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44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安顺茶事


□班正堂


一瀑冠文旅,两江岭上分;一叶知底蕴,盏茶香万里。

安顺,即平安顺遂,地处黔中腹地,被两江挟持、群山包裹,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美誉,自古就是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之地,而茶叶是市场的主打之一。

化石,绝对是生命物种起源里最浪漫、最生动、最有力的诠释。100多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就在贵州!查阅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相关资料,1980年,受安顺行政公署邀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晴隆县发现距今已有164万年历史的古茶籽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枚茶籽化石。这进一步证明,云贵川尤其贵州是茶树的发源地,而安顺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产贸易的聚散地之一。

安顺,春秋时期属牂牁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元明时期建安顺州,清康熙年间设安顺府。民国时期实行县制,恢复道的设置,全省分为黔中、黔东、黔西3个道,安顺属黔西道又称贵西道,先驻安顺,后移至毕节,辖安顺等23个县。1949年11月安顺解放,随即成立安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安顺县,下辖安顺、郎岱(包括晴隆、普安等在内)、普定、镇宁、平坝、紫云等6县,1979年1月恢复安顺地区行政公署建制。

据不完全统计,安顺境内树龄100年以上的古茶树在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树龄的千余株。仅在化处镇朵贝村等地,就有千余株历代所种植的古茶树,树龄最大的已有两千年,这些已被发现的原生古茶树,在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的庇佑下,繁衍生息至今,仍然枝繁叶茂。通过近年来对安顺茶文化历史渊源的挖掘考证,中国贵州乃至安顺是茶树的起源地和聚集区这一论述已逐步让世界知晓。

正因为贵州是茶树科植物的起源地,安顺的原生古茶老茶种较多,以致安顺茶叶的名气自古以来就誉满天下。安顺素来是贵州省重点产茶区之一,除了在此休养生息延绵了上万年的苦、甜茶古群落和布依族群世代相传的“土司贡茶”之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还引进了“黑茶”“朵贝茶”“瀑布茶”“云雾茶”“福鼎白茶”等茶种,并开垦了数万亩的茶树基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安顺拥有了全省面积最大的茶叶产业集群区之一,使得最早的安顺茶能够从立春开始到清明前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摘。这种茶叫“明前茶”,有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最好的是一芽,刚冒出小嘴,像麻雀的舌头,顾名思义“雀舌”;清明以后就普遍量产了,最差的是一芽四、五叶。但就是茶梗,对其三蒸三晒后制成“粗茶”,其味道也是一般茶所不能比。惊蛰至春分前后,雨水逐渐增多,四季分明的安顺平均地温已稳定在10℃至21℃之间,超过了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10℃。而春分节气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黔茶比江浙等地绿茶上市时间普遍早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俗称“黔茶第一春”。从古至今,每到春分前后,安顺、兴义一带,常常会有大量技艺超群的碧螺春、龙井茶师傅背着炒茶砂锅,在各个茶山茶场转悠。他们以高价收购这一带早已相中的茶青,手把手指导工人怎么现场采摘,纯手工炒制龙井茶粗料,再运输至安徽、江浙一带精加工后销售……

安顺是珠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群山连绵,两江夹一隅,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5℃。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和硒的活性生成强度。冷凉的高原气候,较大的温差昼夜,带来了蒸腾的雾气,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红黄光得以加强,让茶树芽叶中的硒、氨基酸、叶绿素和茶树酶的含量明显增加。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带来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优质生态,成为茶树钟爱的天然营养环境。一丛丛无与伦比的秀美景致让这来自北纬25度的神奇茶香飘散到世界各地,带来舌尖上一连串无可比拟的无穷回味。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在谈及安顺茶时提到,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西迁来到贵州,选择茶叶基础好的地点拟建立中央实验茶场。在选址过程中,最终进入讨论的两个地点一个是遵义湄潭县,一个是安顺西秀区。虽然最终因湄潭更靠近当年的中央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而选择湄潭,但由此可见,早在建国之前,安顺出产好茶的名声已经得到茶叶专家的认可。

山河不喜言,却在躬耕细作。安顺茶低调,却梅花开、香自来,通过历史、通过地理、通过品质,向世界诠释最美的答案……


4833-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