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感
——丹寨县“杜鹃花文化节”系列活动见闻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吟
丹寨一年四季皆有美景,但在万物生机勃发的春夏之交,位于丹寨县龙泉山的万亩野生杜鹃花最能给人绚烂壮美之感。在“五一”假期来临之际,丹寨县举办“杜鹃花文化节”,以苗族盛装巡游、“相约上春山”民歌赛、非遗研学乡村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迎来了大量游客前来赏美景、品美食,体验贵州的民族特色文化。
此次杜鹃花文化节系列活动在龙泉山、万达小镇、丹寨茶园及县城周边同时开展,打造了龙泉山花海景观,并以杜鹃花音乐节、浪漫杜鹃炫彩烟火秀、星空夜市啤酒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共同提升丹寨旅游品牌、丰富丹寨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了文旅融合的多元新鲜体验,也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着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3年,丹寨县接待游客860.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75亿元。
龙泉山下“相约上春山”
龙泉山——苗语称为“波俄”,意即云雾山,又称“波告尤”,意即尤公山——位于丹寨县城西面,距县城2公里,山势雄奇,处处是景。除了“蟠龙戏珠”、“登高得禄”、“玉液清心”、龙泉山寺、万亩杜鹃以外,还有朝天洞石刻及龙洞等景观景点。龙泉山最吸引人的风光,是每年四、五月间盛放的龙泉野生杜鹃,云雾中万亩红霞般的杜鹃每年都吸引大量游人前往观赏。
5月1日清晨,龙泉山风景区隆重推出了民族芦笙歌舞表演及“相约上春山”民歌大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也进一步弘扬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此次大赛吸引了来自丹寨和周边的众多民歌爱好者参与。来自丹寨县龙泉镇保利小区的39岁苗族青年歌手文贵赢率先登台献艺:“你在你家乡,我在我家乡,通过这次活动,一起唱歌中建立了情谊……”在或高亢激昂或悠扬婉转的原生态曲调中,文贵赢用苗语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游方(苗族)情歌,带领现场观众进入到美妙的“音乐异世界”,令游客们感受到丹寨县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欣赏了悦耳歌声,沿着幽邃的山谷一路前行,步道在绿荫里蜿蜒盘绕,听到一阵若隐若现的叮当声响时还会瞥见转角处一抹五彩的衣裙。山谷间一处处清澈涓流,慢慢地向下淌着。绿丛中,诸多的杜鹃花或羞涩,或烂漫,让人心旷神怡,远眺这连片的映山红,又让人胸中仿佛激荡出火焰。
而在龙泉山下的农家乐万发山庄里,老板罗再益一家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据他的女儿介绍,“五一”期间的预订量都已经超标,只能请来亲戚帮忙招待。虽然忙累,但罗再益一家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万达小镇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五一”期间,万达小镇人潮涌动,游客络绎不绝。为更好地推广丹寨非遗文化,丹寨县政府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非遗文化展演中,苗族锦鸡舞、苗族盛装游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此外,非遗手工艺品展销、非遗美食体验等活动,让游客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特色美食。
丹寨县素有“非遗之乡”的美称,目前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中最受欢迎的当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技艺、卡拉鸟笼制作等非遗项目展示区。游客们围在非遗技艺传承人身边,仔细观看他们的精湛技艺,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在苗族蜡染工坊,临摹、点蜡、染色、脱蜡,朴素的画布与蜡刀相遇,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别具一格的蜡染制作技艺,成为外地游客的“心头好”。深圳游客李琳体验了蜡染技艺后兴奋地说:“我一直对苗族蜡染很感兴趣,这次有机会亲自体验,感觉非常棒!我要把自己染制的作品带回家,作为珍贵的纪念。”工坊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五一”期间,前来体验蜡染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多,希望更多人能通过非遗学习体验增进对苗族蜡染的了解和喜爱。据统计,“五一”期间,当地非遗制作工坊平均每天接待200多人次进行深度体验。
在卡拉鸟笼制作展示区,琳琅满目的各式鸟笼堆叠在一起十分惹眼。看细长的竹签在非遗技艺传承人手上翻飞,不一会儿精美的鸟笼便信手拈来,人们对这样精湛的技艺赞叹不已。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皮纸制作技艺工坊里,来自上海的小女孩张曦在工坊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地做着一张花皮纸。她的母亲不时地为她拍照,留下她认真而高兴的神情。相信小女孩将会带着美好的旅游记忆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而这张亲手制作的美丽花皮纸一定会被珍藏。
丹寨县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五一”期间,丹寨县的旅游市场异常火爆,这得益于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接下来,县委、县政府将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推出更多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卡拉村里的幸福生活
距县城3公里的卡拉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该村是丹寨县鸟笼竹编工艺发源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之乡”。其手工鸟笼竹编工艺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为一体,是苗族文化传承的稀世艺术珍品。
卡拉村民族文化活动主要有舞龙嘘花、跳芦笙、斗鸟、斗鸡等,被省、州、县列为民族文化重点保护少数民族村寨,2021年,卡拉村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2022年,国春非遗银匠村在卡拉村内建成运营,开展非遗研学、休闲度假、旅拍写生、民俗文化等常态化活动。2023年4月,丹寨县云上旅居项目也在卡拉村正式营业,主要开展旅居养老、康养度假等业务,创新开发慢游、深度游、闲行游等康养旅居产品,打造中国旅居养老、康养度假新标准。2023年,卡拉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清晨的细雨中,水珠从“银匠村”古色古香的屋檐和树梢间滴下,落在青石板上,间或有切割声、焊接声、敲打叮当声,渐渐地在这里交织成歌。走进“银匠村”,步步皆是景,随处可入画。
“银匠村”并不大,算是卡拉村的“村中村”,是包含银饰锻造在内的非遗技艺聚集地,是集工厂、教学、研发、培训、展示、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个崭新平台,设立了苗族银饰制作体验中心、银饰品锻造系列作坊、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培训基地、工艺精品展览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非遗传承培训学校等。
“抱团发展,一起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感受非遗文化之美,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说,他希望能以银饰带动其他非遗技艺,更好地把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民一起致富。
煅烧、拉丝、抛光……在银饰作坊里做活的村民们大都出师于“国春银饰班”的公益培训课堂。记者采访的一位正在作坊里给银壶上珐瑯彩的顾大姐说,她是卡拉村的村民,也是出师于“国春银饰班”,农闲时就在银饰作坊里做活计,按件取酬,一个月平均下来也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如今,她还当上了“国春银饰班”的老师,在晚上不定期地为当地的村民教授银饰制作技艺,生活充实而幸福。
据了解,自2022年对外开放以来,集中了丹寨县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美的“银匠村”成功“出圈”,已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目前,“银匠村”年产手工锻制银饰银器50万件,直接带动就业113人,辐射带动农民就业上千人。
有百万粉丝的旅游博主乐天此次也来到丹寨打卡拍摄,他称赞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卡拉鸟笼技艺,说这次丹寨之行的素材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还很有意义。
马寨5G智慧茶园绿意盎然
丹寨县地处北纬26°05′-26°26′之间,具备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与多云雾特点,森林覆盖率为70.6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土壤呈微酸性,土壤中含硒、锌等微量元素,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生态有机茶叶的天选之地。
近年来,丹寨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助农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参与,积极探索新路子,不断提升茶业综合效益,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据了解,目前丹寨县种植茶叶12万亩,其中可采面积11.1万亩,2024年,预计产干茶215吨,预计产值1.37亿元。茶旅融合发展也取得明显成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更强动力。
2022年,马寨5G智慧茶园建设项目由丹寨县农业农村局发起建设,占地约5600亩,涵盖了气象分析、虫情监控、土壤墒情、产品溯源、视频监控、天翼云播等模块,实现远程监测茶园的气象数据以及茶园生长情况,同时解决了茶园的溯源问题,提高了基地的数据管理分析能力以及数据收集效率。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茶园智慧化管理,用认领定销促产的方式来带动种植、加工环节的良性发展,为打造丹寨高品质含硒茶叶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丹寨县龙泉镇马寨茶园,处处是绿意盎然的景象。茶农们腰挎茶篓穿行在茶垄间,双手轻轻一捻,娴熟地将翠绿的嫩芽采摘下树。采茶工人陆荣妹说:“我们采这个毛尖鲜叶是40块钱一斤,每天我都能采两斤多,得100多块钱。茶园里采茶的人也很多,大家还可以一边采茶一边聊聊天,每天过得都很愉快!”
马寨5G智慧茶园里采茶忙。
银匠村里的妇女在制作银壶。
万达小镇上的苗族老人笑迎游客。
岭上开遍映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