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79期 本期337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15

打场旧事


□鲁  珉


秋天到了,好多作物就到了收割时候。

在农业还没有机械化之前,田地里所有的工序都是人工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打场。

打场就是脱粒。稻谷、豌豆、黄豆,这些都需要在老屋前那个生产队最大的稻场来脱粒。

准备打场的那天,农人们都会起得特别早。太阳也好像知道农人的心事,特别的亮,大清早的,空气中就开始翻滚起一波波的热浪。

在集体劳动时期,打场都是由全队的农人一起做。比如稻谷打场,大家从稻田里把成捆成捆的稻子背到稻场,使牛的老把式坐在老屋的门槛前准备好碾场的工具,煽谷尘的风斗也早早地抬来放在稻场边。还有扬叉、板推这些器具也整齐地摆放着。

后来,田地都分到每家每户了,大伙便轮着打场。打场的次序都是协商好了的,哪天打场,天气如何,全凭运气。若是遇到下雨天,打场便会顺延。

轮到我家打场的那天,母亲早早地便起了床,请来帮工的乡邻们也都来得很早。大家站在老屋前,听主事的大伯分工,哪些人割谷,哪些人捆谷,哪些人背谷。

这时,请来做饭的厨子端出几大盆菜,还有一木甑子米饭。大伙笑着说,多吃些,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吃过早饭,大家便下田收割稻谷了。大半天工夫,一大片稻田的稻谷便整齐地摆放在稻田里,让阳光最后一次晒在身上。中饭过后,便将割好的稻谷用头年稻谷梗子搓成的绳子,捆成大小适宜的谷垛子,几个男人用背篓一次次背到稻场。几个妇人便上前散开谷垛子,均匀地铺在稻场上。

温顺的大黄牛从牛栏里刚出来,被大伯牵着走向已经套好的石磙前。大伯戴的草帽,早就没有顶儿了,要是扔在路上,保准只有庄稼人才能认出这是个什么东西。他戴着只剩帽檐的草帽,任太阳垂直照着他的头顶,手里牵着缰绳,和大黄牛在稻场上铺好的稻谷梗上一脚赶一脚地转圈圈,稻场上便发出石碾与稻梗摩擦的嚓嚓声。

随着大黄牛一圈又一圈地重复劳作,原先生硬的稻梗在石碾的碾压下变得柔软,金黄的谷粒便从稻壳里脱落出来。那一阵阵使牛的吆喝声,石碾发出的吱吱声,还有坐在稻场边歇息的农人说笑声,构成了那个秋天里最美妙的声音。

碾过数遍后,大伯便将大黄牛赶到场边,高声喊:快些翻场。翻场就是将碾压过的稻谷草桔梗上下对翻,以便更好地将谷粒从稻梗上碾压下来。

就这样反复几遍后,稻梗上的稻谷就基本上都脱粒下来了。这时也到了晚饭的时候。大家说笑着坐上桌子上,有时还会喝上几小杯。不能喝多,因为活还没有完,还要扬场、收谷进仓。

一般扬场都在夜晚。扬场是用木锨将掺杂着碎屑的稻谷聚拢成堆,通过迎风扬起掺杂着碎屑的谷子的方法将二者分离。接着就是用风斗进行稻谷和杂物的精细分离。直到干净的稻谷从风斗正面一侧流出来的时候,整个打场的流程才算是结束了。

这时,月亮已经挂在天上了。脱好粒的稻谷堆在老屋的堂屋里,散发着一阵阵带有阳光味道的清香。母亲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稻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我知道,那是母亲一季辛劳的收获。

后来,人工收割稻谷逐渐机械化,收割机、打谷机替代了原先的人工。虽然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但也没有从前那种一起劳作的热闹与欢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前不久,回到老家,站在老屋前,突然想起从前稻场上热闹的景象,耳畔仿佛响起大黄牛拉着重重的石碾从稻子上碾过发出的吱吱声响。流年似水,时代变迁,那种场景早已远去,空留下脑海里满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