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举办了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展了中西文化和旅游年活动,举办了首届良渚论坛、艺汇丝路—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演出,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实施“文化丝路”计划,举办“欢乐春节”“茶和天下·雅集”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这一年,也是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用心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品味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年。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邀请了6位外国朋友讲述他们与中华文化的情缘。他们中有初访中国的音乐家,有久居中国的艺术家,有来中国追逐梦想的学子,有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的学者,有深深沉醉在中华文化中的“观察者”,还有用镜头记录中国发展的导演,他们眼中的中华文化古老而新潮。
2023我的中华文化情缘
访华演出留下美好回忆
特里斯坦·莱斯·谢尔曼(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
2023年11月,为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我与费城交响乐团的10余位音乐家从美国来到中国。我们在北京、天津、苏州、上海四地举办多场音乐会并开展文化交流,所到之处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欢迎。
对于乐团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回访: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支到访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与中国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进行艺术交流等活动,开启了美中艺术的“破冰之旅”,翻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我是第一次来中国。为了这次中国行,我学习了2个月中文,学会用简单的中文介绍自己,并取了一个中文名“阙思腾”。我们的第一站是北京。2023年11月10日晚,“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上半场演出的曲目中有来自“唐诗的回响”音乐会选段中《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咏鹅》《将进酒》4首唐诗名篇,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东方诗歌与西方音乐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
此次中国之行,我交了很多好朋友,非常荣幸能成为促进美中文化交流的一分子。
参与文化交流深受启发
柯思婷·佳玥(“艺术8”——北京中法艺术之家创办人)
22年前,我来到北京。尽管几乎不会说中文,但无论是公园里野餐的游人,还是后海边的杨树,都让我感到轻松与舒适。这是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与当时西方媒体上报道的很不一样。现在,我仍然会对我的欧洲朋友们说,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
2009年,我创办了“艺术8”——北京中法艺术之家,它坐落于中法大学旧址。我的梦想是创建一个真正的“家”,让法中两国的艺术家相聚在此,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
除了搭建平台,我还写书,向法语读者介绍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思维习惯,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
2024年是法中建交60周年,我和我的团队正在和中国美术馆洽谈,计划在该馆举办一个“艺术8”获奖艺术家展,向观众展示法中艺术交流丰富多彩的成果。
痴迷豫剧传播中华文化
刘汴京 (河南大学喀麦隆留学生)
自从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中国功夫,就被深深吸引。2017年,我得到机会来到开封入读河南大学。在一次活动上,我结识了开封市豫剧院演员刘子杰,并跟着他学习豫剧。后来,刘子杰把我引荐给他的老师、豫剧名家李树建先生。2018年,我正式拜师,在恩师的鼓励和教导下,我坚定了学好豫剧的决心。我每天听豫剧六七个小时,一边听,一边模仿。几乎每周都会去郑州找师父学习。
从模仿唱腔到逐渐理解唱词的含义,我对豫剧的领悟越来越深。豫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清风亭》以孝文化为主题,《包青天》表现了忠诚、仁义、公正,《苏武牧羊》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2023年6月,我受邀担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首批“海外推荐官”,感到非常荣幸。我想借助豫剧,向海外推介河南文化。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不同国家的人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彼此。我希望未来能把自己学到的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喀麦隆,让更多喀麦隆人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爱上中国。
翻译唐诗字幕很有意思
贾佩琳(澳大利亚作家、小说家)
2023年暑假,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公映,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我受邀为这部影片翻译英文字幕,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爱唐诗。
唐诗言简意赅、押韵巧妙,翻译上有较大困难,尤其是将其翻译为电影字幕的时候,还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受儒家思想影响,正统严肃,李白更贴近道家传统,自由狂放,他俩说话的感觉就不一样。
但愿我的工作能让更多的外国观众能够更顺畅地欣赏优秀的中国电影。
游历四川沉醉多彩文化
高哈尔·扎希德·马利克(《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社长、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者)
2023年的中国之行,令我印象深刻、深深着迷。
在中国期间,我去了许多地方,切身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时空入口,眼前这些令人惊叹的古代青铜面具和雕像,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它们背后神秘的文明令人难以置信;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那些可爱的、吃竹子的大熊猫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让我对中国为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免于灭绝所付出的努力心生敬佩。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的故事,邀请我进一步沉浸其中。无论是品尝中国美食,还是欣赏精致的艺术品,都加深了我对多元而充满活力的中华文化的欣赏。
衷心希望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友谊长存。
拍摄纪录片推动中伊文化交流
侯赛因·哈里菲(伊朗中国友好协会驻华文旅代表)
我的中文名叫何飞。2003年,我作为翻译访问过北京、上海等地,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事实上,1997年起,我就在德黑兰大学中文系学习,从此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功夫片在伊朗非常火。2003年到2005年,我在伊朗电视台翻译中国电影,十分期待能跟中国影视业同行合作。后来,我先后担任上海世博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伊朗国家馆副馆长,承担伊中两国影视合拍项目的协调工作,并从2018年开始,以主持人和导演的身份拍摄纪录片。
为什么选择拍纪录片?一方面,影视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在近20年的时间我往返中国,有太多感受想和观众分享。从陕西榆林的治沙经验到浙江常山胡柚产业促进共富,从日新月异的中国基建到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迅猛发展和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我觉得我有责任用镜头把我在中国的真实见闻展示给大家。我以一名伊朗主持人的身份出镜,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中国、分享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也得到了伊朗观众的认可。
伊朗和中国是两个文明古国,文化类选题是两国观众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我会继续记录并分享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当然,中国的科技发展也是纪录片的一大选题方向,比如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等。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伊朗和中国的交流、交往不断加深,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够挖掘更多有意思的选题,通过影视作品,增进伊中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