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铺——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村庄
□胡光贤
海铺,位于六盘水盘州市两河街道西北部,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听村里一位老人说:“海铺原先是一片海滩,由于地壳运动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水下落,出现一片山丘,中间呈凹形状,达上千亩面积,常年有水囤积在里面,寨子里大部分人家靠养鱼及在其四周放羊维持生活,那时候叫作海子铺。”海铺境内最早通的公路是双凤老城至红果的320国道,因交通地理位置较好,海铺比周围其他村庄先通电几年。
这是一个有着红色故事的村庄,它镌刻着的红色记忆,留下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海铺人中默默传承。如今,能够在盘州文史中记录下来有名有姓的红军仅有4人,其中就有王绍清(原名冯兴明)和季平(原名冯兴中)2人,他俩是亲堂兄弟,住原盘县西冲区海铺乡(今盘州市两河街道海铺村)大坡上。1936年3月,红二军团长征经过盘县,当时正在修建滇黔公路的400多民工就集体参加了红军。
红二军团在盘县期间,他们打土豪分浮财,给盘县的百姓带来了曙光,红军的很多故事也在盘县迅速传播,王绍清深感红军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很想加入红军队伍。有一天,王绍清去西冲大湾背煤时,听到有人说红军就住在四里牌(今双凤镇西冲境内),他把煤背回城关箐后,丢下背煤的箩筐,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从城关箐翻越几座大山,朝四里牌方向去找红军。
王绍清到四里牌时已是傍晚时分,身上的衣服和裤子被路上的荆棘挂出几个大洞,几道红色的刺痕散布在手臂和腿上,但他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一天没吃饭也感觉不到饿。四里牌的红军安排王绍清吃了饭,仔细听了他心中的想法后,同意他加入队伍。
能顺利加入红军队伍,王绍清很是开心。他在跟随红军队伍经过海铺刺果头时,远远看见才13岁的堂弟冯兴中正在给地主家放牛,就大喊:“小憨(冯兴中乳名),小憨,红军是我们穷人的队伍,快过来跟红军走。”随后冯兴中也参加了红军,为避免这两兄弟的亲人遭到敌人迫害,红军为冯兴明改名为王绍清,把冯兴中改名为季平。
后来,王绍清和季平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为革命事业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青春年华。他俩每次参加战斗,都冲锋在前,战功卓著。
王绍清和季平等700多名盘县穷苦子弟参加红军后,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海铺人勤劳奋进,为梦想砥砺前行。
近年来,海铺这个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的民房都翻修一新,改造了厕所,修建了垃圾池,环境变整洁了,也更美了;实现了公路“组组通”,改变了以前一下雨就成泥泞路的旧况。“现在修建好了“村村通”水泥路,我买了一辆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庄稼收种时节很方便,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一位老乡激动地跟我说。
海铺恰好处于新老城区的中间地带,距离新老城区都是15公里左右,原来乘坐客车到城区需要1.5小时。如今海铺境内有沪昆高铁、沪昆高速、水兴高速及连接新老城区的快速通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盘兴铁路,相邻的冯家庄村就是盘州高铁站所在地。极其便捷的交通,让海铺人一张高铁票就可以到达祖国各地。
村子能有企业入驻,是很多海铺人的梦想,这个梦想现在实现了。海铺现拥有制药厂、农产品交易市场、钢铁厂、物流园等大型企业,原本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的海铺人,把土地流转给了村级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手里的闲钱入股钓鱼塘及农家乐,每年年底都有不错的分红。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乡亲们到附近企业务工,离家最近的仅有1分钟路程,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海铺从贫穷落后到脱贫致富,社会环境、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有了小轿车,海铺变得更净、更绿、更美了,海铺人的生活也更舒适、舒心、幸福了。在浓厚的红色文化引领下,乡村振兴的大路会越走越宽阔,海铺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