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
传承保护珍稀古茶树资源 健康有序推动茶产业发展
□夏 民
清晨,山间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阳光村石板坡古茶树基地,美丽的采茶女身着青衣,头戴斗笠,手挽竹篮,穿梭在古茶树间,只见她指尖轻提,不一会儿茶青便装满了竹篮。
“明前茶虽贵如油,但制作红茶却以夏茶为佳。”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向程奎介绍,夏季气温高,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与积累,这个时期采摘的茶叶经过制作后,茶汤浓郁,口感上乘。
古茶树是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据《华阳国志》《茶经》等有关史料记载,平夷县(今七星关区、大方、纳雍一带)早在秦汉时期就种植、制作、饮用茶叶,清朝时期所产的“太极茶”更是成为皇室贡茶,时称“太极贡茶”,茶叶独具特色,品质极佳。
然而,因为历史跨度长,欠缺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当地甚至还有因为茶树太多而砍掉当柴烧的现象。
为保护古茶树资源,推进茶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七星关区摸索“生态+产业”发展道路,积极邀请多名青年返乡创业,成立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茶叶加工厂,带动村民“抱团”管护古茶树、发展茶产业。
制茶厂建到村里,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务工机会。“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炒茶、喝茶,就是不知道,这个古树茶这么管钱。”今年,村民张强志的2亩古茶树为他带来了几千元的收入。
如今,太极古茶已经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额也在逐年递增。但在向程葵看来,只有公司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带动村里人都富裕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
“古茶树是村里共有的‘宝贝’,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赚钱。”向程葵介绍,公司与燕子口镇签订协议,探索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共同富裕新模式,成立了太极古茶保护管理开发合作联社,组织发动群众采收茶青出售到公司,在公司单列镇内农户茶青收购总价外,再以5%、8%、12%的比例分别奖励分红到村集体、一般户和脱贫户。
据了解,今年截至目前,阳光村古茶产业收入达20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10万元,茶农收入190万元),预计到今年9月底,该村古茶产业收入将达400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20万元,茶农收入380万元),实现了公司、村合作社和茶农三方共赢目标。
山凭茶绿,人借茶富。目前,太极古茶产业辐射周边4个乡镇13个行政村,带动2万余人就业,其中采茶大户1000余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古茶产业蓬勃发展,茶叶质量是关键。今年,广州天河挂职七星关区委常委、副区长练惠林,借助粤黔协作机制,积极邀请了广东茶叶专家到七星关区建立“七星太极古树茶树研究专家工作站”,为太极古茶量身定制《太极古树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提高了毕节古树茶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为加强古茶树的保护,七星关区严格按照《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对古茶树资源(包括树龄、种群、生物学习性、生长环境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普查登记,实施了古茶树挂牌保护、认领保护等措施,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并加强种植技术指导,把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纳入《村规民约》,提高广大群众珍爱古茶树的意识。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至今,七星关区举办了两届制茶师培训班,七星关区50多名茶企骨干在接受制茶技能的系统培训后,均通过了贵州省茶叶协会的考核,其中中级制茶师15个,高级制茶师20个,二级制茶技师1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七星关区将持续推进古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全力打造“古茶”完整产业链,实现茶产业价值最大化,让古茶树这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村民采摘的茶青