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9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08

“醉”在仁怀


□小  语


多年没真正醉过酒。

也许是年龄偏大、血压血脂皆“高”之因,再醇香的美酒也不敢贪杯。此行中国酒都仁怀照例不敢与酒相见。一来公干有纪律要求,二来我自己不敢在酒前造次。

我多次到过仁怀。关于酒也写过不少诗文,其中有被文朋四友常挂嘴边的《守望茅台》,那是一部我为酱酒泰斗季克良先生创作的三千五百行长诗,赢得过不少好评。加上我家祖传喜好酒,我高祖是晚清时期当地有名的武秀才,传说他每次练功之前得先干两大土碗包谷酒才开始热身。我父亲的“公斤级”酒量在老家绥阳旺草声名远播。我也喜欢酒,还以酒为名创作一部诗集叫《甩酒坊》公开出版,也正是因为那本书,我几乎成了“甩酒”一词的代言,一个“甩”字粘上了酒就添了些许豪迈。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与仁怀、茅台的酒、糯高粱、酒窖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扯。

去酒都仁怀那天是8月14日。为避开盛夏高温,我们早早就从贵阳出发,到播州区大家都饿了,就拐下高速,在鸭溪古镇的高速路口旁品尝了当地有名的“鸭溪凉粉”,继续上路直奔仁怀。

第一站是去一个叫蔺田的村庄。蔺田村得名于山下有块种蔺草的田,蔺草别名“灯芯草”。村里有千年银杏树群落,一到秋天金黄诱人。

我有提前做功课的习惯。到这个村参学的理由只有一个:蔺田村是当年红军在苟坎会议后,前往茅台镇途径长干山的一个小村庄。我路过多次却一直没有停顿过,期待这次在那里能读到听到更多的红色故事。

蔺田村杨支书介绍家乡的功夫了得,样样一口清。他的语速偏快,却能让人听得明白。一说蔺田就如数家珍,呱唧呱唧像唱歌一样,连珠炮式的手舞足蹈至今还留在我脑子里。

尤其喜欢听他的“儿话音”,拖得长长的,很本土,很特别,很温暖。更有意思的是他居然能讲出“儿话意”来。如:“来坐哈儿”“去看哈儿”“多走哈儿”……言简意赅。

那押韵得一听就明白的语音简直迷人。

睿智的杨支书见我对这样的语言体系如此着迷,一口气就把村里的《村规民约》背完:“党的恩情记哈儿,法律法规守哈儿,村组发展议哈儿,产业技术教哈儿,邻里有事帮哈儿,滥办酒席治哈儿,陈规陋习除哈儿,环境卫生比哈儿,歪风邪气整哈儿,良好家风评哈儿。”

真好,十条《村规民约》用了十个“哈儿”,娓娓道来,而且每一句“哈”字之前的动词都搭配得当。基层工作太繁琐,支书把一个村盘活已是不易,还能带领一个村干得风生水起实属难上加难。在村里走了近一个小时,我不得不赞叹这个村的变化是一本经典的“乡村振兴”教案。镇里的副书记给大家介绍了这个村创造的“新三变”故事,“山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农民变打工人”非一日之功啊。

市里的领导还给这个村总结出来了“三个精神”,大意是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发扬了“银杏树般的奉献精神,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灯心草般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石旮旯向上生长的拼搏精神”。这样的定位很好,写实一个小山村的筚路蓝缕。

我在最后脱贫的麻山腹地驻过两年的村,担任第一书记,还督战过“脱贫攻坚”一年。从杨支书担当作为的身上,我再次论证了基层最大发展与后劲是否足一定取决于“领头羊”的观点。

同行人也有同感。所以大家都在谈着这位干劲十足的支书,我还知道了他是在当地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十八年,积累了管理、施工等各方面经验,“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被镇党委反复做工作拽回来建设家乡。

“既然选择了回来,就得带领大家努力干”,杨支书说。

我们交流开心,仿佛看见大山在微笑。我们行走在村里的荷塘边上看见漫山遍野的糯高粱,那是给茅台酒厂的原材料。我还选择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坐了一会儿,了解了这个村“一朵红花开满山”之内涵,“红色之花”指的是当年路过这里的红军。

大山百花齐放。今天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文明之花就开得越艳。村里的副支书告诉我说,今年上半年,村里就累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50万,带动就业500人。是啊,这个村真的发生了巨变,我还听见一位老乡背出以前的顺口溜:“蔺家坪,高粱汤粑哽死人;蔺田村,蔺田无田毛不生。”回望昨天,由于土地石漠化严重,村民过着“看天收”的日子,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而今天的蔺田,银杏葳蕤,故事水墨。

离开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赞叹一个小小村庄的变化时,要坚决对形式主义说“不”。我反感那些把村规民约搞成几百上千字,还做得标标准准的,看上去豪华高大上,可连“编者”村支书自己都记不到几句,何来让老百姓记?而蔺田村将村规民约编成通俗易懂的方言短句,张贴在村民家中和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又显眼又好记,离泥土最近,营造出来的乡村文明新风就能够落地生根,人人耳熟能详。

那天,我们还走了另外的几个村,有“兵支书”的法治小院,故事讲的是苍龙街道水塘村从“大乱到大治”的经历;有海拔很低的荣华村“大榕树下古琴响”的华丽转身,尤其是桐梓河边打造“月下荣华”七夕婚俗文化实践基地的做法,让我感触颇多。几乎个个村都有自己的特别,有的还将不同的亮点装扮成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此行酒都,美酒未沾一滴,却一直大醉,陶醉于在这里绽放的朵朵精神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