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6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21

夜宿丙安


□曾庆远


去丙安旅游,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得以入住一家正宗当地人开的民宿,投入古镇温暖的怀抱,真切感受了她的细腻与热情,深入品味了她悠长的古韵与静谧。

那日,我们游览了四洞沟和佛光岩景区后,沿着赤习公路向丙安前行,一路上饱览了赤水河两岸的竹海风光。车行途中,我们在网上查询得知,古镇游客爆满,酒店预定困难。好在一家旅馆老板利用他是本地人的优势,为我们联系了古镇内一家民宿,刚好有空房可以满足我们入住。

自古以来,丙安一直是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自清乾隆年间便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至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但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现代公路却无法修至古镇核心区。我们将车停在景区后山的停车场后,根据房东电话指引,在层叠错落的民房中间穿行,七弯八拐地五六分钟后就找到了那家民宿。

我们入住的民宿,为一栋四列三间并带有偏房的木房,距古镇街心不足百米。房东是一对老年夫妇,其三个子女都已成人,并在赤水市区安家落户。两位老人对我们的入住,如同迎接回家的子女一样,嘘寒问暖,十分热情。特别是对待怀孕半年的妻子,房东婆婆的细心关怀,简直就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媳了,让我们倍感温暖。两位老人不愿意随子女去城里居住,更喜欢古镇悠闲的生活。在子女的帮助下,他们将房间内部略作改造,增添了卫生洗漱间。旅游旺季时,他们将住客当作回家的子女,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讲述古镇的历史与传说。淡季时,他们或静坐庭前,倾听赤水河悠扬的吟唱;或菜园携手,浇灌着用心呵护的种种果蔬。闲谈间,得知老两口有一个女儿在赤水市卫计局上班,和我竟然是同行,让我又增加了一丝亲近感。

夜幕降临,我们上街选了一家饭馆,品尝着全猪汤、豆花饭和竹笋炒肉等地方特色菜。赤水河是中国著名的“美酒河”,两岸民间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传统。因此,地方美酒当然是要喝一盅的。让人分外感动的是,我们才选了几个菜,漂亮的女老板竟然连说够了够了,先吃了再看,唯恐我们吃不了那么多。真是厚道啊!酒足饭饱后,一天的疲惫已然不见。我们便在古老的“军商城堡”里开启了慢游模式,东瞧瞧,西看看,将古镇的美景一一刻写在脑海里。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丙安的人文厚度自然无法用简短文字一一描述清楚。近些年,随着古镇游的兴起,一些地方盲目打造所谓古镇游,大多是新修的仿古建筑而已,既无历史积淀,也没文化底蕴。丙安古镇的房屋,大体成型于明末清初,虽然几百年间不断重修,却极大地保持了古建筑原貌,只对房屋内部一些地方进行了适当改造,比如洗漱间,那是民宿改进的重点。其原因,我想一是地方政府发展旅游思路正确,二是由于古镇坐落在陡滩山崖上,亦无法进行大规模改造。因其位于赤水河中游的一个大险滩上,所以丙安原名丙滩。其水陆码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山下桃花山上雪”的立体气候特点,不仅聚集了众多往来客商,也使这里的人们乐于一代代惬意的生活于此。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也是丙安古建筑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川黔锁钥之地,历年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古镇初建时便修造了城垣和寨门。清代依山而建的东华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古镇东端和西侧,为拱形石门,至今保存完好,是游客品悟历史的最好见证。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位于古镇内的红一军团陈列馆,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古镇增添了极深的红色文化底蕴,也让我们的丙安之行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

夜幕下的丙安,繁华的街区热闹非凡。我们无暇一一饱览古镇的风情,随着潮水般的人群,挤出太平门,来到西面横跨赤水河的铁索桥上,任凭清爽的河风,亲吻每一寸敏感的肌肤。站在桥上,看赤水河由近及远缓缓东去,一种悠远沧桑的感觉油然而生。回望不远处的丙安小镇,那些繁华的喧嚣已听不见,只看见万家灯火,灿如繁星,似乎向我们招手示意,快些回来。

回到东华门,已是子夜时分,一些商铺已经打烊,除了偶有宵夜的客人,街上只剩下稀疏的人影了。我轻轻地跨出东华门,缓缓走下依山势而建的六十余米长石梯,来到连接古码头的扇形月台,静心感受古镇的气息。与月台连接的双龙桥,在河中间有九个巨大的桥墩,将桥面分为九段,每段长约四米,宽近一米。中间两个桥墩凿有一雌一雄昂首向上的两条龙,双龙桥因此而得名。

依偎在双龙桥的龙身上,看着身边的古石梯、古石桥、古码头和不远处古老的赤水河,我知道,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看着夜色中近在咫尺的丙安古镇,此时的她显得那么祥和,那么静谧。我已经聆听到了她的心跳,感受到了她的呼吸。就这样静静的与小镇相对而坐。白天,我和家人已经在月台前面的河滩沙地拍下珍贵的相片,作为人生美好的回忆。而在这样美好的夜晚,我愿将自己交给了丙安。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诵着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夜宿丙安写下的诗句:“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我知道,此时的我,唯有默诵这样的诗句,才有资格和小镇对话。


4749-4-1-丙安.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