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7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08

故乡黎平茶


□潘期武


我的故乡在黎平,好山好水孕好茶。

“一杯茶,传佳话,千古侗乡千古画;水连黔湘桂,云接雾中茶;水牵着云,云托着茶……”一首《黎平茶 香天下》歌谣,在侗乡经久传唱,道出了黎平茶的渊源和文化故事,也是黎平茶文化的一抹缩影。

世界之茶,源于中华,中华之茶,源于云贵。我的故乡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6%,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也是中国名茶之乡。

黎平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西汉著名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在《方言》中有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而茶在黎平的地方侗语中就是叫“蔎”。“茶圣”陆羽饮尽天下名茶,甄别优劣,所著《茶经·八之出》中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思州就是包括黎平在内的黔东南大部分地区。贵州现存第一部省志《贵州图经新志》则记载:“黎平府,洞(侗)茶叶大而味美”。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黎平人种茶、采茶、制茶、研茶、爱茶,久远致深。黎平高屯,同贵州大部分山区一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侗乡,在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中坐拥看不尽的远山叠翠。世居此地的侗、苗、瑶、汉等民族群众在浅丘、山峦,群山环抱间栽种下一棵棵满是希翼的茶树,茶香沁人心脾,伴着风儿深深浅浅地拂过座座山岗,弥漫于山野之上。

连绵的茶海得到天地的眷顾,成片成岭巨龙般点缀在山间、坡坎、河畔,自由无拘,又和谐共生,照亮我的家乡,护佑这方水土和生态。1976年,黎平县在“农业学大寨”精神鼓舞下,按部队建制组织全县民兵团(区为营、公社为连、大队为排、生产队为班)共4300余人,汇集高屯,开荒种茶。历时18个月,建成了以高屯桂花台为中心,包括苦李井、六寨、新屯所、黄土田、少寨、汉寨、乌鸦、古顿、洪家庄、陆寨、绞变、狗扒岩等地在内的“八一茶场”,后更名为“桂花台茶场”。之后,黎平一直在茶产业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

智者谋势,弈者谋局。近年来,黎平县委、县政府充分依托生态环境好、“高山云雾产好茶”的禀赋优势,以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1147”茶叶产业战略。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固脱贫助振兴主导产业,推动黎平茶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增长型快速转变,培育形成了一批亩产超万元的优质茶园,茶产业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黎平县委、县政府更是积极探索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共同推进,互动发展 ”理念,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加快茶旅一体化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以桂花台茶场为核心的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推动茶文旅引领下的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目前,全县有茶特色民宿7家,茶庄园5座,茶叶精品旅游路线4条,茶旅从业人数900余人,带动1600余户农户就业。2022年,茶旅带动茶叶销售2000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800万元,带动手工工艺品销售100万元。

在我昔日所读乡镇中学的后山坡上,也有许多弯弯曲曲依山就势铺展开来的茶田,看它们抽芽吐绿,生机勃勃,我仿佛感到“绿色”的力量。“西山烟火一千三,万树茶林绕翠岚,绿叶成荫方取摘,旗枪无分忆江南”。清代诗人顾昌为黎平茶写下的绝美诗篇,在黎平这片奇山秀水中荡漾,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也在黎平茶的“鲜、香、醇、爽”中立起了必然成功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