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明的旗帜高扬
□鱼予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02%。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为形成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坚实基础。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尤为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给人民群众带来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设立全国生态日,唤起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让生态文明的旗帜高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让生态文明的旗帜高扬激发新活力。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在此之前,多地已经设立了自己的生态日,如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作出决定的形式设立,能够更好地彰显其权威性、严肃性。这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动力,是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共建生态的良好势头发展蓄力。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新旧问题叠加,污染成因更加复杂,加之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技术等多重因素,就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治理要求,构建更为精细化的环境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夯实绿色发展“底座”,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让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迸发,经济后劲更强。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住生态文明红线,让生态文明“如画”,需要在观念的转变、利益的取舍上下功夫。设立全国生态日既具备高度思想共识和坚实实践基础,又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生态日的设立进一步激励我们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导行动、培养干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不断探索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子。
如今,人民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良好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只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就一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地方治理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加快实现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出的“建成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到本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