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471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01

当好群众心理健康的“守门人”


——访省政协委员李昆


□本报记者  陈  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其社会功能受损通常不太明显,虽然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长此以往,心理健康问题极易被放大而造成严重后果,如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便可有效干预。”省政协委员、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当好群众心理健康的“守门人”。

李昆委员始终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守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情怀。

今年省两会期间,李昆委员结合本职工作和专业优势,聚焦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李昆委员认为,构建全面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内容。“在各部门和行业内,要有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在基层,要有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如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在社会,要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如民营心理诊所;在医疗机构,要有心理健康服务,如医院开设的精神(心理)科。”

“现阶段,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最有力、最能扩大受众面的抓手是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李昆委员介绍,目前,我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人员以精神科医师为主,主要职责是为社区内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服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社区服务中心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未得到很好地开展,居委会和公安局提供心理服务的人员大都是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兼任,专业人员较少。

如何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李昆委员建议,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由政府部门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委会作为主要负责部门,辖区内的医院、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大中小学的咨询中心、单位的工会等作为重要辅助参与单位,以此加强我省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

过去一年,李昆委员在心理健康服务费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我省多家医院、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后,他发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所需费用价格高昂,且为自费项目未纳入医保,很多有心理服务需求的人被“挡在了门外”。

李昆委员建议,要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在职业资格认定标准、收费标准、服务流程等方面加以规范,保障患者权益。同时,可探索试点将心理咨询部分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降低患者的负担。

此外,李昆委员还将目光放在在校学生、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上。他认为,这类群体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且在经济、时间和意识程度方面还相对不足。

“要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困难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加强农村地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李昆委员建议。



4858-2-1.jpg

省政协委员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