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79期 本期344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追寻红军长征在湄潭的足迹


谭庆荣  石忠孝  卢安银  口述    安守琴  记录整理


2021年3月9日,一位驻村干部提供了一条信息:“庙塘坝村有一栋红军曾经住过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快要倒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这些由湄潭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组织成立的“湄潭长征工作专班”资料组的成员心里非常着急,深知,红军长征路过湄潭县境已经过去了80多年,很多遗迹早已物是人非,一定得抓紧时间去看看。

《红军长征在湄潭》一书标注了红军长征在湄潭时的线路图,3月12日上午,我们租了一辆车,开始“按图索骥”追寻红军在湄潭留下的足迹。


■红军曾住过的谭氏老屋

红军长征进入湄潭县境后,有一部分队伍从抄乐乡到过兴隆镇庙塘坝村和大庙场村。

我们到达兴隆镇时,联系了大芦小学现已退休的谭庆荣老师,通过谭老师带路,我们找到了当年红军曾经在庙塘坝村六塘湾住过一晚上的旧木房。这栋房子正是谭老师家的老房子,已经破烂不堪,无人居住。中堂已无片瓦,只有堂屋两边还有几根柱子撑着,整个木房己经快要倒塌了。据谭老师介绍,这栋木房建于清代,他父亲从记事时就住在老房子里面(谭老师的父亲生于1915年,1994年去世)。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起红军住在他家时的一些事。

红军来时,谭老师的父亲刚好20岁。当时,一支身穿灰色军装、头戴八角帽,帽檐上方缀有一颗红五星的队伍疾速地从松烟镇经苦竹坝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向庙塘坝走来。天很冷,这支红军队伍中大多数人只有20多岁,大约有30多人,一部分人住在谭家的堂屋,一部分住在相邻的吴姓地主家(吴氏一家听闻红军来后就跑了)。他们杀了吴家的猪,开了他家的粮仓。红军战士对老百姓很客气,分了一些肉和米给当地的老百姓,还开工钱请当地妇女们帮他们筛米,红军煮饭是用盆蒸。他们说话当地人都听不懂,所以与当地百姓没有多少交流。红军战士对西南地区的生活常识不是很懂,把捡来的核桃、毛栗用水煮,这让当地人感到非常惊奇。从战士们的口音上来推断,这批红军应该是北方人。

饭熟了,红军战士请帮忙的群众一起吃饭,和气的态度让大家没有了陌生感,都主动帮他们做事。一位姓郑的大爷还拿出他家自酿的包谷酒逐一给红军战士倒进土碗里,让他们喝了暖身。夜幕降临,红军战士住的屋子有人敲门,原来是白天送他们酒的郑大爷又送来了一个瓦罐,他对战士说“你们要赶路,这点酒就带起喝,你们穿得单薄,酒可以挡挡寒。”红军几番推辞,郑大爷放下瓦罐就走了。

我们与谭老师沿着木房前的石板古道到当年红军站岗放哨的地方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定位标记。岗哨位于当年红军宿营的谭家老屋南面,距离约200米,以前这里是郑家酿酒的作坊,现在已成为庄稼地了。

第二天早上天刚亮,远处有吹军号的声音,红军集合后就向兴隆方向出发了。红军走时,遗落了一双粗纱袜子和一包干枇杷虫在谭家老屋。

采访结束,我们对整个木房进行了拍照,在拍照的过程中,心里暗自庆幸,今天来这一趟值了,说不定什么时候房子倒塌了,红军在谭家老屋住过一晚的痕迹就全没了!


■红军住过的周氏古宅

中午,我们驱车来到大庙场村云坝组,在一个小地名叫周家坝的地方找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叫石忠孝,今年93岁。老人身体较弱,坐在轮椅上接受了我们的釆访,由于老人听力不好,我们得用“喊”的方式向老人咨询红军当年来到周家坝的情况。老人说当年红军来这里时他只有6岁,1935年红军到大庙场周家住一晚的情况是听他父亲讲的。

“父亲石树成1892年出生(壬辰年),当年43岁。父亲听说有军队来了,就把我们全家带到湄水沟二姨公岳志万家去躲藏。把全家安顿好后,父亲又返回家里。回来时,红军战士正在杀周地主家的猪,他们把杀的猪割成大小不等的肉块分给穷人,还把周家的一顶轿子烧了。红军说,妇女要翻身解放,坐什么轿子。当晚有几十个红军战士住在周家的房子里。周家一位姓李的长工将他家藏在地窖里的十几斤酒都送给了红军。

石忠孝老人说的“周家”是当地的地主,为富不仁,听说红军来了,周地主一家老小就跑到云贵山半山腰佃户家中躲藏。

红军在周氏古宅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就走了。临走时,他们请周家那位姓李的长工和当地人石树成给他们担挑子,去了半月后才回家。石树成回来给家里人说,红军是从大庙场到湄水沟,在湄水沟高占清(甲长)家煮了一顿饭吃后,翻唐家垭口下十里溪、过茅台石拱桥,从牛场下场口进入牛场。”

石忠孝老人说,周家老房子的正房还在,曾经是四角天井的木房。一听这话,我们很感兴趣,由于老人不能行走,我们在一位翁姓男士的帮助下,找到了那栋老房子。房子四周有围墙的痕迹,这是一座四合院,可惜现在只剩下正房了。上院坝处砌有石钻子凿刻的石阶,这是当年周地主家立八字龙门的地方。正房大门上方有福禄寿三字,古色古香。在房子的左面还有较为完好的石墙。翁姓知情人说,这栋房子应是建于清代,土改时分给三家人住,一户姓李,一户姓江,翁家也是其中的一户。现在这木房还居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付,还有一家姓廖。有门牌号:“兴隆镇大庙场村云坝组46号”“兴隆镇大庙场村云坝组31号”。


■失散红军曾在这里帮工

从周氏古宅出来,驱车赶往大庙场村桂花村民组。在这里我们采访了88岁的卢安银老人,老人虽有些耳背,但一听说我们是来寻找红军在大庙场活动足迹的,很是热情。

在这里,红军进入大庙场后在周家坝地主家住了一晚上的事得到老人的证实。红军到大庙场时卢安银才两岁,他了解红军到大庙场的事都是成年后父亲给他说的,至今仍记得很清楚。他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当年有两个红军战士不知什么原因,与部队失散了,分别在他家和周地主家当过帮工。

来到大庙场的红军离开后,天还比较冷,有一位姓刘的外地人来到卢家想当帮工。当时,卢家家境还可以,每年可收100多挑谷子,卢安银的父亲在县城做小生意,家里正需要帮工,就同意这个外地人来家里帮忙干活。不久,父亲就让两岁的卢安银喊这位刘姓外地人“大爷“。因为父亲请人算过“八字”,他要找一位“长路人”(经常在外面走的人)做“保爷”(干爹),这位刘大爷给他取名叫“沉香”。由于语言的关系,刘大爷与其他人很少交流沟通,他们家只知道刘大爷是江西人,且为人和气,当地人都称他“江西老刘”。老刘做事认真勤快,不要工钱,还写得一手好字,深得卢家人的信任。在慢慢的接触中,卢安银的父亲才知道老刘是一名红军战士,因他和另一位李姓战士与部队失散了,所以才留在这里当帮工,李姓战士在周家坝周地主家当帮工。但由于是外地人,为了避嫌两人少有接触。老刘在卢家住了一年多后想回老家江西,但说话的口音和路费问题让他一筹莫展,就请卢安银的父亲帮忙。卢父当即答应送他路费,老刘又找到卢家的老二卢长海,恳求卢长海送自己回去。当时,卢长海正值20多岁年纪,很害怕被抓壮丁,就同意送老刘回家。卢家通过关系在县政府开了通行证后,卢长海和老刘才得以出行。老刘自那年走后再无消息。

红军长征在湄潭仅仅住了十四天,但他们的足迹却遍布湄潭的兴隆、抄乐、牛场、永兴、天城等地。湄潭的山山水水记载着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在此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记载着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时的前因与后果。红军播撒的火种将在湄潭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


4835-3-1.jpg

红军曾住过的周姓地主家旧屋。


4835-3-2.jpg

红军曾住过的湄潭县兴隆镇庙塘坝村六塘湾谭家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