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年趣”(二则)
□钱国宏
趣题春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尤其是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更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每逢春节,国人都喜欢在家中贴上对联,称为春联,那喜庆、红火的场面,将节日的喜庆氛围营造得愈加浓烈。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联佳话。
王羲之:半联防盗。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秀丽雄健,人称“书圣”。某年春节,他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由于人们喜爱王羲之的书法,结果这副春联刚刚贴出去,便被人偷走了。没办法,王羲之只好又写了一副春联:“莺歌北里,燕语南郊。”结果当晚又被人偷走了。王羲之思忖再三,再次写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由于联语不吉利,所以这副春联算是“保住”了。但是人们实在是搞不清一代书圣为何写副这样的丧气春联。除夕当天,王羲之在那副春联下面各添了几字,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看了,无不钦佩书圣的巧思。
吕蒙正:联外有音。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他对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蒙正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一经贴出,便引来一片哗然:大家始觉其“怪”,继称其“妙”。原来,这副春联最大的妙处在于弦外音: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横批“南北”,意即“没有东西”,吕蒙正的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徐文长:添联泄恨。明代杰出画家徐文长,某年春节路过知县官宅,见门前贴着一副春联:“瑞雪初霁,爱民若子;蜡梅怒放,执法如山”,顿时心生怒气。因为这位知县是有名的贪官,他依仗朝里有人,在地方上长期为非作歹。徐文长找来两条红纸,在那副春联下面各添了四字,春联变成了:“瑞雪初霁,爱民若子,金子女子;蜡梅怒放,执法如山,钱山靠山。”路人读了,无不掩嘴而笑。
祝枝山:断句卖钱。祝枝山是明代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某年除夕,祝枝山为一富户写了两副春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富户一见气得七窍生烟,将祝枝山告到县衙。县官责怪祝枝山写春联添丧气,祝枝山大呼冤枉,他拿起笔,在那副春联上做了几处隔断,春联立马变成了:“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县官一读,这是多么好的春联呀!结果不仅没有怪罪祝枝山,反而判富户赔偿祝枝山百两银子。
袁枚:吹牛撤联。清代翰林院庶吉士袁枚辞官隐居南京小仓山随园。某年春节,他自撰一联贴在门上:“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联夸赞随园之美,下联“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则指古代典籍。全联意在表达自己学识渊博。结果此联刚一贴出,便有人向袁枚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几本古书早已失传,袁枚如何拿得出?又急又羞的袁枚赶紧撤掉了那副春联。
郑板桥:借歌成联。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郑板桥以文章、书、画而名满天下。某年春节,他在乡村游玩时,遇到两位农妇在河边洗衣对歌。甲妇唱道:“春风呼呼梳杨柳。”乙妇对道:“夜雨偷偷浇禾苗。”郑板桥听罢心中生喜,随即将两农妇的对歌改成了一副春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村民读了,无不拍手称绝。
蒲松龄:改联暗讽。《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某年春节曾应邀为一位财主家写门对:“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结果不通文墨的财主火冒三丈:“穷鬼增什么寿,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改!”大年初一,蒲松龄按照财主的“旨意”把那副对联改成了:“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趣过春节
春节来临时,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古时名人是如何度过的呢?
张衡:观察天象过春节。世界上最早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杰出科学家张衡,对天象的研究简直着了魔,每年春节他都在观察天象中度过。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夜,张衡则一个人站在室外,即使冷得瑟瑟发抖也要观察天象。其对天文学的痴迷可见一斑。
白居易:新年焚诗求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过年时,总是习惯把自己一年来创作的诗作全部抄写一遍,然后开始烧掉这些诗稿,边焚诗稿边祷告:“在那边的诗人们,你们一定要看清楚了,哪些不满意的,一定要托梦告诉我,我再加以修改”。诗人对诗歌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折服。
贾岛:焚香酹酒敬诗篇。无独有偶,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也喜欢在除夕这一天焚香拜诗,史载:每到除夕,他“必取一岁之作置于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又是一位对诗歌精益求精的人。
杜甫:《杜宅守岁》酒消愁。诗圣杜甫一生流离颠沛,生活贫困潦倒。过年时,他唯有借酒消愁。在《杜宅守岁》一诗中他真实地写道:“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生不逢时的境遇,令人嗟叹。
苏轼:游子节庆赋诗情。惠州三年,苏东坡春节不能回家,郁闷之下,只得以作诗来发泄。其中一首曰:“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桃花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果然是悲愤出诗人。
王安石:除夕作诗铭壮志。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写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一年的期望,“总把新桃换旧符”也写出了王安石励志变法改革的情志。这首诗也是王安石一生当中最杰出的诗作之一,千古传颂不衰。
关汉卿:春节时分踩高跷。元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过春节时有一个特别的习惯——踩高跷。每年春节,他都要在院子里踩一通高跷,而且每年的高跷都加高一点,寓意“年年更上一层楼”,甚至到了70岁高龄,春节时还乐此不疲。
郑和:仗剑四海过新年。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被明成祖朱棣派遣,率舟师通使“西洋”。他前后7次奉命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地30余国,历时28年,一生当中有24个除夕是在海上或异国他乡度过的,堪称世界史上名人在海上过年之最。
张之洞:典当家财过大年。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官清廉,一生对上不搞贿赂,对下不搞摊派,平素最恨贪官污吏。过年时,家中没有余资,他就拎着皮箱去当铺,把身边值钱之物典当换一些过年钱。由于年年如此,当时社会上便流行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其为官处世之道,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