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22期 本期345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锦屏 :一江木植向东流


□龙珍锋


锦屏县,因“青山似锦、秀丽如屏”而得名。这个以锦绣而得名的地方,令人心生向往。

在《长干行》中,李白盛赞的美景“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会不会就是锦屏的意境?站在高处俯瞰,碧绿的清水江如同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蜿蜒曲折地穿梭于青山之间。江水清澈如镜,宛如一幅瑰丽的锦屏画卷。那些青翠的山峦,仿佛被彩色的锦缎点缀,使得整个山谷如同被装点的屏障,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守护着生命的活力。

清水江,为沅江上游,干流全长459公里。它起源于贵州省贵定县斗篷山南麓,经过都匀、丹寨、麻江、凯里等县境,进入锦屏县西南部的河口乡,最后流入天柱县的坌处镇。清水江不仅仅是一条水流,更像是一条生命之河,承载着两岸乡亲们的希望与憧憬。

锦屏县县城坐落于三江镇,县府所在地被人们叫作“王寨”,这里在清代前期就已成为木商往来的“辐辏之区”。据传,三江镇因清水江、亮江和小江三条江水在此处汇合而得名。三江交汇处的县城,宛如一座水上城堡。矗立在清水江和小江交汇处的文书楼,在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间格外显眼,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成了柔美的画卷。穿过风雨桥,漫步在巷陌之间,仿佛回到了江南的街巷。江岸的河长制主题公园里,每一幅关于木商文化的浮雕,每一帧关于杉苗栽培的故事,都犹如古老历史画卷挥洒出的光辉,流转不息,让人陶醉。无论是河流汇聚的胜象、青山环抱的美景,还是两岸百姓植树栽杉的辛勤耕耘,都展现出极其宏大而壮美的画面。

从区域上看,锦屏县静卧在黔东南的东部,地处云贵高原和湘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林木的生长。“旧闻天下山,半在黔中青”,锦屏是“黔中青”的佼佼者。江岸的林木资源丰富,特别以杉木闻名,素有”杉木之乡“的美誉。当你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森林中,被参天的杉木所包围。杉木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宛如一曲悠扬的歌声。

清水江流域成为木材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吸引了无数的木商涌入这里。据《贵州通志》记载,清水江下游至茅坪的区域,两岸翼云承日,土地肥沃而遮阴丰密,栋梁芒角之材齐备。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间。侗苗人民在锦屏县开辟山田,挖山栽杉,创造了500年的人工种杉历史,促成了锦屏的“杉木之乡”地位。

明、清时代,锦屏的优质木材如“皇木”一般,被广泛征用于朝廷的建设和皇宫的装修。这进一步带动了锦屏木材贸易的兴起和繁荣,成为锦屏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清水江支流也繁多,包括亮江、小江、乌下江等在内共147条,曾是贵州省东南部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清雍正七年(1729),贵州巡抚张广泗奏请朝廷开辟清水江河道,将其打造成为贵州与江淮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通道。到1950年代中后期,贵州省交通厅对清水江航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使得清水江在春夏丰水季节可以通行50吨的拖轮,甚至能够容纳25米长的木排。这样方便的水上交通条件再次带动了整个流域的木材贸易。《黔南识略·黎平府》描写了黎平府地区的繁荣景象:“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清水江两岸的居民爬山砍伐木材,将木材扎成巨大的木排,放入清水江,顺流而下,经过沅江,穿越洞庭湖,最终被销售到江淮地区,绘就了“一江木植向东流”的壮观景象。

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建成蓄水后,原本连通的滩地和湖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水江摇身一变,成为波光粼粼的碧水,仿佛天际的一泓涟漪。宽阔的湖面,将两岸分隔八九百米,为客轮提供了通行之道。渡船来来往往,轻盈的小渔船穿梭其间,犹如燕子一般灵巧自在,清水江上又是另一种繁忙。

500多年的沉淀,500多年的开发,500多年的接力,清水江岸的人民在从事混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包括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水塘等不动产权属买卖转移,农林生产经营、财产分割、纠纷调解、乡规民约以及乡风世俗等的契约文书,成了破解锦屏等地区长期以来山常青、水常绿之“基因密码”的“金钥匙”。

2006年的调查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锦屏县以及黔东南州其他各县竟然藏有如此庞大数量的社会发展及历史变迁的原始记录,这些契约文书后来被命名为“锦屏文书”。据估计,仅锦屏、剑河、三穗、天柱、黎平和岑巩这六个县的民间所收藏的锦屏文书就达到30—40万件。农户家中往往收藏着数百件文书,甚至有些家庭的收藏数量超过千件。锦屏县档案馆曾在平略镇平敖村的姜承奎家中收集到了令人惊叹的1352件锦屏文书。2010年2月22日,“锦屏林契”作为“锦屏文书”的代表,正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锦屏文书,是珍贵的历史见证,记录了锦屏县木业商贸的辉煌历史。它们是人民群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见证了锦屏人民在木材贸易中的辛勤努力和丰厚回报。其中最早的锦屏文书可追溯到明成化二年(1466),而最晚的一份则是1992年,跨度达到了526年之久。这些文书承载着锦屏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他们文化传承的宝贵遗产。

江流千古文韵长,一江文韵满山情。锦屏文书,如同滚滚东去的清江水,承载着过去,滋润着当下,昭示着未来。它是深藏在大山深处的瑰宝,是分散在农民家里的史页,是研究古近代贵州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珍贵历史文献。诚信在这里闪耀着西南少数民族的人性光辉,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