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79期 本期337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走进红色三穗


□潘宗旭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百川之水,必有其源。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特定的文化之传承,精神之赓续。而三穗也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明印记,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

据记载,三穗县始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原名邛水县,1926年改名灵山县,是由湘入黔的重要通道,历来被誉为“千里苗疆门户”(《咸同军事史》中曾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寨头”就位于三穗县西南部的台烈镇境内,距县城20公里)。以前,三穗地理位置偏僻,财政收入微薄,民间生活疾苦。1927年秋,因在县境内的后坝、中团坝、颇洞、天王坝、八外、龙脚等地的稻田中发现大量一禾生三穗的现象,认为“秋收丰稔,一禾三穗”乃是吉祥之兆,县里遂上书当时的国民党贵州省政府,希望改名为“三穗县”。1928年,获批同意把灵山县改名为三穗县,至此,三穗县名出现在贵州版图上。

三穗除了历史悠久以外,地方名胜也不胜枚举。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有“灵岩迭翠”美誉的三穗八景之一的永灵山,还有“举目东北三千里,放眼西南八百州”的佛教圣地圣德山,奇异独特的大型溶洞——贵洞溶洞,拱卫城东的“双笔书空”全国唯一的文、武双笔塔,原始而神秘的老山坡等等。走进三穗,必然令人流连忘返,不知归途。

“苗疆门户”一禾三穗闻名遐迩,红色革命历史更为它增添了无限光彩。1934年9月26日,由任弼时、萧克率领的工农红军先遣队红六军团来到三穗县良上镇。当时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为了照顾伤病员,有一位战士摘了一户人家门口柿子树上的几个柿子给伤病员吃,结果被首长发现,首长立即严厉批评了这名摘柿子的战士,并令其把钱放在柿子树脚,作为购买柿子钱。红军不但在树脚下放了买果钱,还特地在这颗柿子树上贴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字条,以此教育战士。解放后,当地群众复制了一块“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木牌挂在树上,并将其命名为“红军树”。“红军树”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百姓心中红军精神的象征。

“红军第一任大管家”、三穗籍侗族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在长征途中过家门而不入,与母亲擦肩而过,令人敬佩;1949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从天柱挺进三穗县境,解放军战士将鲜血洒满山河,一举解放三穗……志士仁人在1035平方公里的三穗大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红色故事,为这个城市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对革命烈士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瞻仰三穗县革命烈士陵园。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初中毕业,去三穗县城参加中考。当时,从农村家里到县城要走30里的山路,交通工具是带斗篷的拖拉机。一路上坑坑洼洼,最终从县城南门也就是现在的东门南路进入三穗县城。彼时的三穗城不大,只有四、五平方公里左右,是典型的小巧玲珑袖珍型城市,城中有数的几条街道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我逛完了。中考前的两三天,我暂住在亲戚家里继续复习功课,准备考试。考试前一天,为了舒缓情绪,我邀上同学去瞻仰三穗县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事迹。

那时的三穗县革命烈士陵园还在县城西南部中团坝灯形坳小高山上,占地2000余平方米。陵园始建于1968年4月,周围被一大片田畴包围着,山上苍松翠柏,很是清幽。陵园为全开放式,没有围墙,每到周末,到这里来登山的人就很多。我从亲戚家居住的东门口,穿过市中心的农贸市场,由西门一个不知名的街巷出城,跨过一条引水渠,走过百十米的田间小路,就到达烈士陵园所在的小高山了。上到山顶,可以俯瞰全部的三穗县城,只见没有多少高楼大厦的三穗城离我们并不远,一山之隔的城市街道上人声鼎沸,隐隐有人声传来。谁能想到,城郊的烈士陵园,在10年之后就因为县域经济发展而与城市融为了一体。

进入陵园,我和同学慢慢地走过一座座烈士墓,辨读着墓碑上面的一个个墓志铭。那时候的墓碑字迹都还清晰可辨,我一座座的看过去,心里充满了缅怀和憧憬。这些隐藏在松柏灌木草丛中的每一座墓碑都记载了革命烈士的生卒年月和牺牲的时间、地点,再现了他们的战斗经过;而那些不知名的墓碑上却只有寥寥几句介绍了他们牺牲的时间和地点,却不知其姓名和生辰,甚至不闻籍贯。但他们都是为三穗解放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是一座座的历史丰碑。

放眼望去,整个革命烈士陵园里的烈士墓碑全都面朝山外、背靠山势,拱卫着山顶上的烈士纪念碑,就像一个个永远都不会倒下去的士兵在守护着军魂。我走到山顶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虔诚地默读着上面铁钩银划的阴刻铭文,努力记住这些曾经发生在三穗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史诗。

时间是一把无情的刮骨刀,因为隔得太久,我现在竟想不起来陵园里究竟安放了多少位烈士以及他们的名姓了。当我再次来到城西的革命烈士陵园,却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成了“城中公园”。只见山上面修建了一座“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山下的田畴则建设成了宽广的“文化体育广场”,方便人们学习红色文化,开展休闲活动。新的革命烈士陵园已搬迁到城郊的陆寨坳上去了。新陵园面积扩大到了2万平方米,气势更加恢宏,安息着从三穗县各地迁来的革命烈士。如今这两个地方,都成了三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无数的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来到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每当夜幕降临,晚饭后的人们三三两两来到灯光明亮的文化广场上,或跳着广场舞,逗弄儿童游玩;或练习篮球技术,展示个人风采;或参观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纪念馆,人影憧憧,其乐融融。城外,“和谐号”列车每隔一段时间就开进三穗站,几分钟后又缓缓地驶出站台,辐射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沪昆高速、三黎高速、三施高速、国道、省道在日夜不停地运输,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昔日的山乡已变通途,“苗疆门户”成了交通要道……今日之三穗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秋收丰稔,一禾三穗”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穗城,已经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宜居了,变得更加文明和谐,更加充满活力了,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4761-4-1-三穗县城。(三穗县.jpg

今日三穗县城


4761-4-2.jpg 

三穗县教育系统组织开展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系列活动


(三穗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