、谈风月、耕读传家”三大特征的楹联,如“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这副楹联展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博大胸襟。一句“问几辈能挽河山”,喊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
一览亭后踏过六级条石台阶,就来到了涵虚阁。
涵虚阁正南墙面开大门,门框用长条石块做成,左右两面的石门框上镌刻“历四十七年始复前徽大好河山若有待;亘三十余里合成斯举文明气象看重新。”额枋浮雕“二龙戏珠”图,阁门上横向楷书镌刻“涵虚阁”。
清乾隆五年(1740),南隆府知府杨汇集资在金星山上建三层高阁一座,题额“巍然紫府”,同治年间毁于兵火。
宣统三年(1911),代理安义镇总兵刘显潜、代理兴义府知府聂树楷与地方人士集资复建,题额“涵虚阁”。“涵虚阁”的“涵虚”一词,出自孟浩然的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阁为木柱石墙,是一座六角形的三层尖顶阁楼,耸立在金星山顶部,凌空而起,雄伟壮观。
在阁楼顶部,一座小小的五层宝塔耸立其上。因为阁楼太高,不留心者可能会“视而不见”。阁门横额上有“涵虚阁”三个石刻行书大字,意切字秀。下有浮雕“二龙戏珠”的石梁承托,底层方石砌墙,鼓形六角基础。阁楼四周,松柏交映,阁内有旋转红色木梯,可登楼观景。
顺着一览亭前的弧形走廊往东北方向走,便来到了名扬千里的半山亭。年长的张瑛站在年幼的张之洞右侧面,手捋胡须,满怀希望地注视着儿子张之洞在写《半山亭记》。雕刻的形象神情栩栩如生,近乎真人一般。
半山亭依山而建,三面临空,一面傍岩,整个亭子就像是建造在半山的岩崖之上,共有六根六面同宽的石柱支撑着亭棚。
柱子上除空着的五面,其余的都刻有楹联。
在这些楹联中,有写文人墨客集聚场面的,如“天际瞰洪涛,壮气频吞绿海上;座中多佳士,置身都在翠微间”,由郡人王金堤撰句。有颂扬半山亭竣工的,如“万变感沧桑,留得半山风月旧;一亭重结构,收来满眼画图新”,由郡人周涛撰句并书写;又如“大地已翻新,却喜阁亭同舟造;半山真雅趣,还欣水国兴为邻”。有描写站在半山亭上所见风光的,如“凭栏十里芰荷香,垂堤而行杨柳色”,由郡人杨智清集句。细心地数了一数,共有十幅楹联,幅幅都自成一体,风格迥异,特色鲜明,艺术上乘。但与张之洞的《半山亭记》相比,却都逊色。
《半山亭记》正文包括标点符号及最后落款共993字,标准的千字美文。《半山亭记》所叙之事就是宾客宴聚,所写之景就是半山亭风光,所记之人就是时任兴义府知府、诗文多次提及的“太守”、张之洞父亲张锳。
从半山亭出来,往右走,先上七级条石台阶,向右转,再上六级条石台阶,经过块石铺就的石板路面,便来到了禅房。
禅房类似一栋吊脚楼,傍岩构筑。从正面看是一层,从背面看是两层。下层设炊厨,上层两面轩窗,两壁山墙,具有古代西南百越民族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风格,极富地方特色。
这里,过去曾经是文人聚会饮宴的地方。如今,禅房里展出了张之洞家训、家谱、书法、图片及其家族的珍贵资料,引来不少游人驻足、静观、拍照、热议,盛况空前。
在金星山东北面是张之洞纪念馆。
张之洞纪念馆门前的两副对联也常常引人驻足,观赏品味。一联为张之洞所撰,上联是“笔下江山转葱蒨”,下联是“堂前水竹湛清华”。颂扬了其父张瑛治理盘江八属取得的喜人成就和培养人才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另一联为安龙县本土人士陈翰辉老先生所撰,上联是“半山著美文十里荷香留胜迹”,下联是“四海传新学百年伟业育英才”,颂扬了张瑛张之洞父子的不朽功绩。
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流连于金星山山水之乐时,不该忘了金星山这块宝地,最浓厚的还是书卷气。
金星山涵虚阁
张之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