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22期 本期346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9

中央红军一渡元厚后行军线路考


□文/图  王大勇


题记:

1935年1月底的青杠坡战斗后,中央红军分三路从贵州省赤水县土城(1965年划归习水)、猿猴(今元厚)两地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一带战略转移,这是不争的史实。但长期以来,受年代久远、区划调整等因素影响,3万多红军指战员一夜之间全部渡过赤水河,究竟如何行军?怎样分布线路?民间流传颇多,专业研究甚少,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本人多次亲赴石梅寺、九角洞、穿风坳、张家山、泥河、马鹿开展田野调查,结合党史文献资料,对中央红军一渡元厚后行军线路进行专项考证,以成此文,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供方家参考。


一、中央红军一渡背景


1935年1月28日上午,鉴于赤水县城周边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及毗邻地区箭滩场战斗不利,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分别回援猿猴、土城,而青杠坡战斗已形成对峙局面,中革军委电令红一军团二师快速增援,仍未扭转根本战局,敌、我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红军战士伤亡惨重。下午3时,根据红军进占赤水县城受限,打掉尾追之敌的战斗也不成功,且川军又不断增援的态势,红军已处于不利、相当危急的情况,毛泽东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革军委领导人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即土城会议),会议一致同意毛泽东提出的暂时放弃攻占赤水城,在四川南部泸州与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改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挺进的意见。


二、猿猴一渡状况


1月29日凌晨,中革军委向各军团下达一渡赤水河作战命令,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在土城、猿猴两地西渡赤水河,乘敌不备进入古蔺、叙永一带。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军委二、三梯队、干部团上干队为右纵队,以猿猴为渡河地。军团长林彪在接到中革军委电令,立即在石梅寺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在赤水河上搭建浮桥和部队渡河后行军路线。随后负责搭建浮桥的部队开始集中停靠在猿猴场的木船,征集搭建浮桥所需器材,很快分别在沙沱渡口和川祖庙(今赤水七中)搭建起两座浮桥。早上,红一军团各部开始按部署渡河,并以红一师为前卫向古蔺出发。同时,军委二、三纵队与上干队开始从土城出发,沿贵赤公路(路基)向猿猴渡河点集结。红二师按照军委指挥部的部署,配合红五军团兄弟部队,向川军防守的寒棚坳等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以制造出红军仍在土城,要与川军在青杠坡决战的假象,然后撤出战场,向猿猴疾进归还建制,准备渡过赤水河。


三、猿猴一渡后行军线路


从猿猴西渡赤水河的红军右纵队,分别从大岭、小岭、沙沱沟、油槽沟、石梅沟出发,大致分五路向古蔺方向推进,一路经九角洞(羊儿坡),翻洞坪上(南天门),经碓窝坪、马鹿坝、邵家坡,在店子坝进入古蔺。一路经桥沟头、罗家槽、九里十三湾、泥河至马鹿坝。一路从石梅寺过桃子坪进老岩沟,过梨枣树,翻张家山到山顶上,经泥河老房子,翻红石梁子至马鹿坝。当天下午,红二师、红九军团最后通过沙沱、川祖庙浮桥,渡到赤水河西岸,担任守桥的红一师后卫部队立即将浮桥拆毁,向泥河、马鹿方向挺进。驻守穿风坳的红九军团另一支部队,接到转移至马鹿坝归还建制的命令后,顺山梁翻越干洞坪,经接官岩、张家河坝,老房子,水打庙到达马鹿坝与主力汇合。转移中有些小部队就近在猿猴陛诏、葫市燕溪子、丙滩(今丙安)、复兴风溪口等渡口渡过赤水河,在西岸同主力部队汇合后转移。

红军部队陆续进入马鹿坝后,有的继续列队前行,有的进行休整。短暂修整的红军战士或在路旁休息,或在屋檐下、坝子里驻扎,不进入老百姓家。红军战士在老百姓的院坝里煮好饭后,还舀些给留在家中的老人小孩吃,有的红军战士还将自己单薄的衣服赠予贫苦百姓,随后红军部队陆续撤离马鹿坝。队伍前面是高山深谷,崎岖小路,后面有紧追不放的川军,一些伤病员和女战士行军速度较为缓慢。为了割掉“尾巴”,断后的红军队伍分两部分。一部分在朝天嘴、山顶上一带设防。一部分在马鹿坝布疑兵阵,白天进沟,夜晚在山沟里来回跑动,采用疑兵阵巧退追兵。断后红军完成任务后,随即从马鹿坝过邵家坡、店子坝进入古蔺县境,在龙爪坝归还建制。直至傍晚,从丙滩出发的川军第十三旅达凤岗部才前至穿风坳,从旺隆出发的川军第一旅章安平部才进至葫市。

据当地老人后来回忆:当年红军大部队撤退完毕后,马鹿坝的多条道路被踩宽了,连路边的草丛、野花都被踏得稀烂。以致在泥河马鹿一带,至今老百姓中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寒过后数九天,红军转战川黔边。马鹿巧布疑兵阵,甩掉川军数百千。”


4850-3-1.jpg

马鹿坝红九军团指挥部旧址


4850-3-2.jpg

穿风坳旧址


(作者单位:赤水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