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67期 本期3465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5

拳拳寸草心 殷殷报国情


——读《奔跑的中国草》


□钟  芳



4852-B4-1.jpg

《奔跑的中国草》

钟兆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奔跑的中国草》是一部全面介绍国家菌草技术和其发明人林占熺的科学家传记类文学作品。作者钟兆云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诚恳写作,以严谨、客观、生动的原则,讲述充满科技含量的中国草在世界奔跑、造福人类的故事,并对林占熺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做了全方位的深入解读,热情讴歌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科技报国的典范事迹,读来感人肺腑。

林占熺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等职。菌草技术是他于1987年发明、一种“以草代木”的中国特有的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这一技术问世已推广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曾授予中国菌草技术“世界生态安全奖”。该书以林占熺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经历为主线,真实再现了中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的进步。

1971年,大学毕业后的林占熺被选调到福建省三明地区真菌实验站,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工作。彼时,椴木栽培食用菌被视为先进技术从日本引进,只要在树段上种下菌种,半年后即有收成。在推广该技术的过程中,林占熺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农民们为了种菌会毁掉大片的树林,全国仅香菇一项,年消耗木材就达700万立方米,而福建省栽培香菇一年砍伐木材也达100万立方米。这种“菌林矛盾”促使他想研究一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一想法还只是停留在林占熺的理论设想阶段,而他真正投身菌草技术研发却是缘于1983年的一次外出考察学习。那年,40岁的林占熺跟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一行,来到了著名的革命老区闽西长汀县,当亲眼目睹当地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严重,导致百姓生活十分疾苦后,他内心深受震动。随后,他通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系列生态恶化的根源,是地表植被被破坏后产生的恶性循环,而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林占熺感到自己有责任治理好生态恶化问题,帮助当地农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梦想。

全书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热切讲述了林占熺由一名穷山沟里的山里娃,在党的关怀哺育下,从普通的农技员迅速成长为林业科学家的精神蜕变过程,热情赞誉了他肩负时代使命,不负祖国和人民重托,不求闻达,潜心钻研,终于研制出菌草技术的传奇经历。作者在展现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的同时,善于借助人物间的相互对白,有力地烘托出林占熺公而忘私、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如项目启动之初,有一次妻子直通通地问他:“你真的不怕失败吗,你想过失败没有?”林占熺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没想过,想的就是取得成功。历史上有成千上万人为了国家和民族连命都不在乎,我又怕什么失败呢!”掷地有声的话语,鲜明地展现出林占熺不怕牺牲、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境界。即便在他最为艰难、研发过程一直未见林业产出的时刻,林占熺也始终没有放弃“以草代木”的学术追求。而面对众多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他总是耐心地劝导他们:“这个事情没错,不管再难,只要思路和目标正确,一百次挫折、一百个问号之后,可能就成功了。”简朴的话语,生动映射出林占熺敢为人先的奋斗品质。而当我们品读到:“昭君呀,如果人生要真有意义的话,我这辈子就为此而来,天都让我姓林呢!”看到这样深情的与妻告白时,不禁为林占熺崇高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一个科技尖兵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操也跃然纸上。而这些生活化的语言,亦深刻地彰显出林占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可贵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在传记最后,记录他用家乡的芒萁和斑芒、五节芒、类芦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成功研发出菌草技术,不仅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脱了贫、致了富,而且还造福亚非拉等兄弟国家的人民,使他们由此也过上了新生活,真正体现了菌草技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个宏大主旨。

《奔跑的中国草》展示了林占熺深厚的家国情怀,并用雄辩的事实告诉人们,“中国草”不仅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上发挥积极作用,它还将为世界各地的扶贫减贫事业提供更多的科技力量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