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浸式+”为依托 开拓消费新蓝海
□杨从明
沉浸式消费是指以体验和参与为核心,让消费者在消费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融入到特定的场景或故事中,通过感官、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互动和体验,最终引导消费的一种商业模式。沉浸式消费有助于构建新消费空间、新体验空间、新产业空间和新文化空间,全方位助力消费市场提质升级。
一、沉浸式消费正在快速发展
沉浸式消费发端于2013年,是文化、科技与消费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业态,产业链覆盖面极广,呈现服务支撑端、服务提供端、服务需求端三端并立的态势,产业链上中下游均能有效集聚新消费,并可能衍生其他产业,蕴藏无尽商机。2017年,沉浸式消费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成为年轻一代消费者趋之若鹜的线下消费新模式。从全国来看,有大唐不夜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河南“郑州1948”、武汉“利友诚”、无锡禅意小镇·拈花湾等项目,都是运用沉浸式消费理念,成功打造了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情感诉求、消费需求的场景,让消费者欲罢不能并踊跃消费。从全省来看,有贵阳青云市集美食城、西江苗寨长桌宴等项目,特别是村BA和村超,正是以篮球、足球体育运动和本土民族文化为介质,创造一种让人们融入到参与运动、体验民俗、品尝美食的综合消费场景,加上网络新媒体赋能,满足了消费者某一方面的消费需求,于是以“井喷式”呈现,达到“沉浸式+”为消费赋能,实现以文兴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的大融合和大裂变。
二、贵州发展沉浸式消费的优势
沉浸业态场景资源丰富。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高山峡谷、山川河流众多,山水林田湖洞共济,地质结构丰富,地貌形态多样,有“公园省”之称,为策划布局沉浸式体验项目提供了天然的山水空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美酒文化以及古驿道文化等,则为沉浸式业态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文化内容创意素材和演艺生产资源。
大数据赋能沉浸式消费。贵州是全国最早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省份,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多年的发展沉淀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大数据储藏中心,大数据场景应用开发的机构、企业和人才聚集贵阳。这为当前以元宇宙、AR/VR等前沿技术为载体,通过新的设计思维和叙事哲学,策划开发出融合数字技术、光影技术的文化内容创意和文化IP,塑造富有贵州特色、接近真实的沉浸式消费场景,增强我省文旅消费的故事性、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提供了数据、科技和人才支撑。
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巨大。旅游产业化是我省大力推行的“四化”之一,近年来通过推动文旅、酒旅、体旅、医旅等产业融合,抢抓避暑游、康养游、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热点,不断拓展旅游新业态、开发旅游赛道,贵州旅游呈现“井喷”发展。我省有众多的景区景点、民族村寨、地方美食,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优势,“沉浸式+”文旅、酒旅、体旅融合发展空间巨大,消费潜力值得期待。
沉浸式消费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包含娱乐、体验、科技、文化等各类要素的沉浸式体验先后被纳入国务院及文旅部、科技部、中宣部等印发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文件中,成为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的重要政策举措,受到市场和投资者广泛关注。近期,文旅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24个项目入选,涵盖了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演艺、沉浸式主题街区等多种类型。
三、以“沉浸式+”为依托助推消费提质升级的建议
着力“沉浸式+”消费概念推广。要不断推广“沉浸式+”概念,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度和知晓率,运用新概念、新理论,树立消费和投资—开发—运营的新方法、新模式,策划开发出更多VR试衣、云看展、沉浸式逛景区、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等产品,更好地拓展消费空间。
着力沉浸式消费市场的培育。要聚焦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娱乐生活消费场所。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内容沉浸式呈现。鼓励演艺单位与民族村寨、景区、街区、公园、酒吧及各类新型文化空间加强合作,在演艺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中激发新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增值。扶持一批景区选择一个独特的主题或故事背景,或者是根据当地的民俗传统,设计具有故事性、互动性的景点和项目,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沟通能力和表演技巧,更好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引导消费者参与体验,增强沉浸式的感受,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着力沉浸式消费健康发展。研究出台沉浸式消费激励政策,促进沉浸式消费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展沉浸式体验在城市空间、文化场馆、景区街区等文旅场景的应用,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激活消费需求。鼓励沉浸式体验服务支撑端、服务提供端企业进入贵州市场,积极支持形成全产业链条,拉长沉浸式产业价值链。加强沉浸式消费市场的监管,打击盗版和非法经营等行业乱象,引导全省沉浸式消费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安全生产及产品和服务升级。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在加强故事情节设计、优化体验上下功夫,提升沉浸式体验项目的长期运营能力,力求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消费服务和更优化的消费环境。
着力大数据赋能沉浸式消费。依托我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相关产业和实验室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创新人才较多等比较优势,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以及元宇宙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加大基础信息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一批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或手机APP,能为消费者观看景点的全景影像、参与互动故事情节,或体验虚拟的项目。依托黄果树、梵净山、西江苗寨、青岩古镇等构建新型文化空间,策划沉浸式标杆演艺项目和沉浸式文化旅游演艺集群,形成以点带面的沉浸式演艺全域布局,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文化大IP。鼓励旅游场所和市场主体推出更多沉浸式夜游项目,探索更多“建筑+光影”体验新模式,丰富贵州夜经济消费内容,将贵阳打造成为“西南不夜城”。
着力发展沉浸式红色旅游。依托丰富的红色遗迹遗址资源,规划建设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引进沉浸式体验服务提供商,引导社会力量投身红色文创、红色产品和红色沉浸之旅的开发,策划一批沉浸式体验红色旅游项目,布局情景式、体验性、沉浸式红色地标、场景和线路,鼓励市场主体研发故事性、体验性、参与性红色演艺剧目,让消费者从看景变“入景”,再到“出圈”又出彩,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增强彰显红色资源的革命教育功能和产业带动功能。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